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3-27钟小华李国青
钟小华 李国青
[摘 要] 2019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Ⅰ第22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活于教材,内涵丰富、综合性强、解法多样.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源、课堂教学之本,在教学中应立足教材,用透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分析;探究;反思;教材
试题呈现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x= ,y= (t为参数). 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ρcosθ+ ρsinθ+11=0.
(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及求解椭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看似一道常规的基础题,实际上却内涵丰富、综合性强、解法多样,是专家们经过精心思考设计出来的“教材变式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活于教材.
教材題源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4》第26页习题2.1第4题)把下列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说明它们各表示什么曲线:
(3)x=t+ ,y=t- (t为参数).
教材题源2:(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第47页例7)已知椭圆 + =1,直线l:4x-5y+40=0.椭圆上是否存在一点,它到直线l的距离最小?最小距离是多少?
教材题源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4》第28页例1)在椭圆 + =1上求一点M,使点M到直线x+2y-10=0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最小距离.
本题的难点是第(1)问“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无论用代入消参法,还是用加减消参法,直接消参都非常困难;代入法需要在变形后进行整体代换,加减法也需要变形才能消参,三角代换的技巧性就更强了. 对于大多数没有真正灵活掌握这些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望题兴叹了,或者在死胡同里兜来兜去出不来.
解法探究
本题第(1)问中“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代入消参法、加减消参法、三角代换消参法,在消参过程中应注意变量x,y取值范围的一致性,必须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来确定x,y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1:代入消参法,就是利用方程思想,解出参数的值,再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参数的方法. 因为题中的x,y都是关于t的二次式,直接解出t比较困难,要通过整体代换先化为t的一次式,再进行消参.
解法一:由x= = = -1,得:x+1= ,又y= =2t· =2t(x+1),所以t= ,代入y= ,化简得:x2+ =1.
又因为x= -1≠-1,所以C的普通方程为x2+ =1(x≠ -1).
解法二:由x= = =1- =1- · =1- ,得:t= ,
代入y= ,化简得:x2+ =1,以下同解法一.
解法三:由x= 得:t2= ,代入y= ,得:t= ,以下同解法一.
解法四:由x= ,得:t2= ,由y= ,得:y2= = ,化简得:x2+ =1,以下同解法一.
思路分析2:加减消参法,就是根据参数方程本身的结构特征,通过变形,构造整体加减来消去参数.
解法五:由y= ,得: = ,所以x2+ 2= + = = =1,即x2+ =1,(以下同解法一)
思路分析3:三角代换消参法,就是利用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θ+cos2θ=1消去参数θ.
解法六:令t=tanθ,则x= = = =cos2θ-sin2θ=cos2θ,y= = = =2sin2θ,所以x2+ =(cos2θ)2+(sin2θ)2=1,即x2+ =1,以下同解法一.
本题第(1)问中“把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就比较简单了,直接利用x=ρcosθ,y=ρsinθ就可化为2x+ y+11=0.
本题第(2)问中“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切线法和参数方程法.
思路分析1:切线法,即联立椭圆方程和平行于已知直线的直线方程,组成方程组,消去y(或x)得到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当判别式Δ=0时,直线与椭圆相切,此时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为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最短(长)距离.
解法一:设与直线l平行,且与曲线C相切的直线为2x+ y+a=0,把x=- y- 代入x2+ =1(x≠-1),化简得y2+ ay+ -1=0,由Δ= a2-4×1× -1=- +4=0,得:a=4或a=-4,曲线C上的点到直线l距离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为d= = ,
所以当a=4时,d取得最小值为 .
思路分析2:参数方程法,就是用椭圆的参数方程表示椭圆上的点,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解法二:由(1)得:曲线C的方程为x2+ =1(x≠-1),化为椭圆的参数方程得:x=cosα,y=2sinα (α为参数,-π<α<π).
设曲线C上任一点P(cosα,2sinα),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
d= = ,
所以,当sinα+ =-1,即α=- 时,d取得最小值为 .
问题反思
根据笔者对考生的调查了解,多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都遇到了困难,浪费了不少时间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少数真正熟练掌握消参法的考生才能成功完成解答.为什么一道“教材变式题”难倒了不少考生?造成考生“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高考命题难度高,还是考生掌握不达标?这些问题引起笔者的深刻反思. “教材变式题”不会做的根本原因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用透教材.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源,很多高考题是对教材例题、习题的变形改造、移植加工而成,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教材更是课堂教学之本,是引领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主战场”,是考生为决战高考而厉兵秣马的“大本营”.
1. 立足教材,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学习始于疑问. 教材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经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殿堂,在数学的题海中遨游. 有些教师功利性太强,对教材的使用率比较低,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题、为了考试,往往简单介绍一下教材的公式、性质、定理等,就进行大量的解题训练. 他们不注重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看似攻下了眼前的“一城一池”,从长远来看,随着数学知识的越积越多,遗忘的知识、模棱两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慢慢就会进入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只有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各个学习环节,尽量让学生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慢慢形成知识网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把数学越学越好.
2. 立足教材,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学会数学.教材利用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考的常用逻辑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与推理,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注重本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罗增儒先生倡导的“通过有限的典型例题的学习去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的数学机智”.
如在《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的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例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4》第25页),教师往往在讲授完“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三种方法后,布置习题2.1第4题作为课后作业,就当完成教学任务,发现作业问题,也是简单点评一下就过去了,学生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如果,教师在课前预设到学生在解决习题2.1第4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探究,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在解完例3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的三种基本方法,然后尝试完成如下变式练习.
变式1: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x=t+ ,y=t- (t为参数).
变式2: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x= ,y= (t为参数).
通过变式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需要“整体代换”或“特殊构造”的消参方法;还可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加减法消参关系式:①t+ -t- =4,② + =1,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形如x=at+ ,y=bt- (t为参数)和x=a ,y=b (t为参数)的参数方程都可应用以上两个消参关系式. 学生把总结提炼出的方法迁移到以后的解题活动中,就会触类旁通,得心应手.
3. 立足教材,学会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考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应用题在高考中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教材中“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适当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命题的“源头”就是教材,只有立足教材,用活教材,学生的脑海中才有“活水”,才能在高考中思路清晰,作答如流. 教学中应立足教材,吃透教材,以教材为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掌握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