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3-3σ蛋白在TCDD致胎鼠腭裂中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020-04-01蒋亨王晨袁心刚傅跃先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腭裂充质磷酸化

蒋亨 王晨 袁心刚 傅跃先

腭裂是颅面部最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1]。2,3,7,8-四氯二苯二噁英(TCDD)具有发育毒性,导致小鼠胚胎腭裂高发[2]。本课题组前期以iTRAQ技术筛选TCDD与维甲酸致胎鼠腭裂发生的共同差异蛋白,发现14-3-3σ蛋白在TCDD与维甲酸致C57BL/6J胎鼠腭裂腭突标本中显著升高[3]。14-3-3蛋白家族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并高度保守,在多种生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4]。其中14-3-3σ蛋白在调节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独特作用[5]。14-3-3σ蛋白是P53的靶基因,P53通过调控14-3-3σ蛋白的表达调节细胞周期阻滞来应对DNA损伤[6]。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时期胎鼠腭突组织中14-3-3σ蛋白和mRNA、P53和磷酸化P53蛋白的表达,来探讨14-3-3σ蛋白在TCDD致胎鼠腭裂畸形中可能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本研究经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 20170120-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均符合实验室动物伦理标准,动物残余组织均由动物实验中心统一生物无害化处理。选择6~8 周龄、18~20 g的SPF级建康C57BL/6J小鼠雌鼠60 只,雄鼠20 只〔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渝) 20050002]〕,饲养于SPF级动物实验室,温度22~24 ℃,湿度(55±5)%,循环光照明暗各12 h,普通实验室饲料、水源,自由饮水、摄食。 适应新环境2 周后,于黄昏按雌雄比例2∶1或3∶1合笼交配,次日晨雌雄分笼,检查雌鼠阴栓,称重标记;记录当天为胚胎期第0.5天(E0.5)观察体重至E10.5,体重增长小于2 g者视为未孕,重新合笼。最后获取48 只符合要求的孕鼠用于实验。

1.1.2 实验试剂 TCDD、玉米油(Sigma-Aldrich公司,美国);全蛋白提取试剂盒、BCA蛋白浓度定量试剂盒、SDS-PAGE 凝胶快速制备试剂盒和抗β-actin抗体、抗P53多克隆抗体(沈阳万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4-3-3σ蛋白抗体(GeneTex公司,美国);DAB试剂盒、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和兔二步法检测试剂盒二抗(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NAiso Plus、SYBR®Premix EX TaqTMⅡ和PrimeScriptTM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试剂盒(Takara公司,日本);PBS磷酸盐缓冲粉剂(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磷酸化P53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美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处理与样本收集 将48 只孕鼠随机分为TCDD组与对照组,在E10.5时,按TCDD 28 μg/kg(以玉米油配制成5 μg/ml)给予孕鼠一次性灌胃;对照组等体积玉米油灌胃。各组孕鼠分别在E13.5、E14.5及E15.5二氧化碳麻醉处死。无菌条件下配合体式显微镜(Nikon DXM1200F)从孕鼠子宫取出胎鼠,剪取胎鼠头部,观察腭突生长情况并记录;部分完整胎头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4%PFA,pH 7.4)固定,腭突组织-80 ℃保存待用。

