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
——转型解读黄伟林

2020-03-16黄继树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说家文学批评广西

黄继树

(桂林市文联,广西 桂林 541002)

黄伟林教授1996年出版过一本文学批评专著——《转型的解读》,本文拟借用这本书名的涵意,试图对他20多年来文学批评过程中的转型进行解读。

黄伟林从1986年11月在《广西文学》发表《象征化带来的多义性》,正式介入广西文学批评界起,至今已有27个年头。他的文学批评与广西文学新时期的兴起是同步的,他以满腔热情拥抱新时期的广西文学,为之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他常常挂着草绿色的帆布小挎包到处转悠,以中文系资料室、作家、诗人、杂志社及出版社为定距离的动点,以文学批评为圆心,划出了广西作家作品评论、桂版图书评论、知青文学、当代中国文坛琐谈等几个带有他的个性风格的批评扇形。”①这是梁潮先生所描绘的上个世纪80年代充满青春活力和热情的青年文学批评家黄伟林的生动形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道,到90年代初,六七年的时间,黄林伟心不旁骛,专注于对广西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评论,到1993年,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学批评专著《桂海论列》。这本论著,是梁潮先生所主编的“新桂系文丛”中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为新时期的广西作家而写的。黄伟林在这部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小册子一般的文学批评专著中,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及时向读者推介了当时活跃在广西文坛上的28位作家。这些作家有的虽然还刚步入文坛,多数人也还不为人所知,他们的文学素养及其作品也还显得功力不足,但黄伟林几乎是一个不漏地把他们的作品,推向了新时期中国文坛的视野。评论家陈晓明曾把这批作家中的精锐比喻为“一个文学冲锋队”。②黄伟林用他批评家的一支笔,和新时期的广西作家们“冲上90年代文学的阶段性高地”。③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广西作家们和广西文学在艰难和困惑中冲锋突围的悲壮情景。20多年后,回首往事,许多作家和作品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已不为人所知了。但黄伟林却难能可贵地记录了这段历史。④“人民用双手创造今天,同样意味着创造历史,作家用笔记录今天,同样意味着叙述历史。”黄伟林用笔完整地记述了广西文学新时期的作家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突围的历史。

《桂海论列》出版3年之后,黄伟林又推出批评专著《转型的解读》。在这本象征“文学桂系”在创作追求和风格多样性的“转型”过程的解读中,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黄伟林文学批评的某种转型。《转型的解读》出版于1996年,黄伟林在这部专著中收入了对广西23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论及了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广西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的创作成就及其特色。而此时的黄伟林,已逐渐从对个体的广西作家及其作品的解读开始转型对广西文学已形成的作家群体的关注及评论。他在这部批评文论集中,以恢宏的视野和热情的期盼,推出了《新桂军论》、《南方文学论》、《桂林文学论》三篇专论,系统地解读了新时期最后十年广西作家由单兵作战向中国文坛发起集团冲锋的历史过程。在这些洞察功力深邃的文论中,黄伟林对广西文学的解读开始深入到历史文化背景对广西作家的深层次影响,他的文论作品也因此显得更加厚重和具有解读的说服力。

进入21世纪,黄伟林的文学批评转型更为突出,这表现在他已把批评的视野从对广西作家的专注转向了对中国文学及其文学名家的关注。他的文学批评转型的原因,或许正如梁潮先生所指出的:“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对象的艺术成就的高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批评文章所企及的深浅程度。”⑤从1986年到2003年,这18年中,黄伟林发表了近200篇评论广西作家作品的文论和书评文章,出版文学批评专著两部。他论及的广西作家多达39人,作品达100多部(篇),由此也形成了黄伟林文学批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一个文学批评家如此专注于一个地域作家群体作品的全面系列的研究批评,而且成果丰硕,实在是不多见的。他辛勤的笔耕劳作及其成就使他获得了中国“庄重文文学奖”。回顾这18年黄伟林的文学批评论著,给人印象多少有点热情多于冷静,面广而乏深。这当然不能责怪他,因为“批评对象的艺术成就的高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批评文章所企及的深浅程度。”在文学新时期大潮中沉浮的众多广西作家,除了少数几位问鼎中国文坛外,大多数已退隐终至湮没无闻。在文学的大潮推到海岸上的绝大多数是毫无生命力的螺壳,一些寄居蟹则在海滩上漫无目的地爬寻着什么。黄伟林不再停留在海滩上关注他们,他转身跃入大海,向海洋深处遨游而去,去寻找另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迷人世界。

2004年,是黄伟林文学批评大获丰收之年。这一年,他同时出版了两部文学批评论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和《文学三维》。在这两部论著中,他虽然仍不忘对广西作家的兴趣,但他的关注与解读对象,已由单纯地域作家及其作品转型上升到对文化现象及本质的关注与解读。如他在《漫论新世纪的小说新桂军》中,从小说新桂军的文化构成上,把广西作家及作品的文化背景归结为“最具本土意义的红水河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至深的桂林山水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南下人员或支边人员带来的移民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等四种。在这四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熏陶下。“造就了广西作家的差异性。它使得文坛新桂军不像其他文坛劲旅那样整齐划一,特征鲜明。但从另一个角度,则显示了其色彩斑斓、包容性强的特点。”⑥在强调广西作家地域文化背景的同时,黄伟林清醒地认识到,“我对地域性的理解并不局限于现实的可感性的方面,而且更看重地域性中的历史文化内涵。”⑦我们在品读黄伟林对新时期的广西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文论中,已明显地感受到,他已从当初的为广西文学的热情呐喊转换成了冷静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的解读。然而,仅仅重视对地域文化内涵的解读,似乎并不是黄伟林追求的终极目的,他在强调地域文化内涵解读的同时,已把目光投向到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对接问题。黄伟林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状态、游戏规则,对外来先进文化持一种宽容接纳、融会贯通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本土性、地域性才能得到激活和壮大,才有对话的可能性和机制,建立在这种对话机制中的文化才可能开创新世纪的辉煌。”⑧黄伟林之所以能突破本土和地域文化的框架,那就是他“对于广西新时期文学创作长达18年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这种关注和研究始终是在世界和中国文学坐标系中进行。”⑨

