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媒体应用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影响

2020-03-28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媒业受访者人工智能

□ 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

近几年,随着算法推荐、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运用如火如荼。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综合深度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传媒业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地进行内容的生产、分发、管理,打造媒体与用户之间互联互动的新生态,助力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相关的战略制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蓄力已久。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传媒产业链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催发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国内外媒体布局智能化战略

国内外媒体瞄准智能化创新,纷纷制定相关战略、组建专门机构、配置智能装备,媒体研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潮流。

1.国内媒体智能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81.8%)受访者认为国内传媒业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呈现出积极态势。近半数(49.2%)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传播效果提升明显。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多家地方媒体积极迎接智能时代到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新闻生产力,智能化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见表1)。2019年9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宣告成立,体现主流算法的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短视频客户端“人民日报+”、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全媒体智慧云和融媒体创新产品研发与孵化项目正式亮相。2018年1月,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首个智能化编辑部,启动了通讯社智能化建设的“衣领子”工程,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带着AI合成女主播、首场5G手机全链条直播、媒体大脑读报告、直播眼镜、MR全息报道等多个智能应用亮相。2019年12月12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启了一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智慧革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探索媒体智能化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5G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业务生产赋能,形成“5G+4K/8K+AI”的战略布局,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

地方媒体在智能化创新方面也动作不断。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海报业集团汇集各方力量,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运营”主题,进行了技术创新专题大调研,梳理出8类引领媒体变革的创新技术,把8类技术作为行元素,把新闻传播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等5大流程作为列元素,从中衍生出20个智媒体单元,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媒体时代的“智媒体矩阵”。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传媒2019年的战略布局,充分把握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发展的时代背景,规划打造融合了智能+智慧+智库的“智媒体”,着力推进实施视频驱动、数据驱动、社群营销三大战略。

表1 三大央媒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举措

不过,问卷调查也显示,国内传媒业在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效果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超四成(42.9%)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传媒业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程度一般,认为“比较不充分”(18.0%)和“不充分”(9.7%)的比例合计为27.7%,认为“非常充分”(9.8%)和“比较充分”(14.6%)的比例合计达24.4%。与应用程度直接相关的,近半数(46.7%)受访者认为国内传媒业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一般,认为应用效果“非常好”(10.4%)和“比较好”(19.6%)的比例合计达30%,认为应用效果“不太好”(14.1%)和“很差”(3.3%)的比例合计达17.4%(见图1)。国内传媒业应用人工智能的程度和效果,还有待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探索进一步的深化。

同时,受访者普遍认为新的媒体业态、新媒体机构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好于传统媒体。应用对五级量表赋值打分的方式(“很差”到“非常好”分别对应1-5分),研究者将受访者对各类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效果评估进行了对比。受访者认为新的媒体业态(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基于算法的信息平台)(3.7分)以及新媒体(如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等)(3.2分)应用人工智能的效果,优于国内传媒业总体应用效果(3.0分)。而传统媒体(报纸、广电)(2.7分)的应用效果低于国内传媒业总体,效果有待提升(见图2)。

2.国外媒体智能化探索早且持续推进

西方主流媒体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早且持续推进,使传媒业不断获得新工具、新能力。

□ 图1 国内传媒业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

□ 图2 国内传媒业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

2013年夏,美联社新闻部门负责人提出一项大胆建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兴初创企业合作,自动制作某些新闻内容。几个月后,美联社与自动洞察公司(Automated Insights)达成协议,借助该公司的自然语言生成平台“语言大师”(Wordsmith),首次使用人工智能制作新闻内容。可以说,美联社是最早把一些工作交付给机器人的新闻机构之一,目前它在应用智能技术简化工作流程、完成繁重工作、处理更多数据、挖掘洞察力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功。

纽约时报有一个研发团队(Research &Development group),人工智能领域是该研发团队的关注点之一,人工智能试验项目“编辑”(Editor,该项目致力于简化新闻创作的过程)就是该团队的创新成果。

