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宗祠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以广西藤县郭氏宗祠为例
2020-03-16郭金兰
张 君,郭金兰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理工大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一、问题的提出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是宗族(家族)供奉先祖先贤和崇先祀贤的重要聚集场所,是宗族议事、传承礼德、执行族规、团结凝聚族人的重要场所,是体现传统宗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1]宗祠在人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血缘关系的宗祠,通过修家谱、祭祖、祖训等传统方式,教化族内成员,强化人们的亲情意识,对凝聚族内社会力量,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农村社会,正式制度的权威影响力相对较弱,国家政权还没有能够承担全部的社会功能的能力。在此情形下,宗族组织和宗祠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仍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广西藤县大黎镇郭氏宗祠的分析,探讨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传统宗祠的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传统宗祠如何向现代化转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中国宗族组织的研究基本以调查实证为主,研究的目的侧重于对宗族的概述和功能分析两个方面。一方面,英国学者弗里德曼阐述了中国乡村宗族组织的社会经济功能,弗里德曼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聚族而居方式、财产控制关系、祭祀礼仪、地方权力关系等功能性因素对宗族进行分析。[2]弗里德曼的研究成果对后期研究宗祠的学者影响颇大。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宗祠在中国农村文化治理中具有代理、承载空间和再生产的作用[3],以及农村工业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罗斯基的《亲缘关系:中华帝国晚期的世系与血统》一书中阐述了各大宗族的世系和血统关系;杜赞奇论述了1900年至1942年中国华北农村宗族情况以及宗族与村落自治、国家政权的关系[4];艾尔曼探讨了宗族与常州今文经学、政治的关系[5]。国外学者对中国宗祠的研究多为局部地区研究,研究区域集中在南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宗祠大量兴起,关于宗祠的研究也成为了国内的热点。当前对于民间宗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祠的形成与发展、建筑和功能研究等方面。马颖认为宗祠的发展过程受到皇权、商品经济和儒学的影响[6]。柯培雄、何次贤、吴祖鲲、王慧姝、罗天研究了宗祠建筑的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在功能分析方面,宗祠具有教化、兴学的作用[7],能够促进乡村社会民主治理进程[8],培养集体意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9]。从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宗祠现代化转型的研究涉及较少,主要从宗族势力与国家政权、农村民主治理、文化遗产等角度对宗祠现代化转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方圣德认为应调适乡村宗族势力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宗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10];方宁认为实现宗祠现代化转型应符合乡村自身的特点,促进民主治理[11];孙顺华和刘艳秋认为,修建文化产业园能促进宗祠文化在向新型城镇社区化过程中的现代转型[12]。
现阶段宗祠发展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阶段,在规范性和成熟度方面比较差,在转型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目前关于宗祠现代化转型的研究较少,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较窄,因此,加强对传统宗祠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尤为必要。
三、郭氏宗祠的成立背景及发展状况
(一)郭氏宗祠的成立背景
作为象征宗族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宗祠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最初,祭祀活动用于对祖先及神灵的祭拜,宗祠作为供奉祖先的场所,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修建宗祠被认为是遵守孝道的体现。我国传统社会崇尚孝道,人们对孝敬长辈和崇拜祖先有着坚定的信仰,无论朝代如何更换,到了现代社会,孝道依然是被推崇的伦理道德。此外,由于受国家制度和社会生产水平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以氏族聚居为主,因此人们对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有强烈的依赖和归属感,这极大地促进了集体意识的发展,成为宗族出现的社会基础。[13]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政权渗透到农村各个地区,旧的宗族组织逐渐瓦解,宗祠几近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广大乡村社会广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逐渐解体,村民自治成为主要的治理体制。在广大乡村,随着国家政权控制力度的削弱,尤其是在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宗族等社会组织重新开始复兴。民间传统宗祠重新在乡村社会中复兴,广西藤县大黎镇郭氏宗祠也在此期间诞生。
(二)郭氏宗祠的概况
