APP下载

试论金末汉族士人侯挚

2020-04-03卜晓菲

黑河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朝

卜晓菲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侯挚是金中后期汉族士人的杰出代表,历仕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四朝,在金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侯挚这一人物的记述主要在群体研究中有所提及,如侯震的博士论文《金章宗明昌进士研究》[1]和其硕士论文《金末汉人宰执研究》[2],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3]及薛瑞兆《金代科举》[4]等,他们对侯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突出作为有所阐述,但缺乏对侯挚一生事迹的综合考察。通过对侯挚一生的任职情况、建言进策、政事才能等方面的分析,窥探其在金末历史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加深对金末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理解。

一、侯挚任职履历

侯挚,初名师尹,字莘卿,东平东阿人(今山东东阿),生年不详,卒于金天兴二年(1233)。他于明昌二年(1191)登进士及第后,开始步入仕途,哀宗时为官至宰相,史称“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5]。据《金史》对侯挚任职情况记载如下:

表1 侯挚任职情况表格

贞祐四年正月(1216) 尚书右丞 正二品贞祐四年四月(1216) 河北行省贞祐四年五月(1216) 东平行省(权本路兵马都总管)兴定元年冬(1217) 三司使 从二品兴定二年二月(1218) 河北行省(兼行三司安抚事)兴定二年六月(1218) 不州行省兴定三年七月(1219) 汴京三路行三司天兴元年正月(1232) 大司农 正二品天兴元年八月(1232) 平章政事(行京东路尚书省事) 从一品

侯挚“入官慷慨有为”[6],承安年间就做到了山东路盐使司判官一职,执掌该路经济命脉。通过其任职履历表可知,宣宗南渡是侯挚官职变化重要的分界线,南渡前,其官职变化较小,南渡时,已官居从三品劝农副使一职,宣宗南渡后,侯挚的官职由劝农副使一路攀升,至哀宗时官居宰相之位,可见,侯挚的政治作为主要在南渡之后。结合金朝末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陈昭扬在《金代汉族进士的官职迁转》[7]中描述了侯挚在贞祐三年迁官参知政事和天兴元年升任平章政事的原因,“侯挚授任参知政事的时间为贞祐三年,贞祐初年蒙军大举南下,战争大起,时侯挚曾因有功于运输补给,在两年的时间内自从六品的中都曲使快速迁至从三品的太常卿。另外,迁官参知政事亦与军情有关,侯挚拜参知政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行省河北”[8]。但此文中并未详说哀宗时期侯挚的仕宦迁转,兴定元年(1217),侯挚任三司使,“掌劝农、盐铁、度支”[9],此皆国家命脉,兴定二年(1218)后出任地方行省时,也曾在朝中官居要职,例如任河北行省时,曾兼行三司安抚事。兴定四年、天兴年间侯挚三次致仕,两次起复,最终官至平章政事,并兼行京东路尚书省事。此时金末政治局势已十分混乱,而侯挚不仅在朝中任职,也兼行地方重要职务,可见侯挚才能得到了统治者认可。

二、针对时弊的建言进策

宣宗南渡后,金朝已岌岌可危,史称“宣宗南度,弃厥本根,外狃余威,连兵宋、夏,内致困惫,自速土崩。哀宗之世无足为者”[10]。侯挚在宣、哀两朝屡居要职,其主要事迹体现在这一时期。具体表现在侯挚屡上奏疏,陈述移民、粮食与军事的政策,力图挽救国家危亡。

(一)针对经济问题的上疏进策

宣宗南渡后,疆土日蹙,此外中原地区本就地少人多,“蕞尔之土,其出惟是。一夫之耕,不足以食百人。有司又括粟饷军,以就近之运,抗方兴之师”[11],因此,兴定年间,侯挚针对邳州、海州军多民少、百姓和军队难以谋生的情况,上《请募民且战且耕疏》[12]力陈时弊,“东平以东累经残毁,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户曾不满百而屯军五千,邳户仅及八百,军以万计。夫古之取兵以八家为率……恐因而啸聚以益敌势。乞募选为兵,自十月给粮,使充戍役,至二月罢之,人授地三十亩,贷之种粒而验所收获,量数取之,逮秋复隶兵伍。且战且耕,公私俱利,亦望被俘之民易于招集也”[13]。因此侯挚主张施行亦兵亦农政策,这项举措即解决了百姓生计问题,又使国家军队物资来源有了充分保证,不失为一种良策。

