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2020-03-20宗建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结肠炎

宗建巍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多发性的结肠慢性炎症,诱发其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因各种病因会导致肠道发生炎性水肿、出血病变以及溃疡等,也被称为溃疡性结肠炎[1,2]。该疾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典型症状为腹泻、腹痛、便秘、黏液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20~30 岁的青壮年人群。临床治疗慢性结肠炎常用水杨酸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等。现阶段,研究发现采取药液灌肠或者手术的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因此,口服药物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本院以80 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为例,就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 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符合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且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排黏液血便等症状,均对所涉及的药物无过敏反应;可配合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肝肾功能存在障碍者;患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结核性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对所涉及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近6 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者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 例。对照组年龄最小19 岁,最大65 岁,平均年龄(48.72±10.01)岁;男22 例,女18 例。研究组年龄最小18 岁,最大67 岁,平均年龄(48.36±10.12)岁;男21 例,女19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1 g/次,4 次/d。结合患者大便常规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剂量,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后,减轻服用药量至0.5 g/次,3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4]。研究组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口服400 mg/次,3 次/d,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服药剂量。持续治疗6 个月[5,6]。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以及黏液脓血便,症状评分每项0~3 分,评分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腰痛以及头痛。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结肠镜检查结肠以及直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溃疡已形成瘢痕;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能够正常排便,经结肠镜检查结肠、直肠黏膜病变有所改善,溃疡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经结肠镜检查无好转,溃疡未减少且病情有所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研究组腹痛缓解时间、腹泻缓解时间、里急后重缓解时间以及黏液脓血便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情况(±s,d)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情况(±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症状评分为(0.96±0.21)分,低于对照组的(1.61±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99,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显效23 例(57.5%),有效15 例(37.5%),无效2 例(5.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4 例(35.0%),有效17 例(42.5%),无效9 例(22.5%),治疗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7,P<0.05)。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工作压力较大,饮食不健康、生活习惯不规律等原因使得慢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结肠炎也称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7]。该疾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研究显示[8],慢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肠道黏膜病菌免疫功能下降、机体炎性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激活、清除自由基功能减弱有着密切的关系,病变仅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常见病变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以及整个结肠。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性、多发性的结肠慢性炎症,诱发其发病的原因有很多,因各种病因会导致肠道发生炎性水肿、出血病变以及溃疡等症状。典型症状为腹泻、腹痛、便秘、黏液便等,有些患者会伴有发热、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若患者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出现面色苍白、体重减轻等现象。该疾病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由于迁延不愈,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肠炎引发肠狭窄、大量便血引发休克,严重者还会引发癌变,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慢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20~30 岁的青壮年人群。临床治疗慢性结肠炎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方案以抗炎、止泻、止痛为主,但是治疗周期较长,受到病情以及局部血药浓度的影响,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较高[9]。现阶段,研究发现通过药液灌肠方式或者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也会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或药液灌肠治疗会对患者造成医源性创伤,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腰痛、头痛等不良反应,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能够使治疗更安全、更有效、更快速是现阶段临床医务人员较为关注的热点。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能够在人体内自然合成的多肽,可以通过清除人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进而达到提高肝酶活性、保护肝细胞膜的目的,还原性谷胱甘肽是人体细胞内的重要代谢调节物质,不仅能够起到解毒的功效,还具有预防糖尿病、肿瘤以及解除疲劳的效果。当有组织炎症引发局部或者全身性缺氧、低氧损失以及贫血、中毒现象时,它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作为人体细胞重要的代谢调节物质,可以减少组织损伤同时加快组织的修复速度[1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有利于加快炎症反应的消退,并将体内的毒素清除。

综上所述,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慢性结肠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还原型谷胱甘肽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还原型锡酸铅粒度对Al/HM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及安定性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谷胱甘肽的研究进展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有关两种还原型辅酶的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