广西郭氏的始祖郭彦成,是宋朝参政朝议大夫,迁居广东省南海大同乡。十三氏世祖美章太公于清朝康熙年间,为武会将军,任前军都督,镇守广西平梧、永安、藤邑等处,随后迁居平坡。十四世祖逢岳太公于成年后迁居广西藤县大黎镇。宗支繁衍,即为大黎镇郭氏,现约有三万人口。郭氏宗祠由郭氏家族成员于1997年筹资兴建,建筑位于大黎镇东安村,面积约为150平方米。
在宗祠修建的同时,大黎郭氏家族成立了大黎郭氏宗亲会,主要进行修建宗祠,修路祭祖,编家谱,宗亲联谊,为遭遇重大变故的家族成员募集善款等传统宗祠活动。此外,为了使家族多出人才,从精神上鼓励和在物质上扶持家族子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从而强族兴邦,郭氏宗亲会于2007年11月成立了郭族助学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提倡读书成才思想理念,激励在学优秀学子,扶助贫困读书子弟。郭氏宗亲会和助学基金会基本上相当于同一个组织,它们就相当于在宗祠这个大组织下的两个部门一样。两个组织的事务理事会成员是共同的,组织成员都是家族内部成员,但助学基金会的成员每年需要缴纳助学人丁款。事务理事会成员是由家族代表推选产生,一般是威望较高的人担任。理事会另设名誉董事长和顾问若干人,由家族德高望重、成功人士和有突出贡献者担任,其职责是辅佐理事会开展助学基金会的各项工作。理事会下设工作人员,由各房推荐产生。原则上是每个自然村1人,大村若干人,其职责是基金的筹集,监督资金的使用。
四、郭氏宗祠的发展困境
(一)合法性不足,缺乏政府资源支持
自成立以来,藤县大黎镇郭氏宗亲会以及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助学基金会一直都没有在民政部门进行合法登记。笔者在访谈基金会的一名理事会成员时了解到,他们认为宗亲会和基金会是民间组织,根本不需要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组织与政府也没有任何交集。我国《社会团体登记条例》规定,没有经过登记的社会团体不合法。由此可以知道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即为“非法组织”。
大黎镇郭氏宗亲会以及郭氏助学基金会的宗旨是合法的。其宗旨具有服务社会的内容,符合社会一般价值观念。但是由于其法律上的不合法性,导致其组织的活动不具有合法性。在中国法制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对民间组织的规范性管理必然会不断加强,加之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加入“非法组织”的意愿也会不断降低。因此如果组织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将会危及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的运转。此外,由于宗亲会和助学基金会的不合法性,其所能利用的政府资源几乎为零。政府资源能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使其更好地开展活动,吸纳新成员,不断扩大影响力,对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大黎镇郭氏宗祠组织由于其非法性而失去了获得这些政府资源的机会,这是郭氏宗祠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组织运转
大黎镇宗祠组织(包括宗亲会和助学基金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民间捐款和助学人丁款。民间捐款的来源全部是家族内的成员,具有自愿性和不定期性。助学人丁款的数额由过去的2元升至现在的5元,大黎镇郭氏约有三万人口,加上每年成功人士、富裕家庭的慷慨捐资,理论上每年助学基金会会有15万元以上的资金。但实际上,人丁款的收取困难重重,能有理论上的一半就是不错的了。按照章程规定:加入助学基金会尊重个人意愿,不带强制性,只有按章程规定逐年交清助学人丁款的家族兄弟才有享受基金会的奖励和其他待遇。宗族成员大都是以家庭的形式加入助学基金会,人丁款的收取也以家庭成员数为基础进行收取。而每年用于奖励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金额就在七八万元左右,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质量相比以前也有所提高,因此上学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奖学金额也必然要随之上升。
助学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宗族的许多成员常年在外工作,有些甚至在外地定居;许多成员认为,自己家庭里面没有孩子在上学,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重点高中或者大学,肯定拿不到助学奖金,就不愿意缴纳助学人丁款,为他人作嫁衣;有些家族成员认为宗祠组织可能有挪用或滥用公款的行为而不愿加入组织或不愿捐款;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退休人员)每人每年捐款50元以上这条章程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基本没有得到落实。这些都加大了组织资金的筹集难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在资金出现短缺的时候,助学奖金不能正常发放,组织日常活动缺乏经费,就会影响组织的正常活动的进行,组织形象下跌,打击为宗祠志愿服务的成员的积极性。
(三)宣传方式落后,成员认同感降低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宗祠的一些章程制度、活动内容、财务情况等信息都是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张贴在祠堂里,其中以手写的居多。2015年宗祠建立了一个郭氏家族QQ互动平台。但是截至2017年5月,群里成员不到200名,群里只有理事会成员名单、2017年修缮通往先祖墓园道路捐款倡议书和公示打印修路功德榜这几份文件。群里的聊天信息大都与宗祠无关,大多数成员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互动平台倒像是其中少数几个人的聊天场所。可以看出其信息平台的有效利用率非常低。这个信息平台号公布在祠堂宣传栏内,但是其实许多家族成员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过祠堂了,也就完全不知道这个QQ信息平台的存在,群里的成员自然就稀少。而且管理员没有负起责任,没有积极地吸纳新成员的加入,有关宗祠的材料和活动信息没有及时上传公示,信息平台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出期望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祠堂宣传方式的落后,导致家族年轻一代人对祠堂的知之甚少。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因为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得到了祠堂的助学奖金才知道家族祠堂的存在,别的则一概不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及时性有了一定的心理要求。祠堂的宣传方式的落后性和信息传递的滞后性,降低了年轻一代人对它的了解度,就很容易对祠堂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对祠堂的认同感也会随之下降。当一个组织逐渐失去了年轻一代人的认同感的时候,组织的传承和发展就会产生危机。
