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学实施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0-03-30李鹤春范木娇
李鹤春 范木娇
摘 要:以河北省张家口市A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追求名校名师的从众心理使得学校人数众多,教师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班型教学环境下存在厌烦、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现象。大班型的教学使得学校、教师、学生普遍感到疲惫,班级人数过多,教师应接不暇,是导致大班型教学存在的困境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大班教学;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面对60多人的班级上课,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问题颇多。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和维护课堂秩序,因而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班级编制都是40~50人左右一个班集中授课,教师教学只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针对大多数学生做一个教案,实行‘一对多‘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就A小学教学形式来看,一位教师面对将近七十位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听课情况。在上课时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座位靠后的学生经常性的注意力不集中,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上课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以及座位靠后的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师的课堂中去。教师对于众多学生的教学也只能顾全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后排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则是有心无力。面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教师也很难做到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不能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做针对性的培养。笔者就河北省张家口市A小学为例,特做了以下班级调查,发现在该所学校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提高。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访谈法和抽样调查法的方式收集研究数据,被试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市A小学中的校长,教务主任管理层领导,各年级教师,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A小学的全体成员针对此次访谈给予了有效的反馈。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关于“小学教育班型现状”的访谈调查,包括学校管理者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和意见及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看法和意见等。以及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大班教学的看法意见等。
根据访谈调查发现A小学周边家长普遍存在着追求名校名师的从众心理,导致学校班型庞大。同时管理者和各科教师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的现象,对于众多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应接不暇,而忽略了育人。教学缺少良好的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机械被动。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项研究数据采取以Y小学为研究对象。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该小学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审查,剔除了无效问答。并对原始问题进行了严格的审视。针对整个访谈问卷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整理。
三、 研究结果
(一)家长追求名校名师的从众心理使得学校人数众多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期间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也都纷纷不甘示弱,积极地帮孩子打听各种名校名师,但一个地区的名校名师毕竟有限,大家都挤破脑袋要去的名校最终往往就以各种大班型收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各种教学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但是在面对小学生成长得如此重要的关键时期,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更多的却应接不暇。
(二)教师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教学上教师注重上课的进度,一节课中大多数的情况都会按照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范围来规划上课的进度,依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上课的形式单一,学生动手的情况,与老师互动共同参与课堂的情况较少。小学生多为活泼好动,在教师讲课存在的某一个点感到有趣会做小动作或发出笑声,都会直接被教师制止。尤其是对于座位靠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会严厉呵斥,制止其行为。而没有询问其学生为什么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应该是教师在教育事业上的目标和追求。学生是正在生长的人,教书育人,教育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机械性地向学生灌输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独立成长的人,教师更应该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其创新能力。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新一代的学生更应该是在前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四、 结论与优化策略
(一)“小班型”定制化教学针对性培养每一个学生
小班化教学(本文的小班教学特指45人左右的班级)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班级人数少,不会存在像六七十人的大班,教师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应接不暇,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管理者可以让优秀的教师采取轮流上岗教学,定期开展公开课对学生进行上课教学。建立名师工作室,教研小组等方便名师和普通教师探讨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等。学校要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某一个班因某位老师的存在而导致出现班型过大这种情况。
“確定学习目标,能从学生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是指教师能做什么,而是指学生能做什么。”所以在人数较少的前提下,教师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和培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能深入了解,并对每一个学生结合其自身的特性,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对于处在青少年奠基时期的学生是很有利的影响。
“教师要深入认识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时代的要求,教育要求我们所要培育的学生不能是只会答卷的阿斗,而是要具有独立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定制化地培养每一位学生,让其独立创新起来,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批判问题,是我们应该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学。
小班教学在教师的实施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而这恰恰是大班教学所容易忽略的和较难做到的。针对性地对其培养,相信学生定能学有所获,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当然还有好的习惯和做人的方式。
(二)教师教学多样化书本实践相结合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清晰地制定教学目标。对于授课教学,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要让学生从“做中学”具体我列举以下几种方法:
1. 互动问答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设立所要提问的问题。利用优势一一问答,及时发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例如说A学生胆子小,说话声音小,那么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设计一个上台朗读课文的环节,来提问A学生,久而久之通过不同的类似方法来锻炼该生的胆量。再比如说B学生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上黑板写汉字或做练习题的方式来让多个学生上台操作,其中就包括B学生。寫完后让B学生帮忙检查错误。通过这样问答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
2. 趣味教学法
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采用趣味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抗日战争主题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观看电影音响视频来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和体会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次可以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感想,组织大家表演话剧,来进一步深入体会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再次让学生以自己最想表达的方式,来向英雄致敬。
3. 实践操作法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去切身体会。例如数学课在讲周长时就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事物,爱吃的同学可以拿一个面包去量他的周长,喜欢收集的同学可以去拿一个邮票或者树叶去量它的周长。在课堂上让其交流分享他们最喜欢事物的周长,那么学生该是何等的开心愉快并且神情专注地去上这堂课啊。再比如,语文课上,老师想让学生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古诗。如果是在春天教师可以利用这堂课带学生去学校花园里看看那些小草,让他们仔细观察远处的草近看后的样子。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心得,告诉学生这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课后可以很好地鼓励学生自己作诗或写作一篇。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以及其创新的能力。在第斯多惠看来“最主要的教学是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在不违反人的本性下,按照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对于刚处于人生奠基时期的小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及教育,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应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要让书本与实际生活和学生实践相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伟,李依萱.保定市区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
[2]孔静洁.关注个性发展 打造私人订制式课堂——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
[3]肖永基.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生德育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闻报道-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ssage& isappinstalled=0.
[5]叶澜.底特利希·本纳.中德学者关于教育学问题的一次对话——“生命·实践”教育系列论著编委员会与本纳教授的座谈会[J].基础教育,2011(8):13.
[6]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4.
[7]张林巧.基于中小学学生需求下的教师教学风格研究[J].学周刊,2019.
[8]单惠中.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75-276.
作者简介:
李鹤春,范木娇,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