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素养 丰富底蕴

2020-03-30崔敏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崔敏慧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语言运用、思维提升、情感体验、文化传承为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发展,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27-02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语言构建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重结果而轻体验、重成绩而少过程,这样的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注重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要课内外结合,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以实现学生生命的自由舒展、绚烂多姿的目标。

一、以运用为目标。进行语言的感知与融合

2011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听出感悟、说出特点、读出自我、写出规范。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并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积累语言,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敏感度,进行语言文字运用。

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将课堂分成几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解释题目,阅读全文,积累词语“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等词。第二个板块,借助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接着通过PPT呈现人物,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神态,在文本中找到表现心理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复述故事情节。这个板块的设计将刚学习的新字词运用到故事的复述中,新鲜有趣,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反复练习中,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字词,掌握了词语运用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口说为语,书面为文,合为语文。”事实上,语文就是语言运用的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语言、积累语言,最后能运用语言。上述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找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并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将所学词语进行实践运用,这是学生将所学词语内化的过程,是对语言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以提升为目标。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读书使人明理,阅读使人通透。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高频输入,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需要教师提出高质量的、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没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就会停滞不前;问题的难度也不能太大,如果学生跳一跳也无法达到,那么也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師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巧妙地设计各种问题,有效挖掘文本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教师提出问题:“‘茫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而‘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为何‘凝神静气?走入情境,如果你就是作者,你心里会想什么?”学生认真地思考着,有的皱眉,有的翻着书页。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问题。阅读在进行,思维在缓慢地提升,学生渐渐走进了文本。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构建思维场,启疑叩思,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深入感知父亲知鸟爱鸟的情怀,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发展与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课堂上相互辉映,共同提高。

三、以体验为目标,进行审美的感知和鉴赏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审美的语文课堂,才、思、情、趣和谐统一,学生置身于春风化雨之中,怡情养性,储善求真享受成长的快乐,镌刻下终生难忘的芬芳记忆。”于漪老师倡导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受景之美、人之美、语言之美等。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先引领学生感知第一部分中铁罐对陶罐的态度,画出表现铁罐心理的词语,如“傲慢”“轻蔑”“谦虚”“争辩”“恼怒”等。接着,教师出示三句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不敢,铁罐兄弟。”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然后,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第一个学生读,但读“傲慢”与“轻蔑”的语气区别不大,为此教师进行了引领。

师:你看,“傲慢”和“轻蔑”的意思很接近,但是一样吗?

生:不一样。“傲慢”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语气,而“轻蔑”是别人在自己眼里很小很小,不屑一顾的感觉。

师:好,你再来朗读。

学生朗读第二遍,比之前明显好了很多。事实上,课堂是动态的、流动的,学生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关于两个词语的区别,更是对美与丑的鉴赏。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反复朗读,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获得鉴赏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以传承为目标。实现文化的丰富和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统编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选编了大量的古诗、对联、戏曲、民俗、成语等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我们传统的节日”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各地有哪些习俗。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一:快乐春节来回味。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春节时的热闹场面: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看春晚、拜年等,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

活动二:节日习俗大放送。让学生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并将自己喜欢的节日资料和同伴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活动之三:传统文化要传承。以“中秋节”作为活动主题,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制作月饼、学写寄语、朗诵古诗等。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储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兴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氛中。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不断引领学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共同提升。

(责编:韦雄)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情感体验文化传承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