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新闻报道的温暖与情怀

2020-03-28杨松涛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玉树生活

□ 杨松涛

春节是媒体工作者走入基层、记录中国发展、了解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作为媒体工作者,要能够在节日的氛围中推出接地气、带泥土的好作品,深刻展现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家国情、中国梦。

做电视记者至今的十五年,我有十二年春节是在出差或者值班中度过,见过五彩的焰火、欢庆的人群;尝过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粘糕;喝过藏家的酥油茶、江南的甜米酒。这份工作让我有幸在春节里,走近不同人的生活,品尝百态人生的各种滋味,观察理解当下人心中的价值取舍,也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生生不息。

一、扎根百姓春节,接地气的报道才有生命力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工作者已经形成共识:接地气的报道才有生命力。对于新闻节目来说,节日报道尤其要注重贴近性。春节里,我们要走入百姓生活,用平视的角度去记录、观察特定时间点里多维度的社会生活,这种平视既包括选题方向的低角度,还包括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度体验,也包括受众视角的价值取向。

又到春节,节日的氛围让我想起曾经在青海玉树采访过的几位当地人,因为前几年春节采访中对他们生活的深入了解,以及和他们关于人生态度的深入交流,我们已经成为老朋友,新春的问候总是让我心有所感。几天前,青海玉树的藏族小伙多杰发来微信,聊起他店里的生意,告诉我他家小孩已经会走了,像亲人一样毫无违和感,还问我今年春节去不去玉树。

从2010年玉树地震后,我一共去过那儿八次,其中有一年春节就是在玉树过的。当时,结古镇上一个二层楼小宾馆没有在地震中倒下,每次去都住在那儿,多杰和宾馆的工作人员都很熟。熟悉后得知,他家地震前做些小生意,也采虫草、养藏獒,日子很兴旺。但是地震时,几分钟,房子倒了,家里几乎一无所有。重新住回帐篷,春节也在帐篷里过,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玉树人的状态,多杰也一样。当时,我们去报道玉树的春节,除了拍摄房屋、道路这些基础设施的重建,更想记录像多杰这样玉树人的故事,感受他们在地震之后生活状态的变化、生活态度的调整。多杰很典型,小伙子当时20出头,家里也有亲人在灾难中离世,他几乎是一天就成长了,挑起家庭的担子,买了辆当时在镇上很流行的小型面包车,重拾生意。他的车里能坐人,也能运建材,养的藏獒也在车里拉出去卖。那个三万多块钱的小面包,被他收拾得很漂亮,坐椅、车顶都装饰着漂亮的花布,富有当地藏族特色。他的CD里有当下最流行的歌,太阳镜也很漂亮,倒塌的废墟中挖出来的吉他也还能弹,这些都在我们的镜头中得到呈现,多杰成为地震后第一个春节观众了解玉树的一部分。

在对多杰的采访中,我们没有主题先行,不是预设好主题把多杰装在我们的模子里,做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了解他的生活,记录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点点滴滴的努力。那年春节,多杰在当地搞了个影响不小的藏獒比赛,加上国家帮着建房子,日子一点点红火起来。他的小面包车,既是运输工具,有时也是他临时的居住场所,更是我们多次采访的摄影棚。对多杰的采访,多数是他原生态的生活呈现。实践告诉我们,记者放低身段、放低视角后,采访对象就会和我们交心,说出心里话,甚至会呈现给我们想不到的惊喜。这样得到的来自生活本真的报道也会更有亲和力、生命力,点燃观众心中温暖的情感。报道中,多杰的藏獒,一个又一个尝试的新的致富项目,都是我们观察的落脚点。我们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真实、上进的藏族小伙子。2019年再去玉树时,多杰已经结婚,还在村里搞起了合作社,家里也住上了两层小楼。

那年春节,结古镇重建一直没停,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重建者。安徽的老李,就是地震后去玉树找机会的。他曾经在上海做生意亏了一百多万,和妻子来到玉树后本钱很少,两口子在结古镇街边支了个简易的帐篷卖牛肉。因为价格合适,品相好,老李每天从早忙到晚。我们把镜头对准老李,扎在他的店里好几天,拍摄他在高原的二次创业,春节期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年三十那天,我们把春节特别节目的直播现场选在他的店里。简陋的小肉铺里,行程几千里来玉树找机会的安徽夫妇,房子还没有,但一定要买点肉,过个像样年的新玉树人,为了让当地人过好春节专门启用了国家储备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幅玉树灾后春节全景图。直播态的带入感,像朋友一样的交流,对细节的关心,使那场直播的收视率很好。网友也纷纷在节目的网络版上留言,表达对玉树的关心。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普通人,平视的角度,既诠释了家、国、春节的概念,也表达了奋斗、幸福这些词语更深刻的涵义。可以说,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让报道的张力更大;生活的本身,最具有真实性、新闻性和感染力。

问起一天能赚多少钱,老李一直没说准数,但是春节后不到一年,我再去玉树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门面房,还建了个不小的冷库,是个像样的肉店老板了。

昂文,结古镇上另一个藏族汉子,共产党员,三十多岁。让我佩服的是,地震之后,他一直用自家刚买的卡车,帮着大家救灾,硬生生把一台新卡车拉坏了。重建时,年三十的下午,在他家的帐篷里,我们坐了很久,喝着奶茶,听他们讲对未来的规划。这些,都呈现在我的节目中,昂文一家让很多观众喜欢。但是前两年,昂文告诉我,他离婚了,女儿阿妞跟着妈妈去了外县。我有点惊讶,但是昂文觉得,这就是生活。又到春节,昂文照例还会发个节日问候,我也得知他在博物馆有了新工作,日子还不错。

