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2020-03-30王铁球谢黎
王铁球 谢黎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了校企合作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赢作用,以东莞理工学院与得利钟表集团合作办学为例,介绍了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一是树立科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二是重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三是转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新工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对工程人才的新需求,也就是需要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需求相结合。从 2017 年提出“新工科”到现在,在高等院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结合“新工科”理念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本质内涵可以大概总结为: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方式。
然而,当前“新工科”建设依然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校企隔阂。这种隔阂首先表现为企业设备、人力等资源无法为高校教学、实验等提供有效服务。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然处于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结合企业或行业实际现状的具体而现实的课题太少。其次,高校产出的人才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企业或行业需要的人才量大,对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较高,但目前学校的产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些严峻的现实都表明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更为迫切。
二、校企合作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赢作用
工业设计作为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主力军,和产业界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不能依靠单一的传统教学,而需要结合项目化的课题训练以及工程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在实践训练中加强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恰恰能将资源双向流动和资源深度融合推向极致,从而获得校企双方互赢的最佳结果。
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这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进而逆向推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同时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中,让设计目标更明确、限定条件更现实、评价标準更客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和设计成果转化,增强学习目的性和能动性。
另一方面,校企之间的平行合作让师生对合作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定认识和理解,便于企业的校园宣传与形象推广,利于招收和吸纳优秀专业人才。而且通过企业更加广泛且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使企业看到参与人才培养给其自身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1]
三、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工业设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希望依托得利钟表集团的“校园+产业园”构建并实施与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型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为钟表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1、树立科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
东莞定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制造业的高端发展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东莞理工学院作为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面对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迫切需求下,以区域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协同育人。[3]
得利钟表集团是一家港资企业,1978年成立于香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工业厂房面积达2万平方米,员工近800人,拥有先进管理技术和生产设备,具有年产500万只手表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大型钟表生产企业。2017年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得利钟表集团联合组建了“得利钟表学院”,以得利钟表学院建设为切入点,展现崇高的企业情怀和责任感,积极回报社会。校企双方期望以地方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地方培养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和“工匠型”专业钟表人才。
在此背景下,东莞理工学院携手得利钟表集团进行了深度合作,一方面就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钟表产业的转型升级。
2、重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
与得利钟表集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更为清晰和明确的定位:以工业设计专业为基础,依托钟表学院搭建工程实践平台,结合钟表产业人才需求特点,强化对新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本次的校企合作,最终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既具备普通高校工业设计的基础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同时具备钟表特色产业所需的时尚化、国际化视野,钟表产品研发与策略、设计管理等相关方面能力的应用型钟表设计人才。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和产业经济,打造特色专业方向,构建了3.5+0.5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通过第一、二学年开展设计类相关通识基础及专业知识学习后,在第三学年开展针对钟表行业专业方向的课程整合,由得利钟表集团委派行业精英作为课程导师,组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针对性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完成3年半在校本部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之后,最后半年在得利钟表学院完成设计实践环节。
3、转变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实现校企“互动式”办学。前期校企根据人才培养整体目标协同调整教学进度的设置,依据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而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并确定具体专业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的即时转换;企业委培设计人员及项目指导等相关人员参与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确保学生设计方案的快速成果转化。同时,学校提供一定的师资力量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科技文化素养。
其次,导入项目教学机制。通过做中学,建立起模块化、项目化、创业化等多种工程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尝试如何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培训+就业”的完整教育服务链;充分利用企业及行业资源,积极探索如何将新时代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工程实践教育中;以成果为导向,积极探索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
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中以作品产出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共建设计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真实产品设计活动中,在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水平等方面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学生作品产出的具体措施是: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各个环节均要求结合实际设计项目;尝试将更多企业实战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来,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或结合国内外各种竞赛,或结合企业需求完成具有落地性的市场化产品,由此形成相对完整性的设计方案;课程结业后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览呈现,营造浓厚的专业氛围。
通过共建工作室,让学生体验设计的流程,学到造型、设计的方法,也可以体验设计应该如何与材料、生产工艺、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要求相适应。通过一个个真实产品的设计过程,让学生得到设计能力的提高。工作室平台既是交流平台,又是一个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院与业界的密切联系,促进信息沟通,使学生培养更有方向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培养教学水平,带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向产业延伸,扩大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力。
四、结语
相比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更高。东莞理工学院与得利钟表集团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工科在实践与创新两方面的诉求点,值得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董瑩.校企联盟视域下酒店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 成洪波.地方理工类高校新工科建设: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
王铁球(1975—)女,汉族,湖南人,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化产品设计、家具设计.
谢 黎(1982—)女,汉族,湖北人,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智能化产品设计、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