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传文中的特殊句式梳理与英译分析

2020-03-16何幸子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雅各辜鸿铭归化

何幸子,龙 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大学》是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为儒家经典的基础之一。文中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地叙述,把儒家的修己成人之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修己成人的具体步骤,最终到达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蔡昕辉,2015:37)。《大学》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从文中可知,前者是后者的总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二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篇中体现的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等,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作为经典名著,其中诸多特殊句式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汉语典籍的英译对于传播和推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有重要意义。下面仅就《大学》传文在特殊句式方面地梳理及英译,作粗浅地探讨(王立松,2017:72)。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导翻译的有效翻译策略之一,归化与异化(Foreignization)由美国著名学者韦努蒂率先使用。归化法是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的词语,译者在翻译时采用透明而流畅的译文,让源语文本对于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Strangeness)降至最低,目的是使译文地道生动,读起来流畅。同时使得译文便于读者理解与接收,为译文读者提供一种准确生动、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用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本文将采用归化方法及具体的策略方法鉴析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及其英译。

三、理雅各和辜鸿铭翻译风格

辜鸿铭(Thomson)是满清时代著名学者,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文化,由于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文化和精神,他翻译了《论语》《大学》等古文言文著作,使得西方人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古文化;同时也使否定中华文化的西方国家转变态度,并加以理解与尊重(杨帆,2017:171)。辜鸿铭采用典型的英文模式,即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译文处理得更贴近目标读者的现实生活,减少原文中的异国风情,使译文向目标语靠拢,文章的语言形式更自然贴切(王珏,2015)。

理雅各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后长期在中国居住,他是第一位系统翻译与研究中国古典著作的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将“四书”、《大学》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来的目的是让西方人了解东方璀璨的文化,其中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风土人情。同时他的译作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从译文的语篇结构来看,他更重视探索原作的形式特征(ibid:171)。

简言之,因译者身份、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两位大家在译作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均有借鉴之处,笔者将从《大学》中梳理出一些典型的特殊句式,对两位名家的英译本作粗浅地分析和探讨,以期借鉴其翻译风格和技巧,提高笔者的鉴赏能力。

四、特殊句式举例及英译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平常的结构组成存在差异性。主要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类型,《大学》传文中存在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就《大学》传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进行探讨并做英译赏析。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客观评价事物特征或关系的句子形式。一般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为判断主语的谓词,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与现代汉语不同,在古代汉语的表达中,很少直接用判断词“是”或“不是”来判断。

【例1】原文:孝者,所以事君也。

[译文]:There is filial piety to paren-ts:there with the sovereign should be ser-ved.(理雅各)

[分析]:“者...也”是判断句中的标志词。此句意思是说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在这里动词“孝”在翻译时转换为名词词性“fil⁃ial piety”;“者”表停顿;将“事”作为句中谓语动词,译为“served”;“也”地使用是为了加强肯定语气。巧妙地使用there be句型使得译文更忠实于源文本。理雅各作为19世纪中国儒学经典翻译大师,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文化的他者,理雅各将自己的整个生命用来发现、理解和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世界(张西平,2017:48),其翻译是中肯成熟的。

【例2】原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Virtue is the root,wealth is the result.(理雅各)

[分析]:此句也是常见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之一。意为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德”是指“美德”,可翻译为“virtue”或者“moral quali⁃ties”,理雅各对“德”、“本”、“财”、“末”均用一个单词“virtue”、“root”、“wealth”、“result”来表达,实现了语言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并创造了一种韵律美。其次,将“德者,本也”翻译为“Virtue is the root”,使用隐喻手法,将“美德”具象化。实现了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即效果上的对应(杨瑞,2017)。同时译文采用归化策略,简洁明了,让读者瞬间明白“本”和“末”的前后照应关系。

【例3】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译文]:The words“cut and filed” refer to the care that he took to improve his knowledge.The words“chiselled and ground” refer to the care that he took to make himself perfect.The words“how distinguished calm he looks” how the serious⁃ness of his mind.The words“how majestic and grand his hair”show the dignity of his manners.(辜鸿铭译)