《文学三维》和《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的出版,标志着黄伟林已从一个地域性的文学批评家,转型为一位人文视野更为广阔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三维》从“世界”论及“中国”最后才论及“广西”。他从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论及茅盾、钱钟书、金庸、周作人等一批文学大家及对当代文学思潮的独到解读。《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是一部颇具功力的文论作品。黄伟林在这部作品中开始了从“文学”到“人学”的解读。也开始了他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的转型。一般认为,不同的文化语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造就异质的文学。中国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学景观根源于中国当代文化构成迥然相异,人生经历千差万别的人。人们习惯了从社会时代的角度去考察文学,但黄伟林却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奇景异观寻根溯源。他这一独特的视角解读使文学领域许多过去隐没的问题水落石出。更重要的是,黄伟林把红色经典小说家、“右派”小说家、知青小说家、晚生代小说家、地域文化小说家、女性小说家,这一个个小说家群体,不再仅仅视作一种文本的形式解读,他把这些小说家们以人本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令人读后感到面目为之一新,心悦诚服,使人们对新时期眼花缭乱的各类作家及作品的认识,从“摸象”状态中解脱出来。

2010年,黄伟林出版了他从事文学批评20多年来学术分量最厚重的一部专著《人:小说的聚焦——论新时期三种小说形态中的人》。这部文学批评专著对“人”的文学拷问比之《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如果《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是对中国当代小说家繁复多样的类群由文本状态进入到人本状态过程的梳理解读的话,那么,黄伟林在《人:小说的聚焦——论新时期三种小说形态中的人》面对的则是30多年来的中国新时期小说思潮纷呈,形态各异的复杂局面:“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意识流小说、寻根小说、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状态、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晚生代小说、女性小说、70年代出生的小说家的小说、身体写作的小说一直到当下无法命名却又锐气十足的小说创作,中国新时期小说潮起潮落,此起彼伏,呈现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此丰富的命名,以至于当我们面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历史时,仿佛面对千头百绪,难以理出头绪。”⑩黄伟林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小说形态的命名上,他提纲擎领地把这些小说形态首先归纳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范畴,进而将其聚焦到“关于人的观念,关于人性,人生的观念”上。他认为“抓住了人,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为“只有从人的角度,才能打通文学、社会这些不同范畴间的内在途径。”⑪黄伟林以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以来关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类小说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他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命名来自对人的不同理解,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种形态的小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现人、表现人的层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发现小说这面镜子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进程,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其根本价值在于洞悉人性秘密,透视生命质量,最终帮助人类创造圆满自由的生活。这就是黄伟林所发现的文学的人文价值之所在。这一发现,使黄伟林由一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成功地转型为一位人文社科的大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黄伟林在文学批评的转型中,也伴随着他文字语言叙述风格的成功转型。关于这一点,梁潮先生曾经指出,“他创造了一种富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模式,即略具赋的色彩的随笔体,用词造词喜用对偶、排比文笔,语言简明扼要,叙事议论常常点到为止。其中,最鲜明的常有他的个性特征的莫过于调词遣句方面,他善于将营造文句的传统‘材料’进行一番较大胆而散漫的排列组合,从而将之激发成明智的警句,可这刻意的追求,又能换取阅读者似不经意的感觉,获得了新巧的语言效应。与其说他的短篇批评充满深刻的见解,不如说这些篇什在闪烁着灼见真知的光芒的同时流溢着灵气和悟性。”⑫如果说梁潮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是早期黄伟林文学批评文论中的文字语言特色的话,我觉得随着他的转型,在文论中的语言文字已逐渐脱离早期那种散文随笔体式的文体和注重对偶、排比文笔的叙述,他的文论语言在转型中已变得更加深刻、锐利、准确而老练,更富有令人信服的思辨色彩和感染力,特别是他的《当代小说家群论》和《人:小说的聚焦——论新时期三种小说形态中的人》两部论著,虽然论及的义理深奥,但语言文字风格却平易近人,深入浅出,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给人一种阅读的愉快感。“尤其是文学批评中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仍大量涌现的今天,我特别看重这一点。”⑬

注:

①⑤黄伟林:《桂海论列》、《对批评家的批评——黄伟林君文学批评品题》(梁潮)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版。

②③陈晓明:《直接现实主义:广西三剑客的崛起》,载《南方文坛》,1998年第二期。

④黄伟林:《文学三维》第25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⑥⑨黄伟林:《文学三维》第18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⑦⑧黄伟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第28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同第286页。

同第280页。

⑩黄伟林:《人:小说的聚焦——论新时期三种小说形态中的人》《引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⑪同⑩。

⑫同①。

⑬同①。

猜你喜欢

小说家文学批评广西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著名小说家、诗人、编剧阿来
欲共牡丹争几许:小说家周克芹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广西广西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广西尼的呀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