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顿年夜饭,挖出新闻富矿

2020-03-28张刚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齐鲁晚报大篷车建筑工人

□ 张刚

时光回到2011年冬天,已在山东新闻界有广泛影响力的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栏目,开展新春走基层“助贫迎春”活动,发动社会各界为贫困家庭送过冬煤炭、衣物、年货,为返乡农民工赠送回乡车票,引发社会各界的爱心热潮。

接近年关,山东省济南市政府建设的首个公租房——西蒋峪公租房仍在紧张建设中,该项目是济南市体量最大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也是当时最大的“民生工程”,17幢住宅楼可提供3594套公租房。因为工期紧张,承建方中铁十局有200余名建筑工人要坚守到除夕前一天才能返乡。2012年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上午,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为济南西蒋峪公租房建设工地的建设者们送去了油、米、面等新春年货,拉开了“与您一起守岁”活动的序幕。

为助建筑工人返乡,“张刚大篷车”联合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将返乡客车开进工地,并为每位建筑工人赠送了一份年货大礼包。建筑工人们一批批开始返乡,到除夕当天,留在工地的只剩下程家峻、程庆田、亓连文三位年过六旬的老工人和项目负责人王兴江。他们在这里保障工地安全。

来自潍坊的老工人程家峻说:“张记者,我们邀请你们来工地,一起过节,一起来吃工地的大锅菜,喝两杯!”腊月廿九(除夕)傍晚4点多钟,笔者和年轻记者张頔再次来到西蒋峪公租房建设工地,和这里的留守工人一起守岁,寻找在家过年的感觉。工地的节日气氛也喜庆非凡,大伙儿将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起来、喜庆的对联贴在了工地大门上,几大盘鞭炮(当时济南市还没有全面禁放烟花爆竹)准备妥当,工地负责人王兴江洗好了菜,将几只酒杯洗干净,准备年夜饭。

一、年轻记者,入职第一课

当年笔者已经是入职12年的“老记者”了,这样的场景已不陌生,过节不回家也是工作常态,但年轻记者张頔入职才半年,还在见习期,除夕夜在工地体验采访,对他而言正是最好的“初心教育”。

腊月廿九这天,为了在除夕夜陪农民工守岁,家在济南的年轻记者张頔早早和父母赶去了爷爷家,一家三代十几口人的年夜饭特地提前在中午进行,之后他带上相机、采访本,告别家人来到工地上陪工人过年。

在年夜饭开张之前,笔者和张頔跟随三位工友,到工地上去巡逻。这处工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工地南侧的山岭还是一片墓地。当年,西蒋峪是一片待开发的土地,春节前不久下了一场大雪,山上冰雪未融,山沟里的气温要比市区低好几度,北风吹来,分外寒冷。“天气再冷也不能耽误了巡逻,咱干的就是巡查值班的活儿,过年回不了家,家人也都能理解。”工友程家峻对记者说:“平时我教育孩子要爱岗敬业,到了自己身上也不能含糊。”

向北望去,庆祝节日的烟花在城市上空腾空而起,但这里仍然是一片寂静。巡逻一圈需要半个小时,其实,工地四周都安装有监控,在室内盯大屏就可以,但是隔几小时巡逻一圈,工人们心里更踏实。

除夕夜,在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中,留守工人除了时刻关注监控,还将按班次巡查工地并做好记录,确保工地上存放的建材和设施的安全。“晚上睡前和后半夜分别要去巡视一次,过年期间还得格外防火。巡逻工作不算累,但要细心,在除夕夜更不能大意。”程家峻说。

跟随工人巡查,我们边走边聊,边在采访本上记录下他们的工作过程和谈话内容。在采访中,我们通过团圆欢聚的节日气氛、寂静下来的工地场景、工友们朴实的语言,处处感受着他们对家人的感情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因为这个特殊的节日,这些内容写进了稿子,让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力度。年轻记者张頔后来回忆这个特殊春节时说,和工人一起过节,为自己职业生涯添了底色和基石,才有了后来工作中的沉稳、采访中的细致和稿件里的厚重。

二、工地年夜饭,吃出家的味道

笔者和张頔陪着工人到工地巡逻了一圈,然后回到温暖的工地板房。炉火熊熊,大伙儿齐动手,热气腾腾地炖了几个菜,临时改作餐厅的会议室摆满了一桌好菜。等水饺端上桌,大家边吃边等央视春晚开播。工人时不时地用余光扫视一下监控屏幕。

三位工人都说,和工友熟悉了,能找到在家过年的感觉,也不那么想家了,这个在工地上的春节,有报社记者来陪伴,也很有意义呢,回老家也可以给村里人“炫耀炫耀”。

□ 作者张刚(左一)与记者张頔(右三)与建筑工友们合影。

一瓶好酒,几杯下肚,一谈到老家和孩子,原本话不多的几位工人都打开了话匣子:女儿今年工作了,儿子又升职了,孙子都会说话了……这个除夕夜虽然不在家,但嘴里念叨念叨亲人,年夜饭也能吃出些团圆的味道。

