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CTNI、CK-MB和血压的影响

2020-03-23刘东辉

黑龙江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郭 乐,刘东辉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8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将麻药于臂丛神经干注入并使其所支配区域发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法,常应用于肩部、前臂、上臂及手部等手术中[1]。此方法具有麻醉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等优点,并且借助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可提高临床麻醉成功率,降低对脏器的影响。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在目标神经周围发挥作用,但臂丛部位毛细血管密集,其可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增加了对心脏与神经的毒性[2]。因此本研究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应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间进行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并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84例。随机等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2例。纳入标准[3]:(1)参与研究患者无手术禁忌症;(2)患者临床资料齐全;(3)患者年龄处于19~73岁;(4)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为Ⅰ~Ⅲ级,对麻醉药物浓度知情且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及脑血管重症;(2)对本研究药物过敏;(3)患者意识恍惚,不能配合研究。本研究项目内容已获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在知情协议书上签字同意,本研究项目及内容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签字许可。A组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4.35±6.56)岁;B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3.83±5.24)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给予生命体征实时监护,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肌肉使手臂于自然状态。随后使用超声扫描肌间沟臂丛神经,让其图像位于中间部位。运用外周神经丛刺激针,选择平面内穿刺,注射器与延长管连接,穿刺位置于超声探头外侧进入,随后依据超声图像行刺激针头的角度与深度微调节,针尖至臂丛方向,紧靠臂丛神经,行回抽无血后注入罗哌卡因皮下。本研究中麻醉药为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10 ml∶75 mg,以C17H26N2O.HCl计)。A组患者注入0.3%罗哌卡因30 ml麻醉,B组患者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予以麻醉。临床中咪达唑仑(2 mg)与芬太尼(0.1 mg)静脉推注支持的使用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与手术情况决定。

1.3 观察指标

(1)血清CTnI、CK-MB水平测量[4]:与给药前与给药后24 h采集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4 ml,装入肝素抗凝管中,3 500 r/min离心10 min获得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CTnI、CK-MB的水平,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所用试剂盒购自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记录各时间指标:患者注射药物完后至患肢阻滞区无疼痛感为麻醉起效时间;患者患肢无疼痛感至术后反映切口疼痛为镇痛持续时间;患者患肢运动阻滞开始至运动功能恢复为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3)总体麻醉效果:患者在注入罗哌卡因后20 min时使用针刺法检验各种神经所支配区域的对应疼痛程度。无疼痛感为优;有轻微疼痛感且需使用镇痛药物为良;疼痛剧烈且需进行全身麻醉为差。总体麻醉效果由优良率呈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血清CTnI、CK-MB和血压的变化情况

给药前,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均明显上升,血压有所下降,但变化不大。前两项指标B组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24 h血清CTnI、CK-MB和血压变化情况()

表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24 h血清CTnI、CK-MB和血压变化情况()

注:与A组患者给药后相比,a表示P<0.05。

组别A组(n=42)B组(n=42)治疗时间给药前给药后给药前给药后CTnI(μg·L-1)0.013±0.003 0.058±0.008 0.013±0.002 0.339±0.045a CK-MB(U·L-1)3.828±0.343 7.827±1.051 3.792±0.541 12.514±2.232a收缩压(mmHg)140.39±5.77 133.51±2.81 139.81±6.92 128.84±5.35

2.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比较

给药麻醉后B组的麻醉起效时间较A组更短,B组镇痛持续时间与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A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情况()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情况()

注:与A组患者给药后相比,a表示P<0.05。

组别A组(n=42)B组(n=42)治疗时间给药后给药后麻醉起效时间(min)13.62±1.53 5.78±1.16a镇痛持续时间(h)6.83±1.31 7.68±1.16a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h)5.89±1.21 11.43±1.46a

2.3 两组患者总体麻醉效果比较

注射罗哌卡因麻醉后,B组的临床总体麻醉效果(100.00%)显著高于A组(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体麻醉效果情况 例(%)

3 讨论

上肢手术是一种临床常见局部手术,结合上肢手术的特殊位置与特点,通常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对患者上肢进行麻醉。随着超声医学检测与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麻醉治疗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使用率逐年升高[5-6]。借助超声引导,医生可以清晰直观明了获取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神经的结构,且医生直观目标被准确穿刺,有效提高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7-9]。

罗哌卡因是常用的临床麻醉药物之一,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其可以有效抑制患者的神经元钠离子通道,阻滞神经传导与兴奋,该药物比其他类型麻醉药物对心脏毒性更低[10-11]。所谓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是将药物从患者斜角肌的肌间沟注射进入臂丛神经干附近,发挥神经阻滞作用,阻滞其所支配区域的神经传导与兴奋,达到麻醉效果[12-14]。借助超声引导,医生在电子显示屏的辅助下清晰获得目标部位的神经结构、血管分布及周围组织的分布情况,并且此方法能有效提高目标部位的空间结构关系,使麻醉穿刺精准度提高,避免因麻醉药物剂量超量引起机体不良反应[15-17]。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处于清醒状态,如出现麻醉效果差,手术中的患者极易因疼痛发生极度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18-20]。本次研究结果发现B组应用0.5%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于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0.5%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更理想,对心脏毒性更低,更利于提高临床手术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