汤森路透近几年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其发展战略是,站在技术研发的最前沿,通过与智能应用程序交互,改变专业人员访问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汤森路透实验室(Thomson Reuters Labs)是专门从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的机构,该实验室是一个由数据科学家、研究科学家、全栈开发人员和设计师组成的全球团队,专注于数据科学与分析、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力量,汤森路透新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中心(Center for AI and Cognitive Computing),旨在开发下一代智能应用程序的技术和设计原则,目标是简化和改变知识工作的完成方式。这一由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致力于智能应用的研发,包括应用和扩展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信息检索、知识表示和推理、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和人机交互的最新技术。中心还与IBM 沃森(Watson)等行业领导者合作,以利用和整合其技术,为汤森路透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领先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媒体从业人员培育智能化理念

国内外媒体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在破解智能人才困境的过程中,不少媒体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能和素养,补齐人才短板;另一方面着力优化原有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与智能化媒体业务形态相适应的人才布局。

1.人工智能应用已广泛渗入国内新闻工作的各业务环节

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逐渐破除对新技术的“恐慌”,在行业巨变中找准自身定位,加快知识和技能体系更新,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智能时代的节拍。新华社等国内媒体还注重引进掌握坚实的传播理论基础,既懂媒体传播规律又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组开展的主题调查显示,受访的媒体从业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编辑、记者工作的影响程度大。问及人工智能对编辑工作的影响程度,79.9%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大,其中37.6%表示“非常大”,42.3%表示“较大”。问及人工智能对记者工作的影响程度,73.4%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大,其中32.1%表示“非常大”,41.3%表示“较大”。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已广泛渗入国内新闻工作的各业务环节中。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渗入度最高的业务环节集中在舆情监测/线索收集(71.6%)、内容精准传播(63.2%)、用户画像(5 6.9%)、效果评估(54.5%)、与用户互动(54.1%)、采集(49.4%)等(见表2)。

表2 国内新闻工作各业务环节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渗入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策划(19.0%)、写作(22.6%)、新闻事实核查(24.3%)等需要新闻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渗入程度比较低。

2.国外媒体调整岗位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式适应智能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国外媒体的岗位设置和人才培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催生新职位,引进新力量。为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专门负责该领域职责的职位应运而生。美联社任命贾斯汀·迈尔斯(Justin Myers)作为第一位新闻自动化编辑,其职责是开发软件来自动化新闻编辑部工作流程并生成内容。他还分析数据,为美联社记者提供背景和深度分析,并帮助美联社的领导者了解机器学习、自动化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这显示出美联社对机器驱动新闻的日益重视。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编辑部的人力资源构成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新力量崭露头角并逐步占据重要地位。比如,数据科学家和计算记者(computational journalist)进入新闻编辑部,成为重要成员。数据科学家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增强新闻工作。而计算记者则对人工智能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增强新闻报道有着深刻的理解。纽约时报计划投入大量精力,让更多有编程技能的记者进入新闻编辑部。

另一方面,员工招聘和培训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媒体面临的困扰是,招聘什么样员工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那些不懂技术只懂专业知识的人还能是合适的人选吗?汤森路透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越来越需要关注那些不仅拥有应对当今挑战的技术敏锐度,而且具有适应未来挑战的灵活性的专业人士。在日益依赖高科技的新闻业,掌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高科技专业人士是构建未来新闻业创新与突破的核心人才,因而必须打破招聘现状,引入更多高科技人才。人工智能时代,员工的再培训也十分必要和迫切。迅猛的数字化转型之下,员工的工作方式正在被技术所颠覆。媒体从业者需要通过系统培训学习和掌握新工具,拥有新思维,适应新的工作流程。

三、媒体智能技术的实现路径

□ 图3 媒体机构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路径。

调查数据显示,在媒体机构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路径上,外部合作与自主研发都为受访者所看重。合计超八成(83.1%)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机构有必要与外部科技企业及机构合作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其中40%认为外部合作“非常必要”;合计近六成(58.6%)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机构有必要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其中31.8%的受访者认为自主研发“非常必要”(见图3)。

两种智能技术实现路径均受到受访媒体从业者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底层的人工智能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外部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手中,但另一方面基于新闻信息传播场景的智能技术研发,迫切需要结合媒体应用发展的实际。

实际上,梳理国内外媒体智能技术的研发模式,可以看到,与外部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以及自主研发两种模式都较为常见。

1.国内主流媒体更多选择与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合作研发

人民日报推出的“党媒算法”,选择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第四范式合作。第四范式的“先荐平台”通过质量评估系统、用户与平台双向互动的推荐系统、文本分析系统、用户画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实时、高维运转,为人民日报从0到1搭建出推荐系统,已经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