1.2.2 HE染色及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 将2 组E13.5、E14.5及E15.5获得的胎头立即放入4%PFA(pH 7.4)中固定48 h后,胎头脱水后石蜡包埋,做头部冠状面连续切片(4 μm),部分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拍照。用兔二步法检测试剂盒检测14-3-3σ蛋白组织表达:将切片脱蜡复水后,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于切片上,湿盒孵育10 min,进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淬灭处理。将切片浸入0.01 mol/L枸橼酸缓冲液中,微波中大火力加热至沸腾并保持8 min,取出容器,待缓冲液温度自然降到室温,反复2 次,完成抗原修复。滴加5%山羊血清,室温湿盒封闭30 min,滴加兔抗小鼠14-3-3σ蛋白的抗体(稀释1∶500)于切片上,4 ℃孵育过夜。 第2天,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先后滴加试剂1、2,均在室温湿盒孵育15 min,漂洗后,按DAB试剂盒说明书配制DAB工作液后显色15 s左右,苏木素复染,1%盐酸酒精分化,脱水后滴加中性树脂,盖玻片封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2.3 总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 用体视显微镜在无菌条件下剪取腭突。使用RNAiso Plus提取总RNA。根据说明书,使用PrimeScriptTM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试剂盒进行逆转录。逆转录反应液被稀释相同倍数并作3个复孔,反应体系共10 μl: SYBR®Premix EX TaqTMⅡ 5 μl(Takara,日本),上下引物各0.4 μl(10 μmol/L),cDNA 0.8 μl,去酶水3.4 μl。反应系统:CFX96 real time system(Bio-Rad,美国)。反应条件:95 ℃ 预变性30 s,40 个循环(95 ℃变性5 s,50.4 ℃退火30 s),溶解曲线。使用2-ΔΔct方法计算相对定量值。引物的设计和合成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公司完成,根据NCBI Nucleotide数据库,比对引物特异性。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小鼠14-3-3σ及内参β-actin引物序列

1.2.4 蛋白免疫印迹 将50 mg腭突组织用匀浆器冰上研磨,并按试剂说明书提取总蛋白质。使用BCA蛋白浓度定量试剂盒测定每个样品中总蛋白质的浓度。使用SDS-PAGE 凝胶快速制备试剂盒制备12%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35 μg)并转移到PVDF膜。将膜浸入含5%脱脂奶粉的TBST溶液,在室温下封闭2~3 h,将膜分别与抗14-3-3σ蛋白多克隆抗体、抗P53多克隆抗体、抗磷酸化P53多克隆抗体及抗β-actin多克隆抗体,稀释比均为1∶1 000,在4 ℃孵育过夜。次日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以1∶2 000室温孵育2 h,以超敏ECL试剂显影拍照(基因,Gene Gnome5),Image J分析灰度值。目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用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与同一总蛋白的β-actin条带灰度值的比值来表示。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TCDD组胎鼠腭部发育

E13.5~E15.5,对照组从孕鼠获得活胎鼠共计144 只,死胎和吸收胎3 只,E15.5活胎未见腭裂发生;E13.5~E15.5,TCDD组获得活胎鼠共139 只,死胎和吸收胎5 只,E14.5活胎中可见大部分双侧腭突未能接触,E15.5腭裂发生率100%。腭部冠状HE染色切片观察发现:E13.5,对照组双侧腭突垂直于舌体两侧向下生长,TCDD组两侧腭突亦垂直于舌体两侧向下生长,但较对照组腭突小且生长迟缓;E14.5,对照组两侧腭突抬升至舌体上方,呈水平位向对侧生长互相接触并形成腭中缝,TCDD组舌体下降延迟,两侧腭突亦未能抬升至水平方向;E15.5,对照组腭中缝上皮消失,双侧腭间充质部汇合,腭融合完成,形成完整腭部,将鼻腔和口部隔开,TCDD组双侧腭突虽抬升至水平位,但腭突发育迟缓,且未能在中线处相互接触和融合,形成腭裂(图1)。

P: 腭部; T: 舌体; NS: 鼻中隔; B: 脑组织; Mdb: 下颌骨

2.2 14-3-3σ蛋白在腭突组织的表达

E13.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E14.5,对照组口腔和鼻腔侧上皮三角及腭中缝上皮可见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TCDD组腭突尖端与舌体接触处附近上皮有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E15.5,对照组仅在腭部口腔侧原上皮三角上皮有少量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TCDD组腭突内侧上皮可见局部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实线框内为间充质部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图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TCDD组14-3-3σ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表2)。

表2 胎鼠腭突组织14-3-3σ mRNA相对表达量

P: 腭突; T: 舌体; Mdb: 下颌; 箭头指示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细胞

