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020-03-30霍燕杰
摘 要: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系统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以及根本条件,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集成与发扬的作用,因此,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促进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传承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宝藏,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其中还包含有道、法家、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传统文化的体裁众多不仅有诗词歌赋,还有传统的文化、道德以及思想上的精华。家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充分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一、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必需关系
传统文化在继承以及发扬的过程中需要家庭教育作为其传承的重要基础以及途径。首先,站在社会学层面上分析,家庭属于社会中的根本组织,家庭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不仅有繁衍之责,同时还需要承担教育家庭内部成员完成个体意义上的社会化。所以,家庭的存在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存在,同时代表传统文化能够始终被传承以及被发扬。
其次,站在哲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组成家庭的纽带是婚姻以及血缘,在社会关系当中,血缘关系属于根本性的社会关系组成,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便属于血缘关系当中最为基础性的体现。也就是说人类家庭通过相互之间爱的表达,产生以及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关系中血缘关系是强大不可摧毁的,也就是说人类只要不断地繁衍生息,那么家庭教育便会不断地存在并且发展。
再者,站在教育学角度上进行分析,家庭教育事实上是个体思想与习惯等方面的从基础入门级塑造,没有家庭教育,个体便无法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与意识,进而影响到之后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效性,通过“莫格利男孩”的实例就能够充分地验证这个观点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形式来看,没有一种教育形式是能够“独善其身”的,相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家庭教育能够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大众教育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这就代表传统文化进入到教育体系当中的时候,首先是进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家庭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的基础以及渠道,而传统文化则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素材以及依据。
(二)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发扬的过程当中,尽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能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当中主要的重点在于传统文化当中的行为习惯教育,而学校教育则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上,社会教育的重点在于传统文化中价值取向的教育。
首先,站在人类教育史的衍变上进行分析,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發展是始终保持同步的。最初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但是人类不断地经验积累,产生了文字以及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地细分化产生了学校教育,因此教育的内容与职责便有了进一步的划分,由家庭教育承担的传统文化继承被分担给了学校教育,其中突出的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以及技能转移到了学校教育当中。随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再次进行了划分,也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行为习惯教育,学校教育的知识技能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而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次,站在世界教育发展历史以及实际情况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近现代的教育系统中,尽管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同样强调以及完成德育,能够在学生认识程度上针对其行为习惯进行教育,但是由于二者侧重点的不同使得传统文化的教育收效甚微,在教育系统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家庭教育更为趋向行为习惯上的教育,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以及行为习惯进行家庭教育。
最后,站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成果上进行分析。家庭教育虽然同样承担了传统文化中知识系统继承与发扬的职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影响,使得家庭当中的教育者无暇完成这一教育职责。虽然学校教育当中同样贯彻了德行和智识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中对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以及行为都进行了系统化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欠缺深入性以及系统性,没有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当中,使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家庭教育不仅是其传播以及发扬的根本以及重要渠道,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文化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教育资源,而在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能够以行为习惯的教育形式进入到教育系统当中。
二、 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转变教育观念
当意识到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后,便应当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传承以及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首先家长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家长应当积极地转变以往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学前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在家庭教育的全过程中实施传统文化,也就是在人生的全过程中实施家庭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有就是应当积极地转变封闭的教育观。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当中始终将家庭教育定位于家庭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显然这样的教育观存在严重的错误。事实上,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时间会随着子女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地减少。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当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并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交谈与行为上的影响,还存在其他的渠道,例如书信、网络等,都能够对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打破面对面交流存在的局限性,提升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此外,家长还应当摒弃以往通才化的家庭教育观念,应当有侧重点地开展家庭教育,也就是将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传统文化中行为规范以及方式的教育上。
(二)合理地划分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
上文分析到家庭教育的主要侧重点应当放在传统的中华民族礼仪与礼节,民族精神的养成上。首先,就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礼仪与礼节的教育细化。在家庭教育中应当针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等层面上进行生活礼节的教育。还有就是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家庭教育中应当开展“孝道”文化的教育,让家庭成员能够受到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树立其孝敬老人以及赡养父母的意识。
其次,对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精神以及行为习惯的教育细化。在家庭教育当中培养以及提升家庭成员的自主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使子女能够养成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与此同时,对于人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而言,自身独立生活、自主学习以及独立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十分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当针对子女的各项基础生活能力进行教育与培养,确保子女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工作当中都能够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时刻贯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以及提升家庭成员的坚韧品质以及正确面对挫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子女的“吃苦精神”,使其能够懂得“人生多多磨难”的人生道理,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影响,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使其不断地扩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博学广识,培养家庭成员的正确人生态度,使其能够运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以及困难,此外,家长应当鼓励子女进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中在“失败中成功,在成功中锻炼自我”,通过挫折以及感受提升家庭成员的抗挫意识以及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家庭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时刻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中针对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礼节以及自立自强精神进行系统化的教育,使家庭成员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以及为人处世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家庭成员能够全面地了解到中国的优秀传统礼仪与礼节的全部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知礼守礼的良好行为习惯观念。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周期性以及反复性,通过反复的“传”潜移默化地培養子女的良好行为。事实上,通过教育的长期发展史不难看出礼仪礼节与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等精神的教育以及劳动习惯与意识的养成其实就是人格的教育以及信念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应当在家长不停地唠叨中,养成子女的学习动力,从而将唠叨与动力转变为个体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针对传统的中华民族的处事待人思想与习惯进行渗透教育的时候,应当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做好表率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家长针对传统文化当中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礼仪礼节以及自立意识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应当以身作则,树立正面典型,这样才可以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中知礼、守礼以及重礼的思想文化渗透到家庭文化当中,营造出知礼重礼以及守礼的家庭文化氛围,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完成家庭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家庭教育上升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层面当中,让家庭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新时期背景下,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首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深化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美丽,马菁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山东省鱼台县的调研[J].基础教育参考,2019(10).
[2]王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教育学建设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35(3):5-6.
[3]马建欣.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J].甘肃社会科学,2017(3):243-249.
[4]孙晨雨.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德育探讨[J].教育界,2019(2):27,109.DOI:10.3969/j.issn.1674-9510.2019.02.014.
[5]唐正琼.关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4):109.
作者简介:
霍燕杰,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