新华社、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新华智云公司,研发推出了“媒体大脑”,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为内容生产者提供涉及内容采集、编辑、存储、分发等全生产链的专有技术,重新定义大数据时代内容生产者的核心竞争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担的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19年12月在上海国际传媒港启动,该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腾讯、商汤科技、明略科技等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相关合作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媒体优势与研究机构、科技企业的平台及技术优势相结合,力争面向下一代视音频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

国内主流媒体也开始逐渐重视智能技术应用的自主研发。比如,新华社自主研发了微信小程序新闻雷达“NewsRadar”,实时追踪新闻热点及线索话题,力求新华社的议题设置能力领先。

2.国内地方媒体多选择采购智能技术、入驻大型平台

国内省市县级传统媒体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不具备自主研发和搭建平台的能力,很难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落地和持续迭代,因此很多地方媒体选择采用直接采购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方案、入驻大型平台等方式,获得相应的智能技术和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已经与河南日报、湖南日报、四川日报、上海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地方媒体战略合作,旨在围绕内容、技术和传播等开展一系列合作,加快融合进程。新华社“现场云”目前已有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政机关在内的3600多家机构入驻。

3.国外媒体多采用外部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

国外媒体的技术研发情况与国内类似,多采用外部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智能技术突破。美联社是两种技术路径相结合的典型案例。美联社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智能软硬件,以帮助记者满足新闻采集需求。2016年美联社的研发团队建立了自己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帮助推算政治竞选结果的概率。

□ 图4 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美联社更主要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来获取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美联社与自动洞察公司合作运用自然语言生成技术自动生产新闻内容。美联社还利用数字地球公司(Digital Globe)的卫星图像,为东南亚渔业公司奴役劳工的调查报道记录关键证据,该报道在2016年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作为全球领先的商用高分辨率地球影像产品和服务供应商,数字地球为媒体提供了一个从太空更客观更全面观察和记录事物的视角和能力,CNN、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媒体都曾利用数字地球的技术来进行报道。2017年6月,美联社宣布与总部位于东京的在线新闻机构Spectee进行内容合作。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和专利技术,Spectee能够大大减少分析和分类社交媒体用户生成视频和图像所花费的时间,加快了获取、验证和发布UGC素材的速度。

四、人工智能对传媒业影响巨大深远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并不断催生新的媒体业态。

1.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媒体融合向纵深迈进有巨大推动作用。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67.2%)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会不断催生新的媒体业态,55.9%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与媒体“深度渗透(融合)”。不过也有17.6%的受访者持谨慎态度,认为融合有天花板(12.7%)、影响有限(4.9%)(见图4)。

□ 图5 人工智能应用对未来国内新的媒体业态影响

媒体融合正迈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阶段,新华社不仅关注媒体自身的融合,也关注媒体与外部环境、与其他新闻媒体、乃至与高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新华社从输出作品到输出产品,进一步向输出工具、输出平台、输出服务升级,有效助推新闻媒体深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产业链闭环。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核心产品——媒体大脑、现场云、时政动漫短视频平台等智能应用,与采访录音转文字、智能翻译、智能检校等“用后即走”的智能化采编工具不同,这些智能化生产平台和服务可以深度融合相关内容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以“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模式赋能其他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助力其轻松迈入智能时代,为新华社的媒体深度融合及转型发展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站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展的新起点,央视网与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总台“三网”新媒体紧密协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编辑部以视听为特色,对总台的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致力打造独具总台“智造”特色创新产品。央视网正加大与顶级A I技术机构的合作,加快“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包括集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五智”于一体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智慧中枢”,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多场景服务。

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国内新的媒体业态影响非常大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国内新的媒体业态的影响问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七成(73.2%)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对国内新的媒体业态影响非常大。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1.3%。“没有影响”和“不了解”的比例分别占1.0%和4.4%(见图5)。

智能技术催生新媒体业态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今日头条,它将算法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运用于新闻信息的分发领域,从新闻信息的流通环节出发,建构出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尽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快手等科技平台声称自己不是媒体,但其极强的信息分发能力,以及对内容生态的构建,使其成为具有媒体属性的新兴业态。

猜你喜欢

传媒业受访者人工智能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