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对《齐鲁晚报》的影响分析
2017-10-09杨兴魁
杨兴魁
摘要:从媒介地理学视角来看,地域文化对地方传媒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本文试着从报纸语言、版面样式、报纸风格三个方面,探究齐鲁文化对《齐鲁晚报》的影响,探讨地理环境、媒体、地域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地方传媒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齐鲁文化;齐鲁晚报;影响与分析
从媒介地理学视角来看,地域文化对地方传媒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山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齐鲁晚报》受到齐鲁文化的怎样的影响,给受众带来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值得关注研究。
一、报纸语言
尽管对于报纸语言有一定的共同规定,比如语言要简洁明了、严谨规范、精确清晰等,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报纸都要采取同一种模式去行文报道。相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运用会让该报纸更为“亲民”,获得当地受众的认可。因为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和历史的积淀,是当地人们维系地方文化与地方感的重要工具。另外,地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报纸文章的语言习惯。
(一)《齐鲁晚报》时评版
在新闻报道方面,报纸的语言大同小异。一份报纸最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是评论版,因此以下对《齊鲁晚报》时评版进行了特色分析:
它的语言亲近、通俗、不说教,用山东话来说就是“说实在话,拉实在理”。 《齐鲁晚报》的读者多是普通市民,报纸紧紧抓住这一点,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深深的吸引了读者,让读者能通过通俗的话语明白真实的道理。《齐鲁晚报》时评版的语言应用中比较注意语言的群众化。在标题、文中善于运用一些俚语、俗语。比如《别在“旅游”这棵树上吊死》这篇评论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语做成了标题,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读者,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读者怎能不喜欢这种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文章呢?
(二)“e泉城”
2010年4月20日起,齐鲁晚报 “e泉城”版面正式亮相。这是个报网互动的栏目,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应运而生。该版面一经面世,就用其鲜明的网页形式吸引了大量读者的视线。“e泉城”,e,代表的是网络之意,同时也含“议”论成分,并把“说网语谈网事表民意关民生”作为版面的宗旨。
“e泉城”是的定位是“话题性栏目”。而在《齐鲁晚报》济南新闻版,有一个招牌老栏目,那就是“剪子巷”,它的目标就是针对济南本地的评说,定位在“说济南的事,拉百姓的理”。这两个版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要有鲜明的时效性,但是 “e泉城”因为结合网络,所以其语言更为网络化,同时不乏活泼幽默的网友评论。其表现形式是网络化的,版面语言也应是多变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市民和网民的关切。它把济南的一些热门网站和论坛作为内容来源,例如天涯济南、大众网、济南论坛、爱卡网、百度济南吧、济南部落、齐鲁网等网站论坛异常活跃,互动性十足,而山房网、搜房网、焦点网等一些房地产和社区论坛影响力很大,灌水者众,网帖丰富,同时,济南各政府网站、济南各高校BBS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二、版面样式
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通过不断创新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不仅报纸写稿的方式要创新,报道的内容要改进,编稿的方式要创新,版面的形式也得创新。版式的调整,能更好的凸显出报纸的定位、内涵,让该报与其他报纸更加鲜明的区别开来。
提起山东,人们会想到五岳之尊——泰山,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天纵之圣——孔子等等。从地理环境上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这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山东给人的印象就是尚礼、厚重、憨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齐鲁晚报》的版面样式。
《齐鲁晚报》在2006年1月1日进行了重要的改版。改版后的《齐鲁晚报》更加严肃庄重,雅致时尚。这些版面编排的手段基本上符合了当下报纸版面创新的主流趋势,即个性化、简约化、厚图化、强化导读作用以及提高欣赏性等等。这次改版体现了主流大报的风范,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齐鲁晚报》于2007年7月6日起,对其子版块——《今日济南》版进行了改版,其风格在稳定中创新着,品牌的特色越来越明显。报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改进:
第一是将头版“封面化”,而不是原来的以新闻内容为。“封面化”的设计原是杂志的包装理念,被《齐鲁晚报》借用来之后,头版主要承担的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它不再以信息量取胜。这不仅使报纸的视觉冲击力大大加强了,也体现了《今日济南》这个子版块在整份报纸中的完整性,进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个版块的影响力,最终增强了《齐鲁晚报》在济南地区的竞争力。
