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个春运在路上

2020-03-28周伟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火车票春运旅客

□ 周伟

内容提要 记者永远在路上,春运中的记者尤其如此。春运报道要反映现实社会,讲好故事,用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去诠释春运敏感话题,让看似负面的话题得到正面的传播效果,让更多来自生活和普通人的鲜活题材登上报、网、客户端。这不仅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也是作为中国青年报跑口记者的职责。

到中国青年报社18年,跑了18年的春运。

春运只有40天,节前15天,节后25天,这是中国春运40年不变的节奏。1980年,“春运”首先被《人民日报》提出,40年来,春运大军从每年不到1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29.8亿人次,相当于让除亚洲以外世界其它地区所有人搬了一次家。

每年年初,春运笛鸣声起,许多记者就背起行囊开始“跑春运”。“跑春运”说明了春运的采访节奏快,需要不断地变换地点。18个春运里,作为跑铁路春运记者中的一员,有过除夕夜10点多到家、大年初二一早离家,有过与农民工在临客车上一起站了10多个小时,也有过在火车站与铁路职工一块儿过年……过去18年里,我与旅客一起见证着中国铁路春运的变迁。

一、微视角、小切口,用有代表性的个体故事和细节还原春运

春运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文、地理、历史等众多因素叠加而成的结果。对记者来说,跑春运不难,难的是怎样从旁观者变为“融入者”,微视角、小切口,把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化呈现出来,丰富而立体地还原春运,还原春运路上那些“触碰人心的真实感”。

春运中,至少挤一趟临客,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之所以用“挤”,是因为不挤可能真的上不去火车。记得2003年跑春运,第一次去广州火车站,车站广场上黑压压一片,全是排队的旅客,购票旅客的长龙甚至排到了2公里外另一条马路上。那时铁路为了把尽可能多的旅客都送回家,沿途各车站都会多售票,至于能不能挤得上去,要靠个人的体力和智慧。

我乘坐的那趟临客是广州开往成都的绿皮车,车没出广东就已经严重超员,列车员从一个车厢“挤”到另一个车厢,至少需要七八分钟。在一个厕所里,我数了数里面的人头,11个,至今都有朋友怀疑说我数错了,那么小的厕所不可能挤那么多人。我的回答是,座位之间的小桌板上挤了4个人,你能想象吗?每到一个车站,都会几十上百人钻车窗上车;如果你把挤不上的人踹上了车,对方一定会连说“谢谢”;乘务员帮助旅客挤上车,却尴尬到自己上不了车;人都上了火车,车门也关了,却发现人实在是太多了,列车底部的弹簧被死死压住,车都开不了,所有人都死死地贴在车上,怎么劝都不肯下来,只能用往下扔行李的方式赶人下车……这一切,看似不可能,都真真实实地发生在18年前的春运里。

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回家”的诱惑。为了回家,受再多的苦都不怕。而好的报道,就是能找到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故事,进而用微视角、小切口来折射大社会,用有代表性的个体的故事和细节去呈现、去还原。《为了5000万民工兄弟》《铁路感知市场冷暖 春节后大批民工弃南北上》等报道,都是我在临客列车上与农民工聊出来的。不抽烟的我,那个时候也会带一包烟,见面先发一支烟,烟雾缭绕中和农民工兄弟拉近距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二、用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去诠释春运的敏感话题

春运报道要反映现实社会,讲好故事,就不能回避人心的痛点、社会的难点。用问题意识、建设心态和专业精神去诠释春运敏感话题,让看似负面的话题得到正面的传播效果,引发理性的公共讨论,推动公共政策不断完善和问题的切实解决,才能更好地树立起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刚跑春运那些年,旅客、社会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买到票,票价贵不贵。飞机太贵、汽车太慢,性价比上的优势,让铁路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出行的首选。一年年的春运中,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如同一个最忠实的见证者,见证着春运里国人的匆匆背影,见证着社会的日新月异。1995年的春晚上,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冬临带着小马扎和被子连夜排队买火车票的故事,直到21世纪初仍在上演。

2002年春运前,春运火车票涨价举行听证会,直到临近中午会议快结束时,听证会学者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为学生请命,提出“学生在此次听证会上没有席位代表,但学生享受火车票半价,是毛泽东时代就有的,应坚持下来”,赢得了本次会议第一次掌声。《铁路价格听证会目击:掌声献给关心学生的人》刊发后,在学生中引发了强烈共鸣。买票难、乘车难是当时春运的最大特色。时任铁道部部长在北京站售票厅检查工作时,特意强调火车站一定要保证放假回家的学生能买到有座位的车票。

2003年春运,非典已经在广东部分地区冒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有朋友发短信说南方有怪病传染时,我正挤过像沙丁鱼一样的东莞火车站站前广场,准备去车站内采访。一边挤还一边问身边的旅客:“有听说传染性的怪病吗?”那一年春运我蹲点广东,从腊月二十一直采访到腊月二十九,幸运的是没有被传染上非典。那年我坐着临客到家时,已经是除夕晚上10点多。

此后几年春运,火车票走向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问题。跟着铁路警方一起潜入制贩假票窝点采访,在凌晨到北京火车站采访出售最早一批车票的售票员,到铁路票务中心采访火车票出售流程,到临时售票点当临时售票员,向旅客出售“傻子车票”(注:铁路为了提高售票效率,提前把到达站比较集中的车票制出,在某些窗口只售这一个到达站的车票。)……《火车票为什么难买》《5万多张民工团体票哪儿去了》《票贩子是这样倒票的》《我们的炊事员都在一线与票贩子作战》等报道,皆是以理性的态度和故事化的表达反映旅客的诉求和呼声,反映社会关心、公众关切的春运热点难点问题的。

