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血压指南二十年

2020-03-21李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细化指南心血管

李莉

作者单位:1 10073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

李莉 教授

自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四版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认识,也从早期关注血管病变,转到器官保护及心血管综合征概念的确立,无不体现着步步深化和日益提高的过程。本文通过回顾四部指南的更新过程,对高血压防治理念的变迁做一综述。

1 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二十年来,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和细化,从白天血压到夜间血压,从诊室血压到家庭自测血压都有了明确的概念。

第一版高血压指南[1],首次提出了140/90 mmHg(1 mmHg=0.133kPa)的血压阈值,成为我国沿用至今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确定了3级高血压的概念,同时定义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005年第二版指南简化血压分类[2],取消临界高血压和理想血压定义,强调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中的意义,提出24 h正常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24 h平均值<130/80 mmHg、白昼平均值<135/85 mmHg、夜间平均值<125/75 mmHg,以及血压变异性的概念。2010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与血压为110/75 mmHg的人群相比,血压水平为120~139/80~89 mmHg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增加1倍以上,因此第三版指南定义120~139/80~89 mmHg为正常高值血压[3]。另外,第三版指南还进一步明确和更新了动态血压的相关定义,包括夜间血压下降10%~20%的杓型血压,夜间血压>120/75 mmHg的夜间高血压,以及起床后2 h内血压平均值减去包括夜间最低血压在内的1 h平均值≥35 mmHg的晨峰高血压等,无不体现着对动态血压概念的完善。2018年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第四版指南坚持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不变,并进一步提升诊室外血压的地位,强调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为家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4]。先后四版高血压指南,完善了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表1)。

表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 高血压评估与心血管危险分层

高血压的本质是心血管综合征,四版指南均把高血压作为心血管全面管理的切入点,强调高血压患者的风险管理。

第一部中国高血压指南就提出了危险分层的概念,强调根据血压水平和10年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很高危四组,明确了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等对预后的影响[1]。2005年的指南结合血压和危险因素,首次应用分层表格指导临床治疗,标志着中国高血压防治正式进入心血管危险分层时代[2]。随后的两版指南[3,4],危险分层的方法基本相同,但越来越细化、优化,尤其是2018年的指南,虽沿用140/90 mmHg的标准,但强调如能耐受,包括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降低至<130/80 mmHg,因此增加了血压为130~139/85~89 mmHg的分层组,用于分层的血压水平增加到4组。

在所有危险因素和疾病史中,糖尿病的地位越来越高,在1999年被列为危险因素,2005年等同于靶器官损害,2010年归于临床合并症,而2018年又将糖尿病细化为无并发症和有并发症两种情况,预示着高血压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性[1-4]。在2018年的指南中[4],同样需要重视的变化是伴随疾病中增加了慢性肾脏病(CKD)病史,并按照CKD 3期和CKD≥4期用于不同的分层,体现了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全面关注。糖尿病和CKD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根据伴随病情细化分层,决定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策略,是高血压指南更新的总趋势(表2)。

表2 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的危险分层

3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对一般高血压患者而言<140/90 mmHg,一直作为普遍的降压达标值。随着强化降压证据逐渐确凿[5],2018版指南提出降压达标两步走的策略:对已经治疗达标的患者,如能耐受,或本身是高危患者,可进一步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的水平。此外,2018版指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的推荐更加严格,对于65~79岁的老年患者,降压达标提出了双目标,首先应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40/90 mmHg。对于≥80岁的老年患者,达标血压应降至<150/90 mmHg[4]。对特殊人群的血压目标值推荐越来越细化(表3)。

4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4.1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患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除了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增加活动外,减轻精神压力、增加心理平衡是需要重点强化的手段之一。

4.2 药物治疗原则20年来,随着高血压指南的更新,治疗理念不断升级,推荐和选择的降压药物种类逐渐明确,尽管对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无明显变化,但RASI的地位显著提升,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日臻明确,具体如下: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用药,建议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治疗。

·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患者初始治疗时,建议采用较小剂量,并逐渐加量。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平稳有效控制24 h血压。

·对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以及单药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应采用联合方式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采用起始联合的治疗策略。

回顾20年来四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更新历程,中国高血压防治经过了140/90 mmHg时代、危险分层时代、联合治疗时代和单片复方制剂时代。在四部指南指导下,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自1990年下降了33.5%,标志着我国高血压防治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卒中仍为影响我国人群寿命的“头号杀手”,未来仍是任重道远[6]。

表3 中国高血压指南关于特殊人群目标血压的变化

猜你喜欢

细化指南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细化文明实践
专利名称:一种双重细化锌合金中初生相的方法
中小企业重在责任细化
“细化”市场,赚取百万财富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