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未来展望

2020-03-28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

中国记者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媒业人工智能智能

□ 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

明确的顶层设计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研判智能时代传媒业发展方位和趋势的重要参考坐标。我国于2017年7月8日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提升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应用、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将人工智能提高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驱动的战略高度。

目前,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应用成效显著,从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形态到管理体系、运营模式,媒体业务流程和传播生态体系在智能化驱动下发生巨变。未来,随着技术新突破、应用新落地,智能时代的传媒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技术研发:深度化、协同化

人工智能将成为主流媒体集团与科技巨头技术研发的重点。对生态、用户、场景、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的争夺将更为激烈,跨界跨层级的合作落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将更为兴盛,行业联盟等共享共建机制将逐步建立。

随着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数据深度积累、计算能力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将获得更快速全面的发展和应用。下一步科技公司技术研发将致力于以专用芯片、算法平台和垂直数据为重点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数据+平台”的云服务模式将逐渐深化,人工智能基础服务提供商不断积累数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体系的优化、基于脑科学研究的类脑智能、基于脑机接口的混合智能等多种技术路径,人工智能将有新跨越,如感知智能更加成熟完善,认知智能将出现曙光。

主流媒体将着力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历史数据质量差等问题,逐渐向人工与自动标注结合的方式转换,不断加大自动标注在整个标注环节中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人工智能将逐渐覆盖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为解决采编审发、版权保护、盈利模式等痛点提供有效路径。

二、产业格局:头部化、细分化

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包括基础设施层、应用技术层和行业应用层。国际巨头瓜分基础层业务,技术层上BAT、科大讯飞等巨头跑马圈地,应用型企业在细分行业中寻找机会。与之相应,随着技术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作用的增大,传媒产业将呈现头部化和细分化并行态势,头部媒体与细分媒体的分化、组合与合作、博弈,将构成传媒格局和市场业态演化的驱动与主题。

主流媒体集团和头部科技公司拥有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并掌握着大数据、大算力等战略资源,具备更强的资源吸附和价值变现能力,在传媒业中起到技术引领作用。一些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以头部媒体和科技公司为技术支撑,纷纷涌入垂直细分领域、进入长尾市场,以内容数据等方式反哺。有的媒体缺乏资源转化实力和动能,越来越不适应新业态规则,逐渐边缘化甚至消亡。

三、新兴业态:泛媒化、智媒化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把现实世界以数字的方式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形成一个全移动和全连接的智能社会,社会治理、社会关系、人际互动、“人-物”关系、“物-物”关系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随之涌现的多元化新兴媒体业态,在连接与协同中实现价值,信息的来源、规模、品类、形态将极大丰富和无限扩张。智能媒体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房地产商的智慧家居、家电厂商的智慧家电、汽车厂商的智慧汽车等,几乎每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都会有竞争者加入。“四全媒体”内涵和外延都将继续扩展,新平台、新终端、新交互工具不断演化迭代,机器人新闻、传感器新闻、区块链新闻等新闻品类将蓬勃发展。如“传感器新闻”一方面通过传感器获得的人、物、位置、环境、场景等信息,为新闻报道提供更为丰富可靠、有前瞻性的数据;另一方面推动“人—物”间的直接信息交互常态化,使得专业媒体的中介性意义持续削弱。

四、音视频业:高效化、优质化

以认知计算、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为支撑,音视频内容产业面临巨变。智能语音合成、视频自动剪辑、文图脚本生成视频等更为普遍,进一步提升音视频内容的生产效率、拓展创新创意的空间。智能音箱、镜子等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手环、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电梯屏等户外智能屏幕深入发展,基于不同场景的音视频内容消费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短视频在突发事件、知识技能、休闲趣味等内容方面继续保持着对用户的吸引力,智能终端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多屏联动能力的增强将带来高清、高品质的中长视频的消费需求持续旺盛。语音交互技术带来人机交互界面的重塑,音频正在成为智媒时代重要的内容形式,将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五、版权保护:生态化、规范化

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崛起的信息聚合平台以转载、转发主流媒体等的内容为主要生存手段之一,并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对新兴业态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和新兴的内容生产者版权意识都将增强,积极寻求系统化、可持续、高效率保护版权的有效机制。

主流媒体等内容生产者将更积极充分地综合利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内容的高效率、低成本追踪、记录和反馈。未来,新技术将催生传媒版权领域的新规则、新平台,为厘清权益边界、推动内容变现、创新盈利模式构建可持续的良好生态体系。

六、内容消费:定制化、人性化

人工智能以多维坐标关联内容与人,将提升内容消费定制化和人性化的深度与准度。一是海量化、碎片化的内容源头,为小众化、个性化的长尾需求,提供了内容依托;二是基于关系、场景、个性化等多维度匹配,利用情感分析等技术实现内容与人的深度精准连接;三是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机器生产技术如全媒体多样态的跨越转化,可提升内容消费的交互性、在场感、沉浸感体验。

随着情感分析技术从实验阶段转向更多的商业化应用,媒体将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和文本表达等多种模式,更好地感知受众的情绪变化,结合用户喜悦、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推送更贴近用户心境的新闻信息产品,同时更准确地研判大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舆论走向,推动舆情研究和舆论引导的科学化、智能化。

七、媒体融合:智能化、一体化

一方面,人工智能将提高媒体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人工智能在传媒业的深化、泛化应用,主流媒体沉睡的数据将被唤醒,业务的流程将被重塑,信息采集力、智能加工力、信息整合力、核查判断力以及协同力等全面增强。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增强媒体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18年9月20日至21日,中宣部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强调“努力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首次明确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这一目标虽然是就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的,但其实是主流媒体嵌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也指明了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通过把公共信息和服务资源纳入其中,使其平台化、入口化,进一步上下、左右打通,构建共享、共建的智能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打造公共信息服务的智能媒体矩阵,是强化服务、引导等功能的未来选择。

八、人机融合:个体化、常态化

传媒领域人机融合、人机协同是大势所趋。随着人工智能介入媒体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反馈等各个环节,将更深入全面地辅助媒体人提升“四力”,不断抵达新领域、进入新境界。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将从组织层面和项目层面走向个体化、常态化,逐渐像今天的办公软件一样普遍。新闻编辑室中人工智能专家从后台支持走向决策前台,与传统的媒体总编辑之间将构成“将军与政委”的搭班组合。

科技赋能+人文赋能成为人机融合的新基点。新闻人不仅要判断“新闻价值”,把握舆论导向;更要判断“算法价值”,把握算法方向。人工智能在新闻发现、挖掘、呈现层面更容易发挥作用,而情绪、情感、态度等更需要人的判断和引导。新闻人的“四力”仍是根本,但需要提高对机器的理解力、驾驭力,也需要强化传媒业核心价值与专业能力,在使用机器的基础上提升思考、创造、感受、判断等人类特有的能力,对话功能、共识功能、情感功能成为专业媒体人更需要强化的新职责。

2019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济南举办。(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九、专业边界:宽泛化、多元化

技术赋能以及社会数据化消解了传媒业原有的边界。以技术为驱动、以场景为锚点的各类资讯类平台和非资讯类平台,都成为重要的流量和用户的入口、信息和数据的“出口”,MGC、UGC、PUGC等新内容业态蓬勃发展,使得记者和编辑的角色边界更加宽泛,算法和用户在传播体系中的权重越来越大。

未来,专业人才和普通用户的媒介素养将深度重构,传统的文科专业为主的体系将持续调整,人文艺术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相结合的跨专业、复合型特征更为凸显,算法工程师、生物工程师将更深入广泛地融入传媒业。

猜你喜欢

传媒业人工智能智能
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