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诗歌教学指要

2020-03-30章师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

章师亚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以现代诗歌单独组成一个单元,以前的教材未曾出现过。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对课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解读,使教学目标指向明确;同时,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思考,使课堂教学既符合教材要求、体现文本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享受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指要;单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01-04

现代人得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理趣、现代技术以及现代生活与生存的本领,否则,不配冠以“现代”这个词。对知识的储备,譬如文学修养,现代人也得有现代人的样子——诗歌的滋养便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课。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统编教材考虑到了现代诗歌的编排。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现代诗歌单元,共有《短诗三首》《绿》等四篇课文。这样的集中编排是以前人教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别的版本教材不曾有的。这种集中,便于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深入学习、深入了解和深入探讨,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代诗歌的心灵感悟和情感浸润。

下面,笔者从“单元解读”“教学建议”两个维度说一说这个单元的教学。

一、單元解读

(一)单元页解读

1.人文主题解读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句话中的“诗歌”,是对课文体裁的明示;“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既道出了诗歌的作用和功能,也告知了诗歌的价值与魅力。“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与“用眼睛看美丽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眼睛的美丽,即读诗歌要擦亮眼睛,要慧眼识珠,当然也暗示着读诗歌的过程也是让自己眼睛美丽的过程。

2.语文要素解读

这个单元有三个语文要素。三个语文要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学什么”的要求,关键词是“初步了解特点”“体会情感”,说明特点与情感是诗歌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是“怎么学”的要求,强调诗歌学习一定要收集相关资料,并学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是拓展性要求,旨在通过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诗歌,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文解读

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和《在天晴了的时候》。《短诗三首》是冰心的作品。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短诗三首》选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繁星》共有诗歌164首,写于1919年冬至1921年秋。课文所选的三首分别是诗集中的第71首、第131首和第159首,所以依次以《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为题。《繁星》的所有诗作篇幅都不长,两三行、三五行,有的只有一行。但在艺术上,《繁星》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却意味深长;在语言上,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特点,在《短诗三首》中是显而易见的。

《绿》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省金华市人,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艾青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致使他的文学创作中断了20多年。艾青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也曾获得过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歌《绿》以诗歌的语言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的:风的绿、雨的绿、水的绿、阳光的绿,以至整个世界的绿。读着整首诗,让人感到既有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生动,又有绿的丰姿、绿的激情、绿的精神。《绿》写于1979年,是诗人右派平反回到北京之后所写。因此,作者笔下“绿”,不仅有自然意义,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活的心态,也象征着人无论何时都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的可贵精神。这种象征意义的表达,正是诗人对新生活的倾慕和讴歌、对新时代的赞美和颂扬的写照。

《白桦》是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叶赛宁(1895-1925),全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田园派诗人。叶赛宁的生命历程不长,但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耐读的诗歌,把最为珍贵的他家乡的风光封存在诗作中。《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诗中的白桦树,既具有色彩的美姿,又富有动态的美感。诗歌共四节。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首节总写白桦的特点,次节写白桦的枝叶),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第三节用“寂静”“朦胧”“玉立”等表达白桦的妩媚气质,最后一节作者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用“徜徉”“姗姗来迟”来表现它的灵动气质)。白桦是苏联的国树,它生性耐寒,通体银白,气质高雅。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热情怀。当然,白桦的高洁、挺拔,更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具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崇敬与赞美。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此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抒发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用拟人的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诗歌共三节。第一节为我们描绘了雨后大自然的景象;第二节侧重描写雨后散步的畅快感受;最后一节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忠实复写,在深远的意境中,融进了作者对闲适生活向往的主观色彩。《在天晴了的时候》写于1944年,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因此,作者虽以清婉的笔触向人们展现雨后的清爽、快乐,却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欢快的情感。可以说,作者是怀有一颗心在静静地等待——以一种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写这首诗就是在歌唱光明,歌唱即将到来的美好日子。

