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指标分析

2020-03-24郑莹王镁

智慧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气阴证型血瘀

郑莹,王镁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0 引言

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引起的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因体内慢性高血糖代谢状态持续存在,会引起全身多系统的功能异常,进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而在大血管病变中,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为动脉壁失去弹性并增厚的多种疾病的统称。目前,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及遗传因素等均为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病的危险因素[2]。基于此,本研究在收集大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探究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相关指标的关联性,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中医药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6 年3 月至2016 年10 月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历资料完整的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452 例,男324 例,女128 例,年龄21-82 岁,平均(67.45±9.64)岁。

1.2 相关标准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WHO 在1999 年制定的相关标准[3]。而2 型糖尿病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版)中的相关标准[4],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为湿热困脾、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血瘀、阴阳两虚兼血瘀四个证型。

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诊断标准[5]以任卫东等主编的《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2005 版)中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为内-中膜厚度≥1.5mm,分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

1.3 研究方法

以双人双录、单人核对的方式,将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男女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相关指标与中医证型录入到Excel 中,分析其差异性,将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明确,从而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研究期间收集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数据采用SPSS 21.0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分别行卡方检验与齐性方差分析,当P<0.05 时,我们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表1 显示,452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底分别为湿热困脾兼血瘀型(44.47%)、气阴两虚兼血瘀型(34.51%)、阴阳两虚兼血瘀型(16.37%)、气阴两虚型(4.65%),四组间比较,中医证型差异显著(F=19.364,P<0.05)。且总体分布上,男多于女(F=26.374,P<0.05)。

表1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2.2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表2 显示,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段的关系中,50-59 岁年龄段患者人数最多,不同年龄段患者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19.365,P<0.05)。

表2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2.3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的关系

表3 显示,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空腹血糖及糖化水平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空腹血糖及糖化水平之间分析(±s)

表3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空腹血糖及糖化水平之间分析(±s)

2.4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表4 显示,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之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AS 患者中,湿热困脾兼血瘀型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数值最高,其与气阴两虚型相比(t=7.352,P<0.05,t=7.695,P<0.05),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相比(t=7.112,P<0.05,t=7.236,P<0.05),与阴阳两虚兼血瘀型相比,(t=6.524,P<0.05,t=6.739,P<0.05),提 示湿热困脾兼血瘀型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P<0.05)。

表4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s)

表4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s)

3 讨论

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消渴病”合并“脉痹”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消渴病阴虚热盛,或嗜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困脾,日久气阴两虚,脉道涩滞运血无力,水湿、痰浊、瘀血互结脉中,而致血脉瘀阻最终发病。因而活血化瘀应当贯穿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治疗中,相较该疾病的西医治疗,中医药在中医证型的基础上,从辩证论治出发,将全身作为一个整体,对于改善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与预后,意义重大。

在本研究中,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在四个中医证型中,湿热困脾兼血瘀型占比44.47%,且男性多于女性,以50-59 岁年龄段患者人数最多,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密切相关,但与空腹血糖及糖化水平无关。推测结果,湿热困脾兼血瘀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症,其形体肥胖,大腹便便,脾失健运,水湿集聚,炼液成痰,容易发生颈动脉斑块。男性患者比例较高,可能与男性群体生活压力较大,饮酒、吸烟较多有关,而女性绝经前血管受雌激素保护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6];由于纳入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仅代表该患者即刻或近2-3 个月血糖控制水平,而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数据观察。

猜你喜欢

气阴证型血瘀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生脉饮合百合固金汤对中晚期肺癌(气阴两虚证)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及睡眠质量效果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218例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