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0-03-30刘勇
刘勇
摘 要:人才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根源,对新农村建设亦是如此,进一步突出了大学生培养的现实价值。基于对胜任力的概述,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着重就大学生胜任力培养模式建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发展;胜任力培养;模式建构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2-01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人才兴国的战略价值愈加突出,并对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成长中一代,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显著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更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1]。大学生胜任力培养,是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价值释放的关键,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1 胜任力概述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各项伟大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资本,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其社会价值愈加突出,对其胜任力的有效培育势在必行。目前来讲,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胜任力概念界定,但其本质内涵的框架已然形成,是胜任某项工作并取得高效成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集合,包括知识、技能、价值、态度、动机和自我形象等。现代胜任力理论认为,胜任一个职业既需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又需要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目标等内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对外在行为产生了根本性、持续性的影响。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胜任力培养模式建构策略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紧迫需求,大学生作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其有效参与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认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大学生胜任力培养模式建构策略,以供参考。
2.1 优化课程设置
胜任一个职业既需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又需要自我认知、情感态度、动机目标等内在因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胜任力培养是关键,是一切工作效能产生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高校教育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了进一步迎合党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自身育人职能,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培养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竭力打造课程思政大格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同时,改革现行教育体系,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理念植入,尊重大学生主观个性差异,强调方式、方法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动因子,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胜任力水平。
2.2 重视就业指导
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依托互联网络、校园广播等平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战略及最新动态,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该项事业当中去,以此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同时,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红色旅游、专题讲座等,邀请优秀大学生村官广泛参与,使之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广阔的天地,强化其基层服务意识,开拓他们的知识世界,激活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热情,并由此绽放人生的美丽“花朵”。又如,高校还可联合地方政府,深入“三下乡”活动开展,将之置身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工作场景当中去,让其充分领略农村的生态美、人文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以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高校应紧密跟踪新农村建设动态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包括园艺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林牧副渔专业等,拓宽大学生就业路径[3]。
2.3 完善管理机制
当前新农村建设可谓日新月异,对大学生胜任力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其相关培养应持久开展下去。因此,对大学生的职后培训至关重要,应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机制,辅助其释放职业价值。在具体的工作中,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明确对大学生胜任力的要求,细化各阶段成长目标,并分层、分批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其中,岗前培训的功能定位是缩短大学生与农村磨合时间,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线,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坚定服务基层的信心,为后续顺利工作实践奠定基础。在岗培训是重点提升大学生工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树立榜样典范,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提升履职素质。除此之外,建立健全大学生监督考核机制,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举,及时发现工作中胜任力方面的不足,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容错的同时纠错,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发展。
2.4 加强自身修养
个人特质是大学生胜任素质的重要因素,对其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作用显著。大学生作为独立的行为个体,加强自我修养,是提升其胜任力的关键,并辅以必要的外界支持,势必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是行为实践的基本导向和依据。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深入了解国家系列政策方针的内涵,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开启自己在农村的“美好人生”。在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定位之后,形成一个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紧跟新农村建设,摆正自己的位置,直面实际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及挑战,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从生活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胜任力素质,秉持不弃不馁的积极态度,在持之以恒、坚忍不拔、沉着冷静等优秀品质的支撑下,势必会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果。
3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胜任力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在党的系列政策支持下,应当引起高校、政府的足够重视,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生态,重视就业指导,完善系列管理机制。在良好的外界环境支持下,大学生自身亦需不断努力,加强自主学习,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宋娓娓,刘胜荣,汪洪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策略研究[J].内江科技,2019,40(9):99-100.
[2]高成,佟维妍,杨松.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与提高——以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
244-245.
[3]黄丽萍.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