结古镇,扎曲河日夜不息,奔腾而去,这历史长河里,老李、多杰、昂文,都是一朵浪花,共同演绎精彩的人生,也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起,组成这个国家多彩而绚丽的图景。

春节,作为媒体工作者,走近中国人,用心感受他们的生活,记录节日里普通人的一瞬,既是责任,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有机会能比别人看到中国这幅图画上的更多细节,领略更多人命运的精彩。

二、把握春节报道的时距限度,用平凡瞬间传递价值观

做了十几年的春节节目,我和同事们的报道思路也在不断改变。在春节这个符号感最强,情意最浓的节日,用什么展示当下的中国,呈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凝聚向上的蓬勃力量,是永恒的课题。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做过很多探索,推出过大量费心血的节目。但是,回想起来,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还是人。真实而普通的中国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春节故事。

2017年春节,我们在节日报道中有意识地既聚焦那些氛围浓厚的春节活动,比如北方的扭秧歌滑旱船,南方的踩街逛花市,也更多瞄准那些春节里的感人瞬间。

在湖北襄阳有一名年轻的消防员,入伍11年,他的除夕夜都是在执勤中度过的。2017年春节,他第一次有假期陪家里人过年,但是在带着儿子采购年货时,商场着火了,小伙子把孩子交给一个陌生女孩,抱着灭火器就跑去灭火,当火扑灭了,儿子却不知去哪儿了。急得一头汗的小伙子跑了半天找到儿子,原来是那个女孩怕着火危险,带着孩子往商场门口去了。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有惊无险的别样春节,这个故事很小,但是内涵丰富。当我们在大年夜把镜头对准这家人的年夜饭时,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有了更多滋味。

在黑龙江哈尔滨,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是派出所民警,妻子是一名护士,他们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除夕这一天,夫妻俩都值班,出门前还拍下了合影,妻子发了朋友圈,写道“志同道合的两口子,除夕夜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你守一方平安,我守患者安康”。他俩都盼着值班回去,一家人过个团圆年。可是没有想到,几个小时之后,丈夫在出警时,被歹徒攻击不幸牺牲,夫妻俩天人永隔。最后时刻,丈夫就在妻子的医院急救,但是值班的妻子一直等到接班的护士赶过来,才离开岗位去看望正在抢救的丈夫。最终,她没有见到丈夫最后一面。

作为媒体人,要在春节报道中传递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家国情,中国人的幸福感,中国人为国、为家打拼奋斗的精神。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正是那些中国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在做这样的报道时,我们除了要注重报道对象、报道视角,更应该注意时效,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春节中我们报道的新闻故事,与产生的社会效果中间,一个重要因素是时距限度。这要求我们前方的采访力量、后方的编辑团队,都要在春节保持工作状态,甚至比平时更紧张,捕捉信息、研判选题、充分采制、及时呈现,不放过每一个好故事。

三、温度是重要衡量指标,用变化的视角呈现不变的情感

春节报道中,温度是一个重要指标,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解说,都应该是与观众之间心与心的共振交流。一字一句总关情,让春节报道更有温度,是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这种温度,符合节日氛围,升华报道主题,凝聚人心力量,能够鼓舞人们在新的一年继续前行,给人以信心和勇气,契合新时代的需求,能形成强大发展合力,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 2011 年2 月2 日,除夕下午,本文作者在玉树街头做直播。

□ 杨松涛拍摄的玉树帐篷小学。

如何提高春节报道中的温度,多年的春节报道经验告诉我们,镜头里的人物要变,也就是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地点也要变,从每年春节都有的花市、步行街,转向与人们生活关系更密切的理发店、照相馆、菜市场。2017年的春节报道中,我们的记者在天津的理发店里关注每年春节都要理个发、烫个头的老奶奶,在她心中,过年就得有过年的样子,再远、再难也得来理发店,这就是年的一部分。在北京,我们捕捉一个普通家庭在照相馆里拍全家福的温暖瞬间,在这个家庭心中那张照片沉淀着一家人的酸甜苦辣。小小理发店里,理发烫头,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儿,每到年前就变成了一件备具仪式感的事情,人们用新的发型,新的精气神儿,去面对从各地赶来相聚的亲人。普普通通的照相馆里,一家人扶老携幼,穿着最漂亮的衣服,郑重地拍一张全家福,辞旧迎新、守望团圆。这些场景,很暖、很甜,没有讲述大道理,只记录生活本身的光影,却很好地诠释了年是什么,家是什么。观众看完忽然懂了,年是什么?是味道、是文化,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传统;家是什么?是远方的牵挂,是身边的陪伴,更是相守一生的承诺。

与单纯的气氛式节日报道不同,这些春节里发生的故事,被我们一年又一年真实地呈现在屏幕上,这就是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既关注了当下发生,也延续了情感传递,有时效、有温度、有情怀。不一样的选题、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价值传递、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构筑起不一样的春节报道,更鲜活、更耐看、也更接地气。每一年春节,报道中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都让观众对节日、对生活、对国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报道,很多都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成为现象级传播,被网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大量评论点赞,很多人说自己看哭了,被深深打动。有网友在微博中写道:“看着窗外的焰火,也在思考电视里讲的内容,大爱与责任、亲情与家庭,节日与仪式感,对于太多人而言能与爱人打一个电话都很难得,对于经历过岁月的老人而言,幸福就是那么简单,平凡到剪个头发,平凡到陪伴,新年好!”

春节,无数中国人拖家带口千里奔波,为的是回家过年,图的是幸福团圆,年夜饭上的幸福,焰火里的欢乐,都记录着这个古老的民族融入血液里的生活态度。作为媒体人,我们有幸能看到更多,感受更多,记录更多,传递更多,是幸福的。

猜你喜欢

玉树生活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玉树花开、鸡鸣东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玉树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