(三)综合性学习解读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是课文学习的拓展与补充,也可以说是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知识、意识、心灵和情感等方面的提升,正如书中所言:“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这个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编小诗集是对诗歌的“编撰”,作用于对诗歌形式的体认;诗歌朗诵会则是对诗歌的“抒发”,作用于对诗歌内涵的把玩。因为是综合性学习,在能力的考量上,自然不能忘记“综合”两个字,除言语能力之外,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收集能力、创作(包括诗歌创作、表演形式创作等)能力、制作能力、审美能力、资料收集和筛选能力,甚至文学欣赏和文化感受能力等都应在此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教学建议

考虑到这个单元的文本体裁(现代诗歌)的特殊性,笔者建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教学。

(一)宏观层面

1.儿童立场

毛泽东同志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教学现代诗歌,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做指导。所谓“领导方法”即“诗歌教学方法”,所谓“正确的领导”即“正确的方法”,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综合起来理解,就是诗歌教学的正确方法应该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道路。“从学生中来”就是对学生元认知的了解与把握,即学生对作者、作品以及诗歌究竟有多少认识度、认可度和喜爱的程度,都是元认知必须解决的问题;“到学生中去”就是教学的旨归应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语言的赏析、意象的把玩、氛围的营造、情境的创设等),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认识、更好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这其实也是所有体裁文本(包括所有学科)教学应有的共识——从“人”的立场出发,去进行“书”的学习。

2.文化观念

笔者曾对什么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有过这样的描述:好的语文课除了有语文味之外,还必须有思维含量、情感因素和文化气息。“思维含量”指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都必须经历“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情感因素”不是指感悟或领会文本表达的情感,而是通过语文的学习让学生生成对语文乃至对汉语、汉民族的喜爱之情;“文化气息”就是不能就课文学课文(或者就诗歌学诗歌),而是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学诗歌就是在传承诗歌文化,学汉语就是在传承汉民族文化……),让学生得到“文化”的浸润——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以文化人。教学实践来之于教学观念,课堂上文化气息的弥漫与浓厚,“文化观念”是基础、是保证。

3.语文视角

语文视角是对语文学习的回归。笔者关于“好课”的描述,在“思维含量”“情感因素”“文化气息”之前,还有“除了有语文味之外”这一句。这就是语文视角。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语文味。核心素养也好,立德树人也罢,如果学科教学忽视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失却了学科的个性,那么,一定不是真正的教学,一定会受到来自学科质量的惩罚。现代诗歌虽说是特殊的文体,但它还是“语文”。语文就要按照语文的事情来办,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都不能懈怠,更不能忽略。对这个单元的学习,从语文的视角考虑,至少应把握住四项内容:一是特殊的表达形式,二是绝妙的用词用句,三是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四是语文(诗歌)实践活动的开展。前三项是就课文学习而言,第四项是拓展和延伸。如果从一般性语文学习的角度考虑,真正的语文视角就必须把“积累(吸收)”和“练写(表达)”两方面牢牢把握住。

(二)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有两个维度:一是单元目标,二是文体意识。

1.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单元课文教学的总领、统帅。它既明示了教学方向,也明确了教学要求。因此,在课文教学之前,一定要熟悉和掌握单元教学目标。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所以单元课文的教学需要从“工具”(语文要素)和“人文”(人文主题)两个方面来考虑。

(1)关于语文要素。对语文要素,教材的单元页虽然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笔者仍有一些建议。如,第一个语文要素——“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既然是“初步了解”就不能要求太高,大致了解即可。如何了解呢?不能告知,而要通过对具体作品及其语言的玩味让学生自己感觉、领悟。“体会情感”也一样,要让学生进到作品当中去,通过与作品对话,对出“情”来。第二个要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其关键词是“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因为是诗歌,因为这些诗歌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需要用资料帮助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不能盲目,不能以量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要从“需要”出发;资料如何整理,“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要素。第三个语文要素“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要注意多种能力的培养。关于这一点,前面已提及,此不赘述。

同时,要把三个语文要素当作整体来看,它们有互为联系的交叉作用。如,特点的了解,可以借助具体诗歌的学习,也可以利用资料的掌握来达成;情感的体会,可以通过具体的诗歌,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资料,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来达成。当然,综合性学习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了解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