第二是标题的处理,之前的标题稍显书面化和严肃,改版后标题显得更加口语化、生活化、直白化同时还能做到客观准确性。因为《今日济南》这一版主要面对的是济南当地的读者,过于书面化的标题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标题的口语化可以让新闻更加鲜活和亲近,有利于拉近读者和报纸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从而能够间接地提升报纸的公信力。
第三是加入了更多的图片,利用点、线、面、颜色等元素进行设计。这不仅可以起到方便阅读、引导阅读的功能,而且有利于版面的美化。
坚持版面创新成为该报发展的重要武器:随着《齐鲁晚报》的发展,2011年其版面编排进一步风格化、标识化。报纸的头版不仅封面化,而且报纸向“双封面”转变。报纸头版封面化的现象由来已久,“读图”时代到来迫使报纸不得不做出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报纸也越来越厚,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开始向“双封面”转变。“双封面”不仅仅是吸引读者眼球、加大导读信息量,更是凸显媒体价值、抢占舆论高地的表现。
《齐鲁晚报》2011年5月23日~5月27日平均每天版面数量约为94个,具体如下:
三、报纸风格
报纸风格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如果报纸没有自己的风格,那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稳定的读者群。而且报纸的风格是报纸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这份报纸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因素。endprint
中国的文化区域大体分为“秦晋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十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一样的地理面貌,其中还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这些地理的沉淀必定会反映在当地的报纸上。比如“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截然不同。齐鲁文化的积淀也影响着《齐鲁晚报》的报纸风格。
《齐鲁晚报》给受众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有么说么”,不遮遮掩掩,充分体现了传媒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几千年的齐鲁文化的丰厚积淀,也铸就了该报的“大气厚重、公平诚信”的风格。另外,该报还十分注重报纸内容上细节的处理,力求形象完美。齐鲁晚报一直坚持非常严格的管理,在记者的采写和编辑的排版编辑过程中,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不管是字字句句,还是边边角角,都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其目的就是把错误降到最低,力求克服报纸的低级错误;《齐鲁晚报》不断改进与创新报纸的评价制度,每天都会组织评报会,及时进行奖惩,力争让报纸内容每天都有进步。同时,《齐鲁晚报》还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的美编,越来越重视美编对报纸风格的美化作用。
经过20年地发展与打造,《齐鲁晚报》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栏、名版。每一个专栏品牌无不体现报纸的办报宗旨,它们都与报纸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都深刻地体现着报纸的风格特色。例如《青未了》、《深读》等等。以《深度》为例:
齐鲁晚报《深读》于2007年3月27日创刊。它的问世不仅受到了新闻界同行、报社领导以及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且还获得了2007年上半年大众新闻奖优秀专刊奖。以下对《深读》进行分析:
首先是选题特点。一篇报道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它的高度。《深读》很注重政经话题,不过编辑将其“软化”,这样就更符合当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下列的数据表明《深读》的选题特点:
其次,讲究观察力和公信力。而且在整合文稿的同时,坚持“编辑的原创”,面对目前新闻市场上同质化报道,《齐鲁晚报》另辟蹊径,坚持自己的特色,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中“进取、竞争、冒险” 的精神。在这一前提下,还尝试运用多远化的报道,比如,在2007年9月18日由齐鲁晚报的记者自己采写的《城里娃下乡借读记》系列报道,不仅仅是对孩子生活的描述和报道,还通过采访家长、老师,以及市区的较大的学校,将很多不同的观点摆出来,这些观点在读者心中产生碰撞,引起广大读者的关心和重视,这一系列的报道赢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齐鲁晚报》在本地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推动和宣传作用,它可以传承优秀的齐鲁文化,营造本地区的文化氛围,让本地受众达成共识,形成地方感,甚至还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便是地方传媒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意义。作为《齐鲁晚报》的地方传媒,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互动关系,积极争当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传统文化的建构者。只有這样,地方传媒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并且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许志杰.齐鲁大特写——齐鲁晚报创刊十周年纪念 1988-1998[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2]廖卫民.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记与文化认同:对多伦多的媒介地理学分析[J].新闻记者,2007(03).
(作者单位: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