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信服更得让学生心服
——从一节基本不等式的复习课谈起
2020-03-16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14174)
数学教学旨在促使学生高效、自主地学习,故“如何让学生自然、合理地完善并优化认知”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教师教学的需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才能让学生学得自然,从而心悦诚服地优化认知.下面笔者就基本不等式复习教学过程的一些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供同行探讨.
1 教学素材从学生解答中来,尊重学生需求
教师在基本不等式教学中会跟学生强调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的会提到积定、和定等特征,但学生并不都能真正领悟,具体解答时会陆续暴露出问题,如下面两个案例.
学生给出的解法:
案例2已知非负实数x,y满足xy+2x+3y=21,求xy+5x+4y的最小值.
学生给出的解法:
2 师生探讨追求共识,让学生信服
案例1中学生的每种方法结果都是7,但显然有的是歪打正着,有的缺乏严密逻辑,案例2方法2的偏差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师生必须通过深入交流、探讨以达成有效共识,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2.1 对症下药,纠正学生认知偏差
2.2 深入探讨达成共识,让学生信服
再探案例2的解法3,积定(x+3)(y+2)=27,换元得mn=27,m≥3,n≥2,求3m+n+10,再用基本不等式或线性规划解题.笔者继续启示:令t=xy+5x+4y,xy+2x+3y=21是否能看成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试着消元、化简,得3x2+(28-t)x+3(28-t)=0,由Δ≥0得t≥28,检验等号能取到.
师生回顾反思:(1)二元(甚至多元)问题中,消元是常见的处理方式,从而转化为一元函数问题.合理换元则能优化整体关系,有助于理清问题本质.(2)注意分析问题特征,结合函数、方程、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等多种渠道优化解决最值问题.(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必须把握好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充分抓住变量范围、积(和)为定值等特点.
3 促使师生共识融入学生解题中去,让学生心服
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学生若能独立实践、切身受益,必可深化认知、心悦诚服.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旧题新做,希望学生能及时巩固和优化认知,让共识在解题中应用自如.
问题1设圆满足:截y轴所得的弦长为2;被x轴分成两段圆弧,其弧长之比为3∶1.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所有圆中,求圆心到直线l:x-2y=0的距离最小的圆的方程.
解法1 几何意义为双曲线上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用线性规划知识,即为与双曲线相切的l的平行线到l的距离;或l的平行线与椭圆有公共点,联立a-2b=z,2b2-a2=1对a,b有解,消元得2b2+4bz+z2+1=0,由Δ≥0求得d最小值.
问题2若实数x,y满足4x+4y=2x+1+2y+1,则S=2x+2y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尝试后认为换元最明朗:令2x=m,2y=n,m>0,n>0,则m2+n2=2m+2n,S=m+n.(1)从几何角度处理,圆C:(m-1)2+(n-1)2=2右上四分之一部分(不含两端点)与直线m+n-S=0有公共点.(2)消元,①消m与n中的一元,由另一元二次方程Δ≥0检验等号,却只能得00可得S>2,学生感慨消元、换元均得时刻注意等价性,有时防不胜防.学生总结解此题数形结合方法最安全简洁,基本不等式往往只能确保一端最值,不利于准确求范围.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深化了对案例1、2的认识,学会了变通和反思,拓宽了思维,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不仅合理纠正了自我认知偏差,还感悟了常规解法、最优解法的特点和优势,在解题中能更自然地追求通性通法和最优解.
4 教后反思
上述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
首先,学生的解答过程可以是教师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如果教师多留意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就能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实际需求,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交流探讨、批判反思、实践检验等优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机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深入探讨追求多样化的数学理解和解释,从而优化解题思路、拓宽解题思维;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吸引更多学生自然地完善认知,追求每个学生心悦诚服地深化认知.学生通过明确各条件的逻辑推理关系、完整认知问题情景、理性决定解题策略,才能对自己原有的想法形成足够量的批判而有效纠正认知偏差,这需要学生花足够的时间去不断分析、预测、尝试、检验、反思.教师必须有足够耐性去鼓励、等待、诱导、倾听、交流,才能最终换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自然接受和合理运用.
最后,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为优化教学创造有利的必备条件.钱学森院士曾强调“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而言本就是最形象、最丰富的教科书,教师的言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多方面积累合理的教学素材,不断研究如何从启迪人的思维和智慧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坚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夯实、基本能力的培养,持续促进学生对整体的结构、功能、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强调主干知识、通性通法以优化学生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