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麋鹿小肠肥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2020-03-31郭青云白加德钟震宇佀蓉蓉单云芳程志斌孟玉萍
郭青云 , 白加德 , 钟震宇 , 佀蓉蓉 , 白 雪 , 单云芳 , 程志斌 , 孟玉萍
(1.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 , 北京 大兴 100076 ; 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北京 海淀 100193)
麋鹿为鹿科、麋鹿属、麋鹿种、反刍类哺乳动物,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栖息环境为平原沼泽地,寄生虫病、传染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严重影响着麋鹿种群的生存状况。研究显示,麋鹿饮用含有大量致病菌的污水后会感染疾病[1],且多次发生急性出血性肠炎[2],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了麋鹿种群的稳定发展[2]。Albert-Bayo等[3]报道,肥大细胞是肠道内稳态所必需的细胞,其可调节肠上皮活性、血管内皮功能、宿主防御、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为此,本试验从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入手,研究初生麋鹿小肠各段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以期为今后研究麋鹿的肠道疾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刚初生麋鹿4只,经全身麻醉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各3 cm,用0.9%生理盐水清洗肠腔内容物,修切成0.5 cm宽的组织块,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48 h。
1.2 石蜡切片制作 取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的各段小肠组织,自来水冲洗,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制作厚5 μm的石蜡切片,将切片贴附于涂有粘片剂的载玻片上,37 ℃温箱烘干。
1.3 甲苯胺蓝染色 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入水,0.2%甲苯胺蓝染色液(Sigma公司)染色10 min, 蒸馏水水洗,95%乙醇脱水分色,二甲苯透明,树胶封固。
1.4 数据统计 将甲苯胺蓝染色切片置于Olympus BX51显微镜下,每只动物各段小肠取3个完整切面,镜下统计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肥大细胞胞体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梭形或长杆状,胞体大小不一;胞核呈淡蓝色,胞质中可见蓝紫色颗粒分布。镜下观察发现,肥大细胞分布于初生麋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尤以肌层分布数量较多(封三彩版图1)。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十二指肠至回肠,肥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各段小肠肥大细胞数量以黏膜下层和肌层分布较多,浆膜数量较少(图2)。其中,空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14.92%~70.81%,P<0.05);十二指肠肌层肥大细胞数量分别比空肠(141.63%,P<0.05)和回肠高(116.02%,P<0.05);而十二指肠浆膜内肥大细胞数量比空肠低58.69%(P<0.05),但与回肠浆膜内肥大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
图2 初生麋鹿小肠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Fig.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mast cells in Milu small intestine at birth
3 讨论
肠道黏膜可将肠腔与内环境进行物理分割,从而在保持营养和电解质吸收的同时,避免潜在有害物质的通过。当黏膜上皮完整性丧失时,抗原进入黏膜,触发免疫反应,进而增加上皮对管腔内容物的通透性,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4-5]。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屏障受肠道微生物群、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6]。其中,肥大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参与黏膜免疫。本试验显示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初生麋鹿小肠各段的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少量分布于浆膜,表明肥大细胞是麋鹿小肠黏膜的重要免疫细胞。但在鸡[7]、羊驼[8]和猕猴[9]的肠道内肥大细胞呈规律性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在肌层和浆膜很少分布。在黏膜下层和肌层内大量肥大细胞分布可能是麋鹿肠道肥大细胞分布的一个特性,这种区别于其他动物肠道肥大细胞分布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初生麋鹿小肠内的肥大细胞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回肠逐渐减少,这与鸡[7,10]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特征相似,但羊驼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肥大细胞数量却是从先降低再增多。在太行山猕猴空肠内肥大细胞数量却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回肠[10]。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物种有关。
综上所述,初生麋鹿小肠内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且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回肠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