(2)关于人文主题。比起散文或小说来,诗歌有一种别样的美,如形式美、意境美、情致美和言辞美等。因此,诗歌需要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教學时,有两点需要落实:一是如何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二是看怎样的世界。关于第一点,有两个视角。一是作者的视角,即作者是如何表达美丽的;二是读者的视角,即引导学生到作品中去发现美丽。关于第二点,也有两个视角:一是诗歌所反映的世界,二是外面的真实世界。必须强调,人文主题的落实,不能离开作品空谈,更不能强加。

2.文体意识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阅读教学千姿百态。从内容上讲,应有尽有;从体裁上讲,丰富多彩。因此,文体意识是教学的重要前提。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就表达上说,形式的独特(分行排列)性、语言的简洁性、想象的丰富性、抒情的浓烈性等非常明显。这就规定了诗歌教学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考量和方略。(关于这一点,“微观层面”再作具体阐述)

(三)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指的是具体的诗歌(课文)的教学。究竟如何把握呢?笔者提出“瞻前顾后、‘读占鳌头、审美特点、内外结合、拓展补充”的20字的教学建议。

1.瞻前顾后

“瞻前顾后”是指在课文教学时,应该有心地看看课文前后的一些内容。具体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心看看课文前面的提示语(瞻前),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有心看看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顾后)。“提示语”和“思考与练习”都是对课文教学要点(包括重点和难点)的明示。扣住“提示语”和“思考与练习”展开课文教学,就不会偏向,也不会旁逸斜出。这是“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按照“瞻前顾后”的思路,这个单元的教学,《短诗三首》《绿》《白桦》可以集中“顾后”,《在天晴了的时候》则可以“瞻前”。“瞻前”简单明了,“顾后”则稍有些复杂。如,《短诗三首》和《白桦》的课后还编排了活动内容(见课文后面的“活动提示”)。对这样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要重视落实;另一方面,要统筹进行,如课内、课外的统筹,收集、交流的统筹,积累、创编的统筹等。

2.“读”占鳌头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读”(“阅”也是读)。因此,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不仅仅是为了“其义自见”,还有自身要求,如朗读能力的提升、语感的发展等。散文、小说等要读,诗歌更要读,因为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美妙的音乐性。读是最合适的学习和欣赏方式。但读不能没有方向,没有要求,也不能过于简单。教师要重视读的形式的设计。如,示范朗读能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情境朗读能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视听朗读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表演朗读能让学生渐入佳境,自由朗读能抒发学生的情感……当然,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每一首詩的特点,自主决定如何读。

3.审美特点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审美的特点”,二是“审美与特点”。关于“审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特点,着手于审美。如,诗歌的分行排列是特点,它的节奏是美的;诗歌的凝练性很强,它的用词用辞是美的;诗歌具有抒情性,它所表达的情感是美的;诗歌想象丰富,它的形象是美的。甚至,诗歌的创作不易,但作品是美的;诗人的境遇不同,但精神或境界是美的。关于“审美与特点”,教学时,既要有审美意识的强化,又要有对诗歌特点的把玩。“审美意识的强化”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审美性,即教学时要从审美的高度了解作品、欣赏作品和接受作品;二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教学时要通过对作品的了解、欣赏和接受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特点的把玩”就是在教学时不要忽视诗歌的特点(如排列特点、想象特点、抒情特点等),通过对整首诗或者某一诗句的玩味,使学生对诗歌的特点产生初步的了解。

4.内外结合

这是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而提出的教学建议。“内”指的是课内,“外”当然是课外。课内着重进行课文(诗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对文本的语言、形式、意象、情感等有侧重地赏读与体认;课外主要是针对教材提出的活动建议与综合性学习展开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课内学习重在“导学”(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学习),课外学习重在“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5.拓展补充

这是依据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而提出的教学建议。统编教材编写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强调学生多读书。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就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内容。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对此也有过多次强调。鉴于此,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教师可以再补充一些诗歌,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拓展学习可以是“选文”,如同作者的作品、不同作者的相同内容的作品等;也可以是“选书”,像学了冰心的《短诗三首》,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再去读读作者的《繁星》。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
诗歌本体研究的扎实拓展
——评王泽龙《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研究》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读后
外冷内热的荒诞与苦痛:地域空间的炼金术——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解读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在后现代的诗兴中“劫持” 自己——读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诗与思的自我中心构建——以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为中心
现代处境与诗意开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