[分析]:《大学》是一篇推理十分严谨,道理十分明白的文章,因此,在翻译时要求事先准备好必要的词语和搭配关系(何刚强,2009:107)。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四个句子对仗工整,形成排比句,表达出君子由于品德高尚,达到了最崇高的境界。英译本也使用句法槽“The words...refer to the care that he took to”使得句法精炼有秩。后两句中的动宾结构“恂栗”和“威仪”均英译为“the seri⁃ousness of his mind”,“the dignity of his man⁃ners”。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将中文常用的动宾结构转化为英文名词结构,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化动态为静态,使之精准达意。

【例4】原文: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 文]: This is call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This is called the perfection of knowledge.(理雅各)

[分析]:“此谓...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典型标志词。这句话意思为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了,这就叫认知达到顶点了。两个“此谓”在这里翻译为同样的“this is called...”。采用归化翻译手法,以译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价值为出发点,动词“至”在这里转化为英文中表静态意义的名词“the perfection of...”。使得译文的词语和句子与原文基本对应,达到了文化典籍翻译中的对应性原则。

2.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在文言文中主语成为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主语与谓语之间呈被动关系。一般被动句在表现形式上分为两类,即有被动标志和无被动标志,前者一般是由被动词“于”等构成的句式,后者也称作意念被动句。常见表示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5】原文:唯于理有未穷。

[译文]:But so long as all principles are not in⁃vestigated.(理雅各)

[分析]:文中出现“于”作为被动句的标志词,可以直接翻译为“被”。此句话表达的是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译文也使用“are”作为谓语动词的被动句,达到了齐白石所说的“不似之似似之”的境界(ibid:23)。

【例6】原文:辟,则为天下僇矣。

[译文]:The least mistake on their part will have awful consequences to the world.(辜鸿铭译)

[分析]:文中出现“为”作为被动句的标志词,可以直接翻译为“被”。此被动句表达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在翻译成英文时,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巧妙地增加主语“the least mistake”并将被动句转换为主动句,使之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僇”通“戮”,杀戮。将动词“僇”转换为英文中的名词“awful conse⁃quences”。将汉语的“块语”转化为英文的“链语”,体现出了句子外部成分间的逻辑关系(ibid:54)。

3.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在古文言文中出现的为强调词语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特殊句式。倒装句中顺序颠倒的成分可恢复原位,而且句意偏颇较少,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表述方式。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笔者将从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两个角度作英译鉴赏。

(1)主谓倒装。也称做主语后置,在古文言文中,通常谓语置于主语之后,但有的时候为了加强语气或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引起主谓倒装,这种现象在一些感叹句及疑问句式中,尤为常见。

【例7】原文: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译文]:Only when there is order in the house⁃hold,is it possible to teach the people of the nation to be good.(辜鸿铭译)

[分析]:本句为主谓倒装句,谓语“宜”置于主语“家人”之前,形成主谓倒装,用来强调谓语。此句意思是指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在翻译时采用only引导的倒装句,表示强调。辜鸿铭的译本采用归化手法,既避免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发生碰撞时产生结构上的矛盾,又将其译得更加通畅、地道。

【例8】原文: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文]:In choosing their abode,even the birds know what to choose.Can it be that man is less intel⁃ligent than birds?(辜鸿铭译)

[分析]:此句中谓语“可以”置于句首,引起倒装,采用反问句,进一步加强语气。译文忠实于原文,采用同样的反问句式,这样英译既遵守了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又将句中主旨准确地翻译出来。此句话表达的是“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聪慧和决断之策远大于小鸟。原文中首句缺乏主语“黄鸟”,译文增加主语“birds”,使语义更完整。动词“止”的意思是“栖息”,译文转化为名词“abode”。同时采用顺句操作的策略,将原句的语气和气势表达出来,甚有译味。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之一,在古今汉语表达方式上,宾语成分一般是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古文中会将宾语提前以表示强调,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例9】原文: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A man who does not consider his own moral condition can never influence others for good.(辜鸿铭译)