2.3 14-3-3σ蛋白及相关蛋白表达

TCDD组14-3-3σ蛋白表达为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表3)。

E13.5,TCDD组P5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E14.5和E15.5,2 组P5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E13.5和E14.5,TCDD组磷酸化P5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E15.5,2 组磷酸化P5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图3)。

表3 胎鼠腭突组织14-3-3σ、P53和磷酸化P53蛋白相对表达量

N: 对照组(Control group); T: TCDD组(TCDD group)

3 讨 论

在小鼠模型中,双侧腭突的内侧边缘上皮(MEE)在E14.5时开始接触并黏附到对侧腭突,MEE形成腭中缝(MES),并最终消失。MES的消失和间充质连续性的建立对于完成腭融合过程是必不可少的[7]。通常认为MEE通过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上皮迁移而消失,MEE细胞未能崩解,阻止两侧腭突融合导致腭裂[8]。

本课题组前期探索出TCDD 28 μg/kg是建立C57BL/6J胎鼠腭裂模型的最适剂量[9]。Yamada等[2]发现,在E14~E16,TCDD处理的胎鼠中有一部分被观察到双侧腭突互相接触,但是最终所有腭突都不会融合并且相互分离,有研究者三维重建腭器官也发现实验组双侧腭突延迟于对照组靠拢,但并未融合,形成腭裂[10]。这提示TCDD组腭突虽然生长迟缓,但亦有部分腭突接触,又分开,最后所有胎鼠呈现腭裂表型。本研究中HE切片未观察到TCDD组双侧腭突接触,可能是因为腭突从接触到分开这个过程极为短暂、不易观察。有学者发现,14-3-3σ蛋白通过介导Yap1的细胞定位来调节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1]。亦有研究发现,14-3-3σ蛋白基因沉默稳定c-Jun蛋白导致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激活[12]。本实验免疫组化发现14-3-3σ蛋白主要表达于与腭突接触和融合密切相关的腭上皮细胞中。且14-3-3σ蛋白在TCDD组E13.5、E14.5和E15.5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E13.5~E15.5是腭部发育关键时期,E14.5更是腭中缝上皮细胞在双侧腭突接触后形成腭中缝的关键时间点[13]。结合免疫组化的结果,少部分MEE迁移至间充质部,却因14-3-3σ蛋白持续表达而未能向间充质转化,我们推测TCDD组14-3-3σ蛋白在这一关键时期表达升高抑制了上皮间充质转化,维持MEE细胞表型,使得接触的双侧腭突复又分开,导致腭裂发生。14-3-3σ蛋白是受P53调控的G2周期调控分子,P53主要通过P21和14-3-3σ蛋白诱导细胞周期停滞[6]。磷酸化P53蛋白是P53蛋白的激活状态。在本实验中检测到E13.5时TCDD组P5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E13.5和E14.5时TCDD组磷酸化P53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升高;推测TCDD在E10.5作用于胚胎后引起腭发育早期(E13.5)P53蛋白表达量升高,磷酸化P53在E13.5和E14.5表达量亦升高,促进14-3-3σ蛋白表达上调,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干扰正常腭发育进程。

总之,本研究提示14-3-3σ蛋白在TCDD组腭发育关键时期表达升高,可能是腭发育早期TCDD作用下P53通路激活,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所致。并且TCDD组14-3-3σ蛋白表达升高,可能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使得腭中缝上皮持续存在,干扰了正常的腭发育进程,导致腭裂形成。但14-3-3σ蛋白在腭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孕期腭部发育异常的防止带来新的干预靶点。

猜你喜欢

腭裂充质磷酸化
腭裂患儿腭裂修补术后分泌性中耳炎的转归*
T69E模拟磷酸化修饰对Bcl-2与Nur77相互作用的影响
腭裂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MSCs)增殖的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调控恶性胶质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MAPK抑制因子对HSC中Smad2/3磷酸化及Smad4核转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