贞祐四年(1216)正月,面对河北等地饥荒,侯挚再次上言,提出解决应对方案“河北人相食,观、沧等州斗米银十余两。伏见沿河诸津许贩粟北渡,然每石官籴其八,商人无利,谁肯为之。且河朔之民节陛下赤子,既罹兵革,又坐视其死,臣恐弄兵之徒得以藉口而起也”[14]。又在其《请纵民贩粟疏》[15]中将贩粟的利害与秦晋时期作为对比,“昔春秋列国各列疆界,然晋饥则秦输之粟,及秦饥,晋闭之籴,千古议之”[16]。以古谕今,进一步明确了贩粟优势。同时,土地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针对河北、山东等地农民无地可种的情况,他指出“按河南军民田总一百九十七万顷有奇,见耕种者九十六万余顷,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十一取之,岁得九百六十万石,自可优给岁支,且使贫富均,大小各得其所。臣在东平尝试行二三年,民不疲而军用足,诏有司议行之”[17]。同时他又对河南土地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具体数量进行调查,并上《请继行抚辑山东河北遗民疏》、《请放渡回归河北农民疏》[18]两道奏疏,在上疏中侯挚提到“臣近历黄陵岗南岸,多有贫乏老幼自陈本河北农民,因敌惊扰故南迁以避,今欲复归本土及春耕种,而河禁邀阻。臣谓河禁本以防闲自北来者耳,此乃由南而往,安所容奸?乞令有司验实放渡”[19]。认为应当允许百姓渡黄河流动。同时为了能使百姓安心种田,又主张“漳水自衛至海,宜沿流设备,以固山东,使力穑之民安服田亩”[20]。

兴定二年(1218),枢密院考虑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军队粮食不足以维持战争需要并准备放弃时,侯挚上《论驻军不可迁离海州疏》[21],“海州连山阻海,与沂、莒、邳、密皆边隅冲要之地,比年以来为贼渊薮者,宋人资给之故。若弃而他徙,则直抵东平无非敌境……臣请尽力规画,劝喻农民趋时耕种,且令煮盐易粮,或置场宿迁,以通商旅,可不劳民力而办。仍择沭阳之地可以为营屯者,分兵护逻,虽不迁无患也”[22],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海州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在该地施行煮盐易粮和加强对当地进行军队部署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供给问题,还稳定了金朝沿江防御体系。

(二)针对整顿吏治的诤谏

贞祐三年(1215)三月,曾任军事判官的李英与蒙古在霸州作战时,因酒误事,导致全军覆亡,但仍被宣宗加官进封,“中都不守,宣宗犹加恩,赠通奉大夫,谥刚贞,官护葬事,录用其子云”[23]。针对此种现象,时任太常卿的侯挚直言不讳,直指李英“兵威不振,罪在将帅轻敌妄举,如近日李英为帅,临阵之际酒犹未醒,是以取败。臣谓英既无功,其滥注官爵并宜削夺”[24]。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朝廷赏罚措施已出现不公现象,因此侯挚建议应削夺李英官爵来以儆效尤,以此来整顿吏治,改变金末政治衰败的局势。

同年,侯挚又上“言九事疏”[25],其中一条直指当前朝堂弊病,他指出“省部所以总天下之纪纲,今随路宣差便宜、从宜,往往不遵条格,辄劄付六部及三品以下官,其余纪纲岂不紊乱,宜革其弊”[26],由此可见,侯挚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到了尚书省存在的问题,主张改革其存在的问题。此外,由于金朝末期战乱频繁,官吏逃亡较多,以致“近都州县官吏往往逋逃,盖以往来敌中失身者多,兼转输频并,民力困弊,应给不前复遭责罚,秩满乃与他处一体计资考,实负其人”[27]。因此侯挚主张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官员与其他地方官员分开进行考核。

(三)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建言

贾淑荣在《金朝武将群体与金代国运兴衰》[28]一文中指出,“金朝与南宋南北通好四五十年后,金朝将相统兵作战能力下降,迁入中原的猛安、谋克,又一味醉心于汉文化,逐渐变得懒惰、懦弱、贫困,使金代武将实力大大下降。金初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武将大部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宗室权利纷争而被杀,加上战争及自然原因的死亡,到金中后期所剩无几而后代依靠先辈功绩通过荫补的方式进入到武将群体之中,构成金代武将主体。这些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而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的武将,更注重的是安逸和享受,先辈勇猛作战的气魄荡然无存”[29]。侯挚指出“从来掌兵者多用世袭之官,此属自幼骄惰不任劳苦,且心胆懦怯何足倚办”[30],针对掌兵武官多用世袭之官,从而使其骄惰的情况,因此建议选任“骁勇过人、众所推服者,不考其素用之”[31],以此提高军事将领素养,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