[分析]:此句表达的是“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原句中“未之有也”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宾语“之”作为代词在谓语“有”前面。译文在理解之后将汉语的意群整合出来翻译成一句,即采用句式重构策略,使得译文简洁明了,通顺易懂。就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所说:“某些偏离语法的结构不仅是合乎法规的,而且可能是非常可取的”(Nida,1969)。

【例10】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译文]:Now what is meant by “to have true ideas”is to have no self-deception.(辜鸿铭译)

[分析]:此句中“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使得代词“自”作宾语放于宾语“有”前面,正常语序应为“毋欺自也”。此句意为“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其意”是指“使意念真诚”,“毋”指“不要”。翻译时将语序微调,将宾语前置句“毋自欺也”翻译为“have no self-deception”,其译文与原意基本吻合。将“诚其意”直译为“to have true ideas”,其本意是指“使意念真诚”,英文“true ideas”并没有将“诚”的本意翻译出来,因“诚”是对自己志向、真理真诚地追求,这里可以使用阐释法,将“诚其意”翻译为“make one's mind sincere and seek truth”这样可以避开龙翔(2012)所指出的语用失误。

【例11】原文: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This is what is meant by saying that un⁃less you order your conversation aright,you cannot put your house in order.(辜鸿铭译)

[分析]:此句的意思为“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身不修”将宾语“身”置于否定词“不”之前,构成倒装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调整语序法”。将“身不修”翻译为“unless you order your conversation aright”,将“齐其家”翻译为“put your house in order”,采用归化翻译方法,增加主语“you”,使得句子结构完整,逻辑紧密,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使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有说服的意味,符合儒家思想。在此句地翻译中,笔者认为除了像翻译大家辜鸿铭采取忠实于原文结构之外,本句地翻译还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将此句译为“That is why you should cultivate yourselves before managing your family.”或者“This is the reason why you cannot manage your family without self-cultivation.”

倒装句因其句式具有特殊性,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翻译时可以采用“调整语序法”。即先将句中成分重新整合成为汉语表达的规范句式,解读其差异,掌握其规律,然后再逐字译出字词,并且要对缺少的成分加以补充。这样就可减少理解上的障碍,使得翻译难度有所降低,译中问题迎刃而解,译文清晰明了。

辜鸿铭正是深谙这一原则,因而在将中国儒学经典《大学》等著作推介到西方国家时,为了能够提高西方读者对中国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加大译本在西方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传播机会,他采取了以退为进,也就是化同的翻译手段,让当时正处于边缘状态的中国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被认知与了解,实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袁晓亮,2016:51)。

五、结论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龙翔,2019)。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王宏印,2009:1)。《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翻译价值。对于《大学》传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的翻译鉴赏,其中主要是对著名翻译学者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作出粗浅地分析,其中可以看出两位翻译大家因背景文化知识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法、思维方式不同,呈现出的译文也有所不同,但都成功地翻译出《大学》中的文化精髓以及处事之道,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就句子的翻译而言,理雅各倾向于采用直译的翻译技巧,也就是既保留原作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其表达方式更符合英语语言国家的表达规范;辜鸿铭则倾向于采用意译,即注重原作的内容来展露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其语言表达受英语语言国家规范影响较小(钟明国2009:135-139)。就整体而言,辜译本译文流畅易懂,符合英语语言国家规范,出版作品在国外激发了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理译本也能够忠实原文,明确其差异,掌握其规律,通过旁征博引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更似一部中国人的百科全书。通过对比研究,两位学者均有借鉴之处,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ibid:173)。综上,笔者将继续对《大学》特殊句式进行梳理与翻译研究,不断提高中英文翻译修养,以期与广大典籍翻译爱好者一同为中国典籍文化外译与传播尽微薄之力。

猜你喜欢

雅各辜鸿铭归化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最尊贵的中国人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清末怪杰”辜鸿铭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