(四)零薪酬服务,管理员力不从心
在对大黎郭氏事务理事会某理事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理事会成员共33人,全部为零薪酬服务。理事会成员都各有自己的职业,包括公务员、教师、个体工商户、建筑工人、农民等,担任理事会成员其实就相当于一份带着志愿性质的兼职。每年的清明祭祖和助学金颁奖仪式大概是祠堂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两大活动,许多理事会成员基本只参加这两项活动,其他具体的执行性事务都较少参加,经常出现只有少数几个人在组织工作的情况。在选举理事成员过程中,会有一些家族成员被推选出来后婉拒的现象,也有些理事会成员在被推选后不司其职。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事会成员本身不是他们的专职,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祠堂工作;另一方面,理事会成员虽然为祠堂的事务奔波呼吁,但是由于祠堂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一旦出现了令人不满意的现象,大家就会认为是理事会成员工作不力,把责任推给理事会成员,很容易造成他们内心的失落感,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要做好祠堂的工作,仅依靠满腔热情是不够的,祠堂的管理者需要具备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还要承受得住一定的心理压力。而理事会成员大都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宗祠事务上往往力不从心。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传统宗祠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大都是由于宗祠本身的不足所导致的。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看,行政力量和资源有限,不可能对我国所有的社会团体组织都进行关注和扶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并发挥作用,但前提是社会组织本身要具有足够的社会基础和能力,才能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得以生存和发展。
五、宗祠向现代化转型的思考与对策
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各地村落的人员构成和聚落环境都发生了剧变,利益和社会价值朝多元化趋势发展。在传统宗祠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空间、活动习俗及人员参与是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条件[14]。传统宗祠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顺利转型,还需从宗祠自身的角度出发,积极寻求变革。
(一)增强合法性,开展公益事业
解决宗祠组织“不合法”的问题,首先要从组织自身去解决合法性的问题。从国家相关法律的条例来看,国家对于民间组织的规范主要从组织的宗旨和行为活动来考察。因此,作为民间组织,宗祠组织自成立之初,就应该明确自身的使命,切勿与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等相违背。由宗祠组织举办、协办的各类活动以及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要加大自身在公众之中的影响力,积极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服务,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早在2013年3月,我国就明确提出来要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慈善公益类组织、社区服务类和科技类这四类社会组织。从表面上来看,郭氏宗祠的宗亲会组织似乎不符合这四类组织中的任何一个,但是郭氏宗祠在2007年成立了助学基金会,这就可以归为慈善公益类的民间组织。郭氏宗祠可以从助学基金会这个角度出发,申请登记注册,从而使组织具备合法性。
宗祠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在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宗祠在宗族内具有一定号召力,其发展公益事业,能够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以资助贫困学子和帮扶困难人群,符合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旨意。宗祠组织转型成为慈善公益类组织,是寻求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得到政府的认可,还可以极大地增强组织的公信力。此外,可以吸引退休官员到宗祠的助学基金会组织中任职。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能为宗祠公益组织争取到更多捐款和政策支持,推动宗祠的发展和壮大。
(二)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监督机制
单一的筹资渠道往往很容易导致组织资金的不稳定性,为降低这种不稳定性,宗祠可突破本族成员或者地区限制,扩大筹资范围,多开展帮扶和助学募捐活动,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还可向其他发达地区规模较大、资金丰厚的同族宗祠申请援助、拨款。同时,宗祠应不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组织成员间有资金往来的时候,应实名记载于各组织成员的名下,明确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财务透明化。对人丁款的收取进行监督和提醒,定期向成员汇报宗祠的活动成果和重要意义,提高成员的缴费积极性。
