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治疗在我国应用现状

2020-03-21季润青余苑李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治疗率使用率溶栓

季润青,余苑,李静

作者单位:1 100037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2001~2011十年间,中国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人数翻了两番,从3.50/10万人增长到15.40/10万人[1]。且AMI死亡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02~2015年,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从12.00/10万人升至70.09/10万人,城市地区从16.46/10万人升至56.38/10万人[2]。目前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AMI诊疗指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3],总体把握指南实施现状对医疗质量的提升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AMI相关指南为依据,对指南ⅠA类(最高等级)推荐治疗在国内的实施情况进行综述(表1)。

1 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

中国具有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能力的医院逐年增长,但实际应用不足,且城乡差异较大。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发现,国内具有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能力的医院在2001~2011十年间从57.4%增长到96.3%,但是截至2011年,农村具有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比例显著低于城市(71.4%vs. 96.8%)[10]。且在具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检测比例也较低,在具有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只有55.9%对80.0%以上的AMI患者进行了检测。到2011年,仍有36.1%的患者没有接受肌钙蛋白检测,4.9%的患者没有接受任何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10]。

表1 中国AMI相关指南IA类推荐治疗

2 再灌注治疗

中国AMI再灌注治疗率仍偏低,且医院间治疗率差异大。研究显示我国STEMI再灌注治疗率约为55.2%[1],远低于英国(77.0%)[11]和美国(94.0%)[12],与指南要求相差甚远。此外,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对全国19000例STEM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同级别医院再灌注治疗率具有显著差异,省级医院(80.0%)显著高于市级医院(67.5%)和县级医院(59.8%)[13]。

就诊延误是造成再灌注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及时实施再灌注治疗是改善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但中国就诊延误现象严重。我国STEMI患者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13 h,而指南推荐时间为12 h,这表明超过一半的患者就诊延迟。此外,患者从到达医院到接受治疗发生的延误,即医院系统急救延误也很严重。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BRIG)对全国65家医院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显示,仅27.6%的患者在指南推荐时间(30 min)内接受了溶栓治疗,37.0%的患者在指南推荐时间(90 min)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4]。这表明急救延误使大量的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这将对患者预后带来不良影响。尽管三级医院的“门针时间”和“门球时间”较二级医院短(“门针时间”45minvs. 60 min,“门球时间”105 minvs. 134 min),但均超过指南推荐时间。

2.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我国医疗现状下具有重要地位,但国内溶栓治疗存在治疗率低、治疗模式不合理的问题。China PEACE研究显示,2001~2011十年间,在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就诊且适宜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中,溶栓治疗率增长缓慢(2001年45.8%,2006年50.0%,2011年53.0%),到2011年,只有一半的适宜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15]。

2.2 冠脉造影及早期PCI治疗从既往研究来看,中国AMI患者冠脉造影和PCI治疗率显著提升,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风险评估率及极高危患者PCI治疗率偏低。从2006年到2012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率从28.6%增长至68.6%[16]。从2001年到2011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率从10.6%增长至28.1%[1]。2004年NSTEMI患者PCI治疗率不到30.0%[17],到2014年PCI治疗率已超过50.0%,但NSTEMI患者的风险评估率较低,仅为40.9%,且极高危患者PCI治疗率(41.7%)显著低于中危(56.3%)或高危患者(63.7%)[18]。

3 抗栓治疗

我国AMI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率迅速提升,但城乡差距大,阿司匹林使用情况相对较好。从2006~2012年,ACS患者氯吡格雷使用率增长迅速,从42.2%增长至85.6%,其中STEMI患者使用率从51.1%增长至95.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使用率从36.6%增长至81.8%[16],但使用率城乡差距大,农村医院使用率(67.0%)低于城市医院(91.0%)[19]。而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总体使用率在90.0%以上[16],且城乡差距不明显(城市医院92.0%vs. 农村医院89.0%)。

我国AMI患者抗凝药物使用较为普遍,但不同级别医院STEMI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存在差异。AMI患者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葵钠)总体使用率达到90.0%以上[20],但二级医院STEMI患者低分子量肝素使用率略低于三级医院(72.3%vs. 80.5%)[14]。

4 其他药物治疗

AMI患者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随时间无显著变化,使用率仍偏低,他汀使用率增长,但城乡医院使用率仍存在差异。从2006~2012年ACS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使用率无显著增长,2012年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67.4%,ACEI/ARB使用率为53.0%[13]。农村医院β受体阻滞剂(60.0%vs. 56.0%)和ACEI/ARB(68.0%vs.66.0%)使用率均略高于城市医院[19]。从2006~2012年他汀使用率增长显著,从69.8%升高到90.0%[16],但城市医院使用率高于农村医院(95.0%vs. 88.0%)[19]。

5 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AMI患者出院带药率及服药依从性均偏低。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路径(CPACS)研究对全国3000例ACS患者随访研究发现,中国ACS患者出院带药严重不足,虽然阿司匹林的带药率达到93.0%,但他汀为80.0%,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只有约70.0%。更值得注意的是,出院时接受最佳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同时带以上四种药物的患者只有不到一半(48.0%)。AMI患者出院带药率低最常见的原因是临床医生认为该患者“没有指征”,而不是因为存在禁忌证或不耐受[21],这提示临床医生应该对患者个体危险因素持续监测和综合管理。此外,出院后患者的长期用药依从性也不容乐观,在ACS患者出院一年随访期间,除β受体阻滞剂外,所有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率均下降,下降最显著的是抗血小板+他汀的组合(从78.5%下降至57.5%),四种药物组合的使用率也略微下降(从48.0%下降至41.0%)[21]。

6 建议

总体来看,中国AMI住院期间PCI和指南推荐的药物的应用不断增长,但仍然存在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不足、再灌注率和药物使用率低、出院带药率低及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以及城乡及不同级别医院诊疗质量存在差异等问题。如何改善AMI的临床诊疗质量,以有限的资源争取最优化的患者结局?

首先,需要开展医疗质量改善研究。欧美国家开展的医疗质量改善研究可为我国提供借鉴,如美国D2B联盟(Door-to-Balloon Alliance)提出由急诊医师启动导管室等,可大大缩短“门球时间”[22],应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实施。中国开展的CPACS二期[23]研究,发现临床路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但是其他关键医疗质量指标没有显著改善,这提示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其次,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绩效评估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体系[24],显著提升了医疗质量,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中国从2009年《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已设立36个国家质控中心,对行政区域内医院的指南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反馈,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性[25]。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管理仍需完善。饶线明等提出建议,包括统一监管模式和指标,引入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功能,采取同规模、同级别和同类型医疗单位横向质控分析,逐步减小不同医院和地区之间的差距[26],促进诊疗规范和医疗质量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治疗率使用率溶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如何预防磁盘使用率过高?
内蒙古自治区病床使用率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