程家峻总是盼着儿子回老家过年,现在轮到他在外地过年了。程庆田老人也说,三个孩子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即使他不能回家过年,心里也很踏实。“以往快过年的时候,我都催着孩子们快回家,今年成了孩子们盼着我回去了。”工地重新开工后会安排工人轮休,到时候三位老工人就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龙年的钟声敲响时,亓连文点燃了鞭炮。喜庆的爆竹声响彻整片工地,与整个城市此起彼伏的声响融为一体。等到城市的爆竹声渐渐稀落,三位留守工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次工地巡查。

那年工地上有几栋楼已经拔地而起,这是济南市首批公租房项目,他们是建设者,更是这个城市的见证者。如今,笔者和几名工友一起守岁过的这片公租房,也已经和济南繁华都市融为一体了。

三、和工友看“春晚”,在基层挖新闻

留守工地上看春节联欢晚会,和家里的热炕头上有着不一样的滋味,这里是最好的新闻现场,总能采写出带着烟火气息的新闻故事。从一场除夕夜守岁开始,齐鲁晚报从此和这个建筑工地、这些工友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每有重大节点,这里成为一个必来采访的新闻现场,工地也成为一座新闻富矿。

2012年9月30日,农历中秋佳节。继除夕夜与公租房建设者一起守岁之后,“张刚大篷车”再次开进西蒋峪公租房建设工地,与这里的建设者们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庆中秋。除了带去玉米油、月饼等慰问品外,报社还邀请市民艺术团队为留守的建筑工人表演了精彩节目,为工友们送去了团圆、祝福、欢乐。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宏大的中国梦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群体梦想汇聚而成。在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笔者又想,工友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勤劳地建设这座城市,“万家灯火,可有一盏属于我?”于是张刚大篷车推出“筑梦者”系列报道,于2013年4月21日再次回访西蒋峪公租房建设工地,听工友们讲述他们的梦。

在拔地而起的公租房前,工人们席地而坐,围成一团,畅谈自己的中国梦,工友们说的最多的是“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工友王吉庆等计划攒够钱后回乡开一家汽车美容店;工友倪波2006年就来济南打拼,卖电脑、搞装修,辛辛苦苦攒下了十多万块钱,在济南贷款买了新房子;工友郭贵斌腰上绑着安全带,一绑就是一天,进行外墙粉刷高空作业。这个从17岁就外出在全国多个城市辗转打工的河南周口汉子说:“也想在城里买套房子,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几百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碌着,下班了的工友,走过来笑着讲述自己的梦想,讲到动情处悄悄擦一擦湿润的眼窝。这些梦想都带着可触摸的体温,他们讲述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平凡中有一股真实而打动人心的力量,成为宏大的中国梦的具体叙事与基层表达。

我们都是追梦人,中国梦在工地、工棚、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幼儿园、养老院……在基层找到了具体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张刚大篷车”带着年轻记者融入基层,让年轻记者懂得了什么叫“接地气”、什么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他们也去掉了身上的浮躁和骄气。

四、寄情百姓生活,彰显人间大爱

讲好基层故事,为工友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也是“四力”的生动实践。如何让工友们在家门口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随后齐鲁晚报各地方站与“张刚大篷车”联动,在济宁、德州等地发起大型农民工招聘活动,在家门口为工友们对接岗位需求、开展技能培训。

全省17市共同发起“春风送岗”行动后,又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基层送去了实惠。通过一件件、一桩桩看似平凡的小事、看似平常的活动,提升了栏目和报社的影响力。这就是齐鲁晚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倡导的“服务读者,奉献社会,成就自我”的最好注解,也是齐鲁晚报人“民生为本、百姓情怀”的一个缩影。

“察民意,访民情,为民需,解民忧,寄情百姓生活;惠民生,暖民心,,走民路,促民谐,彰显人间大爱。”这是一位读者写给“张刚大篷车”的对联。正是读者和广大百姓的期待,让大篷车驶得更久更远。对建筑工人的服务在不断拓展,齐鲁晚报2017年又推出“党建在我——基层在行动·共建最美党支部”活动,采编一支部、二支部、地方支部与中建八局四公司济南分公司党总支签订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内容,齐鲁晚报将与中建八局四公司济南分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成立“工友党员驿家”临时党支部,并为一线建设者送去文化、服务、演出等多种公益活动,进一步扎根基层,做好新闻报道。

现在因工作调动,笔者离开了挚爱的新闻单位,到高校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课堂授课之余,仍然进行采访写作,在春节期间仍然坚持去社区调研,关注济南市的残障群体就业状况和权益保护,并在齐鲁晚报新闻客户端齐鲁壹点开设栏目。对一名新闻战士来说,即使不在连队,但战斗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齐鲁晚报大篷车建筑工人
《齐鲁晚报》:功能性食品岂能游离在法律和监管之外
混合运算大篷车
建筑工人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安利大篷车 行走的塑形基地
建筑工人
开心大篷车
齐鲁文化对《齐鲁晚报》的影响分析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泸州市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