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2020-03-23李淑惠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李淑惠

摘 要: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代,社会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高。对于高校教育模式来说,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实际目的都是对人才进行更有效、更优质的培养,如果高校可以把两个教育模式进行有效的融合,那么高校就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困境

随着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愈发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通识教育其实质是重在对于“育”字的阐释,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专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比较具有专业性、系统化的专门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来说更具有目的性,但是如果两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那么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高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与教学质量,在这一教育环境中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将更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高标准与高要求。

1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安排不科学合理。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进行安排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分离式的教学状态。比如有些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对专业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开设门类全面的专业课程;而在通识教育管理方面则相对比较宽松,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会存在欠缺。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已经有了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的概念与意识,但是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并没有对课程进行比较科学的安排,这就会对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如果高校中的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教学长期是处于一种分离性的状态,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自我素养以及个人价值、信仰追求方面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教育,那么学生便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校园后将无法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对选修课不重视,课堂质量欠缺。现在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学生在通识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应付性,甚至之所以选通识选修课只是单纯的增加学分,听课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学生在对通识教育课程门类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比较随意的状态,这就会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造成很大影响,不能得出学生真实的选课意愿将无法逐步科学合理的完善通识课程种类的设置。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标准与框架时并不合理,像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同时在通识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而这可能会愈发使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感,学生积极性不高致使整个课堂的授课质量相应下降,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整个通识教育的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3)教育核心理念不明确。现在大部分高校中专业教育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反观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进程则缺乏规范指导,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在对相应的通识课程理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而这直接关系到课程讲授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能力。当下学生普遍存在这种片面思想,认为学习专业课程主要目的是就业为了将来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这些学生只有在面对与自己发展休戚相关的专业课程时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反而如果学生认为所面对的课程内容与自己以后就业发展没有关联,那么学生就不会对这一课程有所重视,对自己所选修的通知课程内容、核心理念一知半解,更加剧了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的随意性。而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明确核心理念,而后清楚地给学生讲述通识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使学生真正明确通知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2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际融合教学中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识教育也称为普通教育,是对高校内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普遍、全面的教育。在当前教学环境与学术氛围下,若想要保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衍生出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融合路径从而形成特有的教学合力,那么就要对通识教育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相应的重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通识教育的课程学习中。高校在对通识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设置分配的过程中注重保证其合理性,同时还要组建出与之相应的教学队伍,保证教学队伍师资水平,教学队伍中的人员选择要有全面性兼顾代表性。同时在课后评价环节可以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掌握课程融合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以保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更加合理高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展开精神层面的隐形渗透式教育,把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精神作为培养重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塑造更加完备的价值观,学生在这塑造“社会的人”的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更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2)对教学课程与内容进行优化。对相对固定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开展完善工作的过程就是对教学课程的优化。整个优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观念以及专业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培育,同时有利于学生做出更加理性的课程选择,真正让技能与观念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对于课程内容的完善方面,高校应制定出各类课程学分占比分布合理的培养方案,以保证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后就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去决定选修课程科目的同时,能够保证整个选课内容的结构不会存在过度偏差,例如存在通识课程的选择全部偏向人文科学的传统史学类,而缺少相应的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的问题,造成我们所说的文理“分家”现象,甚至导致文理“瘸腿”。学校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则能起到一种兜底作用,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课程选择,既保证了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课程选择,也保证了学生在进行选择时能够各类兼收,选课进程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地降低学生选课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衡的混乱现象,这样也能保证整个教学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最后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创建出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多角度多渠道传授教学思想与技能,在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时注重联系其精神内涵,赋予专业教学以灵魂,以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分离教学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使两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以推进高校整个教学水平与教育能力的提高。

3)开展渗透式教学方法。如果高校教师在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注重运用渗透式教学方法,那么整个教学质量就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渗透式教学可以把通识教育精神内涵隐性的渗透在整个专业教育的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通识教育的感召力、辐射力、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当今通识课程的教学课堂不容乐观,缺勤率高,课程互动参与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这种硬性的传授教学方法,學生存在一种逆反心理,排斥这种硬性教育。相比之下,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进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则显得尤为必要。比如说管理学、法学等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学会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专业素养提高的同时感受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领略管理内核的神秘所在感悟法理的精神本质。

4)跟踪反馈与评价。想要保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有效性,那么就要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馈与评价。比如可以定期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对调查问卷的填写去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学生的适应和接受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所填写的信息搜集学生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进行有效融合的想法与建议。除此之外,可定期开展交流探讨会,并选出相应的学生代表参与其中,以期保证整个融合工作可以做的更加贴合实际符合需求更加完美,促进高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高校教师在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在融合过程中与时俱进,接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期最终可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让两者之间迸发1+1大于2的强大合力由此发挥出更有效的教育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张锦文.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5):16-18.

[2]闫健,刘玉威,武海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0):24-26.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