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语文教学策略

2020-03-30杜云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做合一情境创设

杜云云

[摘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读写结合、展开深层次阅读等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展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从而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情境创设;阅读写作;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41-0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思维含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这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应当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情境再现能营造出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刻、更全面、更具体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通过拓展阅读,创设学习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拓展阅读是“小语文”向“大语文”过渡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空间有限等不足的常用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詹天佑设计的巧妙以及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我引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学习材料,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詹天佑设计并建造京张铁路的壮举。通过对背景材料与课文的对比阅读,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领悟了詹天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为拓宽学生的认识,我接着组织学生观看港珠澳大桥的视频,让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完成港珠澳大桥的小报,并进行评比展示。有的学生用数据说大桥,有的学生用图片赞大桥,有的学生用文字夸大桥……小报制作的过程是阅读求知的过程,是课堂知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掌握到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外显的过程。

(二)运用优美的音乐,创设学习情境

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思考,才会有新的疑问,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抱有新鲜感。因此,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为了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根据所教的内容,通过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慷慨激昂的旋律,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索三国人物的积极性。

二、引导读写活动。提升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学习不是学习一点语文知识,更不是能背诵几首诗歌、默写几个片段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够独立阅读文章,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在阅读理解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阅读的层次不能流于表面,只关注文本的人物和事件,而应用更多的时间用来探索写人写景的手法、文章的写作顺序,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本着“教”和“学”并举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运用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制定了“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大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教学目标,并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揣摩景色描写的技巧。

(二)借助写作训练,培养作文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在关注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语文实践的指导。由掌握基本的知识到能熟练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途径。这也意味着语文教学的目标更进一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需要语文实践,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给予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示例一运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应知识后很快得以运用,从而加强学习的实用性,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只有在深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表达的前提是理解。只有正确而又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才能有自己的思維,并准确地用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秦兵马俑》进行教学时,对文本出现的“仔细端详”“神态各异”等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验。这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姿态和神情,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能力。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为让学生掌握详细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师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对人物或动物进行反复、仔细的观察,并模仿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这样的练笔,达到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标。

三、展开深层次阅读。发展学生的态度价值观

“情动于心,倾纸成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对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爱与憎、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阅读和表达的习惯,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在明确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所描写的人物进行理解、体验。首先,引导学生从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个人物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提取更加全面的人物描写方法。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进行拓展阅读,全面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比如,理解诸葛亮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韬略……这样,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内心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下,语文教学要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读写结合等途径,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阅读写作教学做合一情境创设
抓好课前自主预习,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少年宫阅读写作社团:为有梦的孩子插上翅膀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构建文言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