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引入应简单明了

2020-03-27方贞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方贞

[摘  要] 课堂教学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 通过引领启发,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状态,抓住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眼球,好的引入应当简单明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本校近期举办了一次数学课堂模拟比赛,一共有六名教师报名参赛,内容是“正弦定理”,使用的是人教A版《必修5》的教材,比赛限时15分钟,其中关于课堂的引入部分研讨激烈. “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节课的引入设计得精彩,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选取几位教师的引课部分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课堂引入案例

案例呈现一:(引入“测量河两岸的距离”)

如图1,设A,B两点在河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 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选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BC的距离是55 m,∠BCA=90°,∠ABC=1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精确到0.1 m)

教师:A,B两点在河的两岸,怎样测量A,B两点之间距离呢?

学生: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借助三角函数AB= .

教师:回答得很好,如果这里∠ACB≠90°呢?构成的是一般的三角形呢?

学生:可以在三角形内作高线,回到直角三角形中解决.

教师:给出如下变式,分锐角、钝角两类,进行小组探究.

变式1:测出BC的距离是55 m,∠ABC=55°,∠ACB=75°.?摇求A,B两点间的距离. (精确到0.1 m)

变式2:测出AC的距离是55 m,∠ABC=125°,∠ACB=15°.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精确到0.1 m)

案例分析: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入手,再到一般的三角形时,学生会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来处理,渗透了转化、数形结合思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再创造过程.

案例呈现二:(引入“测量山顶的高度”)

如图3,勘测队员朝一座山进行,在前后两处观察山顶的仰角分别是29°和38°,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是200 m,求此山的高.

教师:抽象成数学模型(如图4),已知BC=200 m,∠ACD=38°,∠ABC=29°. 求AD.

学生:过点C作CE⊥AB于E,有 AC= ,得CE=AC·sin9°= . 又有CE=200sin29°,从而得到h= .?摇?摇?摇?摇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通过直角三角形,借助三角函数,最终求得山的高度. 这种“两角一边”的类型,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那么今天要学习的正弦定理,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简单方法之一. (教师先通过直角三角形来证明正弦定理,然后推广到一般三角形当中)

案例分析:师生共同分析,建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作高线,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完以后,教师启发能否再尝试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从而引出今天的内容——正弦定理.

案例呈现三:(引入“测量飞机的航线”)

如图5,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两地相距700 km. 飞行员为避开某一区域的雷雨云层,从机场起飞后,沿着与原来飞行方向成21°角的方向飞行,飞行到中途,再沿着与原来飞行方向成35°角的方向继续飞行到终点,求AC,CB的距离.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之前学到的知识,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作高法)如图6,过点C作CD⊥AB于D,CD=b·sin21°=a·sin35°;同理,b·sin56°=700·sin35°. 从而解得a,b.

学生:(外接圆法)如图7,连接圆心,得到直径CD. sin21°= ,同理,sin35°= ,sin56°= ,从而解得a,b.

学生:(等面积法) bcsin21°= ·acsin35°= absin56°,其中c=700,从而解得a,b.

学生:(向量法)过点C作单位向量垂直于AC, = + , ·i=( + )·i= ·i+ ·i, ·i·cos(90°-21°)= i·cos(90°-21°-35°). 从而解得a.

教师: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当然还可以有其他方法,比如建立直角坐标系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地解決了这道题目后,也为后面正弦定理的证明作了很好的铺垫,虽然这个引入很简短,但是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享受到了知识生成的乐趣. 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案例简要分析

三位教师从不同的案例入手,条条大道通罗马,各有不同,优缺并存.

案例1引入简单明了,达到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选用的是河的两岸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师遵循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入手,选定一个点C,给学生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观的感受,接着又顺势抛出问题,假设选定的这个点C不是直角,将题目背景切换成了斜三角形,因为有了前面直角三角形的潜意识,学生马上想到作高线,这样为后面在斜三角形里的证明作高线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兴趣热情高涨.

案例2从测量山顶的高度着手,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当学生经过思考解决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明确指出还可以有更简便的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指出要学的正弦定理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力工具;然后分直角、锐角、钝角三种来证明,教师通过在直角三角形证明正弦定理为例,将学生分成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探讨,锐角和钝角三角形中是否也能够成立呢?学生掌握了一般问题特殊化的处理方式,利用高线在斜三角形中同样构造直角三角函数,最终完成正弦定理的证明.

案例3引入直接,同样简单明了,符合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给出了作高法、外接圆法、等体积法、向量法,每一种方法都有独特性,一步到位,学生了解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的魅力,这个引入为后面的教学过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仿造这些证明方法,顺利推出来了正弦定理. 虽然第三位教师在引入情节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知识生成的快乐,使本节课精准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新问题产生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是迷茫的,急需新的知识,恰好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出发,层层递进,再过渡到一般三角形中,探寻到新的边角关系,亲自体验到数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正弦定理的理解. 相较于案例1的受众面广而言,案例3更适合于层次高点的学生群体,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引入方式,能到达更好的效果.

总结

人教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正弦定理”,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2)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解三角形:天文观测、航海、地理测量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面,解三角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从知识上是函数和三角形的融合,体现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及定理的应用.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问题:一类是已知两角及任意边解三角形,另一类是已知两边及一对角.

1. 思路清晰,引人入胜

从实例出发,选用河两岸距离、山顶高度、飞机航线,通过提问、启发、点拨,把规律和方法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展现的过程合情合理,就地取材,自然流畅,引人入胜,强烈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发挥. 设计创新情境,让学生享受发现,从直观感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便利,再鼓励学生尝试如果背景改变,构造出斜三角形后,再次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尝试,由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都有了发展,这就是发现,而不是给予.

2.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合作

本课充分体现了体现引导为先,师生合作,从发现规律,再到启发,再到探究一气呵成,从直角三角形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形,由特殊到一般来证明正弦定理. 在教学中创造与学生、课堂密切相关的情境,用问题、文化、背景等多种方式引入,可以促进教与学的更好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理性思维. 引入的设置层层递进,让学生参与其中,力求让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角度,是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 正确引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 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意识、探索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时间有限,有待改进

数学模拟课堂比赛,是在赛前提前一个小时抽签决定上哪个内容的,所以不免让人觉得参赛者的匆忙和不熟练,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打磨得更完美,有待改进. 在比赛结束后,一直在思考:引入怎样处理和设计更好呢?笔者想到:一是引入是否简单明了能抓住本节课的本质;二是问题衔接是否自然顺畅;三是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数学思维.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节精心准备的引入,加上设计好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语言魅力,用问题去启迪思维,自然不做作,似清风拂面,润物无声. 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终身受益的.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