□ 2013 年春运,本文作者采访绿皮车上的旅客。

三、用心体味春运的艰辛与困惑,尽可能让报道成为有温度的故事

作为跑春运多年的记者,每年春运如何找到亮点、写出特点、讲好故事,是年年都会思考的问题。怎样讲好故事呢?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用了一句很群众性的语言:“要有两把刷子”。自己的“刷子”是什么呢?除了新闻的速度、深度、高度、力度,对于中国青年报记者来说,报道的情感温度同等重要。设身处地去感知旅客的苦乐悲欢,同甘共苦,用心体味春运的艰辛与困惑,写出来的报道才有可能打动受众。

2008年春运,南方部分地区遇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那一年的广州火车站前聚集了数十万旅客,现场的人群就像洪水,随时有可能将一切阻拦在前方的规则给冲倒,而引导洪水方向的依然是归家的渴望。广州数万名军警两两挽手形成三重人墙,抵挡着涌动的人潮,整整11个昼夜。令人动容的是,广州当地居民送来了棉被,供滞留旅客取暖;还有不少当地人走到旅客人群中,劝大家留在广州过年;火车站广场上一遍遍放着电台主播嘶哑的声音:“留下吧,广州也是你家。”

《万众一心 共抗雪灾》《粤湘地区42万多人退票留当地过年》《用青春脊梁挺起钢铁动脉》等,都是通过对现实情景的直接“还原”,不仅希望能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想通过串起打动自己的那一个个瞬间,用文字把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 2014 年春运第一天,本文作者(右一)与广州火车站工作人员在站台上。

2008年,我国人均拥有的铁路长度只有6厘米,相当于一根烟的长度。这一年春运,约1.98亿的中国人在短短的40天内完成了迁徙,日均495万人,相当于每天都用火车搬运着新西兰全国的人。那年春运,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那年起,高铁开始走进春运,旅客对春运的痛苦记忆也是从那一年起,一点点开始消逝。

十八大以来,“新春走基层”渐渐成为媒体记者“用脚力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用眼力捕捉社会发展的不息律动,用脑力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用笔力讲好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关注春运、报道春运,好报道层出不穷。

随着高铁和12306的开通,旅客春运出行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采写《四问12306 网络订票为何这么难》等与火车票仍然相关的春运传统话题的同时,我更多地开始关注铁路服务能力的提升和那些在春运中容易被媒体忽略的地方。比如《小站除夕夜》,就是特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到一个普通的小站去感受那一时刻铁路人的工作。那天晚上8点半到达车站时,售票厅没有一名旅客,但由于三班倒,车站38名客运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年年如此。更让我感动的是,铁路职工的家离车站的距离大多都在一公里以内,最近的只有200多米,但脱岗的情况在这群可敬可爱的铁路人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四、用好新技术,用青年喜爱的传播方式讲好春运故事

随着中国高铁的全面成网,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况,似乎在不经意间就远离了春运。如今的春运,人们乘坐的火车变了,购票的体验变了,乘车的环境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在如今的春运里成为现实。

“复兴号”只是中国铁路全面变革、跨入新时代的一个缩影。近几年,中国铁路相继实现了电子客票、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等诸多国外没有的智能出行方式。曾经的广东春运主战场,已经从广州火车站转到了全国经停列车数量最多的车站——广州南站。2017年在这里采访时,感受最深的是铁路服务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比如,广州南站采用的室内定位导航系统,旅客打开导航模块就能分享位置,只要点击对方头像就可查看对方位置,双击对方头像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条路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青年人除了在手机上购买火车票外,了解春运、关注春运的主要渠道也是手机。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着媒体报道方式的重新链接、整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新媒体爆发式发展和舆论格局重大变化的形势,中国青年报社在内容、手段、技术、流程、机制等方面主动革新,持续推动网、客户端、报的全面融合。

在坚持用脚采访春运的同时,如何用好新技术,把UGC应用于春运报道,让更多青年参与到春运报道中,用青年喜爱的传播方式讲好春运故事,是我近三年思考最多的。

2017年1月20日0时至24时,“从零点到零点:24小时大型春运直播”在全国72个地点,由600余名春运一线青年用手机接力直播的方式,全景展现了他们的春运故事。这是中国青年报首次发起24小时不间断的大型直播活动,从海拔最高的高铁隧道、纬度最高的高铁线,到海拔最高车站拉萨站、中国最北县城车站塔河站,乘务员、上水员、检修员等将近20类铁道工种悉数露面,创造了直播范围最广、直播时间最长、直播工种最多等多个春运直播史上之“最”。之后,中国青年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以“春运大迁徙背后的铁路年轻人”为主题再次进行了全景式报道。通过直播这种形式,也帮助我发现了更多的新闻素材,让我在跑春运时更能有效地抓到活鱼,更有的放矢。此后两年中,“‘强国一代’铁路直播”、“青春伴骋‘复兴号’”等融媒体报道,都是对这种请青年参与新闻生产、传播、分享的延续。

但不论新技术如何进步、发展,我相信基层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之源。在旅客身边,在普通人身边,实地采访,及时报道,让更多来自生活和普通人的鲜活题材登上报、网、客户端,不仅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也是作为中国青年报跑口记者的职责。今年和以后的春运,我还会在路上,继续跑春运……

猜你喜欢

火车票春运旅客
端午假期首日及前一日火车票预订量同比增超30 倍
非常旅客意见簿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我是人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给小旅客的礼物
十年春运路
基于序贯均衡博弈模型的火车票务市场分析
关于火车票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