三、御外靖内的军事才能

金末政局混乱,内外困苦不堪,侯挚身为宰执,不仅具备了应有的政治素质,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同签枢密院阿勒根讹论等人就认为,“侯挚有过人之才,倘假以便宜之权,使募兵转粮,事无不克,可升为尚书,以总制永锡、庆寿两军”[32]。侯挚针对金末日益衰败政局积极谋划方略,以求解决之道,同时主动请缨,在对外御敌对内平叛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金朝末期外患加剧,北有蒙古、西夏进攻,南与宋朝摩擦不断,同时内部反抗不断,矛盾重重。贞祐三年(1215),正值蒙古围攻中都,中都情势危急,这时“挚为中都曲使,请出募军,已而婴城有功,擢为右补阙”[33]。即说明侯挚有足够军事谋略。同年又以太常卿身份指出行元帅府所存在的问题,“近置四帅府,所统兵校不为不众,然而弗克取胜者,盖一处受敌,余徒傍观,未尝发一卒以为援,稍见小却,则弃戈遁去,此师老将怯故也。将将之道,惟陛下察之”[34]。侯挚深刻认识到,当时金朝军队各自为战,组织机构权责不清。为此又上言“率兵御寇,督民运粮,各有所职,本不可以兼行,而帅府每令杂进,累遇寇至……况不胜哉。用兵尚变,本无定形,今乃因循不改覆辙,臣虽素不知兵,忘谓率由此失”[35],主张改变过去守旧模式,以适应形势需要。

侯挚在金朝面临严重外患的压力下,奋勇当先,无论在军事谋略上,还是实际作战中,均表现出将帅之才,最主要的军事功绩即平叛红袄军。红袄军,起源于山东,河北,因“皆衣红纳袄以相识别,号‘红袄贼’”[36],首领杨安儿,大安年间,率众起义,后降金,贞祐二年(1214)再次起义,攻取登州,莱州,但不久战败,此后其他人等继续组织起义。贞祐四年(1216)“时红袄贼数万人入临沂、费县之境,官军败之……僭称大汉皇帝,已攻泰安、滕、兖、单诸州,及莱芜、新泰等十余县,又破邳州碙子堌,得船数百艘,近遣人北构南连皆成约,行将跨河为乱”[37]。红袄军势力发展迅速令金朝始料未及,侯挚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上报朝廷,不久宣宗便给予其兵权,“遂诏挚行省事于东平,权本路兵马都总管”[38]。侯挚出镇行省后,一方面“以招诱之,若不从即率兵捕讨”[39],另一方面,于兴定四年(1220)“遣提控遥授棣州防御使完颜霆率兵讨之,前后斩首千余,招降伪元帅石花五、夏全余党壮士二万人,老幼五万口”[40]。从以上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侯挚在军事上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不仅指挥得当,用人上也颇具胆识,不久侯挚就因剿灭红袄军得以升迁“升资德大夫,兼三司使”[41]。

天兴元年(1232)八月,侯挚被哀宗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不久侯挚“以军三千护送就舟张家渡,行至封丘,敌兵觉,不能进。诸将卒谋倒戈南奔,留数骑衛挚”[42]。然侯挚镇定自若,从马上下来,告诉各个将领:“敌兵环视,进退在我。汝曹不思持重,吾宁死于汝曹之手,不忍为乱兵所蹂,以辱君父之命”[43]。侯挚所具有的这种临危不惧、恪尽职守的将帅之风得以淋漓尽致体现,以致“诸将诺而止,得全师以还,闻者壮之”[44]。充分体现了侯挚不惧生死,尽忠报国的士大夫精神品质,给后来诸多将帅做了一个良好表率,真正做到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5]。面对金末颓势,侯挚虽无力挽回金朝灭亡命运,但侯挚仍不畏艰辛、尽职尽责,体现了一名汉族士人应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其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的品格能流传千古。

侯挚不仅“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又喜荐士”[46]。雷渊和张特立就是经其举荐后名垂史册的代表人物。雷渊,金代著名进士,弹劾官员不惧权贵,张特立,泰和年间进士及第,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以上所引二人只是侯挚引荐的一部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官场腐败的颓废之态,并对金朝中后期政局稳定起过积极作用。

金朝至宣宗时期,内外交困,尤其是贞祐南渡后,颓势不可逆转,国力更是日益窘蹙,史称“金至南渡,譬之尪赢病人,元气无几”[47]。其时统治者已充分认识到单靠女真人力量已无法挽救金王朝,因此启用大批汉族士人,如高汝砺、胥鼎、侯挚、张行信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维持宣、哀两朝的中坚力量,侯挚作为挽救金末政局鞠躬尽瘁的汉族士人典型代表,在金末内外交困之际,建言献策,抚内御外,任人为贤,得到了“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48]的高度赞誉。史称“汝砺、行信拯救于内,胥鼎、侯挚守御于外,讫使宣宗得免亡国,而哀宗复有十年之久,人才有益于人国也若是哉”[49]。侯挚针对土地、流民,军事方面的屡次上疏谏言,体现了一个士人敢于诤谏的高尚气节;侯挚主动请缨,为金朝御外靖内,体现了为国尽忠,不惧生死的精神品质,可以说侯挚等一批入仕金朝的汉族官员,在金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挽救内外交困的金末政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金朝
金代蒲峪路地区军事防卫制度的形成及推行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浅谈金章宗时期金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试论金朝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
关于金代钱币制度特征的探讨
徒单克宁与女真贵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