对宗祠组织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是维持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内部监督主要是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督促,外部监督主要是来自政府、其他的民间组织以及社会成员。从监督的效果来看,内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成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可能监督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的细致到位,有时无法避免法制不健全或监督不完善的现象出现。二者相比,外部监督比内部监督更加公正有效。因此,不仅宗祠组织内部应设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务必确保成员对监控机制持遵守态度,而且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监督,其他民间组织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监督。此外,还可以适当借鉴国外成功的监管模式结合自身的状况进行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宗祠组织可以巧妙地利用绩效考核制度来间接地激励组织内部,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明晰各个成员具体的分工。
(三)利用信息平台,增强教化功能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生产力,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合理利用信息才能使组织紧跟时代的步伐。组织的管理人员对国家的宏观政策信息关注度不够,对时事了解不足,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固守僵化,灵活性不高。宗祠组织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还不够,应该加强对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使用度,增强对宗祠的宣传。对于组织的活动信息、财务公开、管理人员变动等重要信息及时在信息平台上公布,而不仅仅是张贴在祠堂的宣传栏上。同时拓宽成员交流的渠道,回应组织成员的疑问,让年轻一代人对宗祠的认识建立在对宗祠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宗祠在网络平台上可发布有关于家族历史,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文章,增强传统宗祠的教化功能。祠堂有关祖训、家规、族法等内容包含了忠、信、孝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元素,属于积极向上的家族教育,对于弘扬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国家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祠堂应继续担负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发挥现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作用,充分发挥其教化的功能。
(四)建立薪酬制度,完善制度改革
人才与发展关系紧密,因此宗祠组织应该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政府应提供一些宣传和引导,组织要加强内部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由于无薪酬的志愿工作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非专业性,对于宗祠组织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建立薪酬制度极为必要。只有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才能吸引专业人才,从而增强组织的管理力度,落实组织的规章制度。此外,要强化内部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增强应聘者对组织的了解与认知,留住现有成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进行有力的宣传,提升组织内外形象,提高社会普遍认知度,不断吸引新成员。
完善制度改革,这不仅要从制度本身改革,也应对影响制度执行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改革。要从制度本身出发,去掉繁琐的章程,一切制度尊崇科学性,便于执行和操作,在执行过程中要在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跨越的幅度不可太大。组织内部权力分配得当,不可过于集中,权力过大会导致其对规章的不重视,减弱了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力。加强各方面监督,确立奖罚机制。宗祠组织可以巧妙地利用绩效考核制度来间接地激励组织内部,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明晰各个成员具体的分工。多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讲座,让组织成员在学习中增强工作素质。组织领导要明确各自的责权,加强沟通,通过互相协商去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情。
总之,传统宗祠的现代化转型是宗祠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宗祠的部分传统观念和宗祠组织的弊端不断凸显,但它能够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现代化发展。故此,一方面,宗祠自身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发挥优势,积极寻求变革和转型。另一方面,宗祠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变革要在国家建设、宗族观念和宗祠发展之间相互契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