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单丛茶产地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探讨
2020-03-15严雪雁谢金晶
严雪雁,谢金晶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1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其研究背景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打造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及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20。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增值、受益[2],构建“农业+”多业态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积极培育产业融合新载体[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效益再度提升,产业融合逐渐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路,围绕产业融合构建新模式和新载体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三农”的长远发展。在此语境下,田园综合体应运而生,一方面它为深化产业融合提供了新载体,另一方面它将产业融合汇入美丽乡村与现代农业的建设之中,为驱动开发地“三农”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体现了新载体和新模式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内涵表现在:(1)基于乡村在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地方文化、田野景观、旅游资源、产业特色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2)以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为建设目标,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打造功能划分有序的立体化平台,以空间创新促进产业优化、链条延伸[4]。(3)深度挖掘当地特色、主打农业的内在价值,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康养、休闲、农事体验等产业的联动,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切实推动“三农”发展,实现田园生态、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的有机统一[5]。
田园综合体不仅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吸引着学界的目光,前人对此已进行许多有益探索。如卢贵敏(2017)从田园综合体试点的意义和作用出发,探讨其建设理念及功能区域,并从建设定位、实施主体、建设内容、推进路径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5-6];史云等(2017)从实地调查入手,重点分析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建设内容、产业体系,并结合实证分析,明确了田园综合体模式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7];演克武等(2018)从旅居养老产业的困境出发,结合田园综合体的优势与先进性,提出借助田园综合体实现城镇居民旅居养老及助力乡村精准扶贫的融合路径[8];曲琳平等(2019)以烟台市河北崖村为例,提出“四态融合”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理念,并结合调查实际具体阐述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路径[9];牟宗莉等(2019)通过分析“共生”理论与田园综合体的耦合关联,从多元主体、复合空间、集群产业及多样环境四方面共生理念提出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策略[10]。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新事物,其成长成熟尚需要更多时间及实践,诸上研究有效地丰富了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知识体系。但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仍处于摸索试点及打造示范的阶段。与此对应,当前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特点、理念、建设模式、可行路径展开研究,结合具体区域探讨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及模式的研究尚不足,既有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亟待进一步提升。
囿于地势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极大的区域性特征。另外,农业产业与各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长期存在使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链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这意味着,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探讨,也需要结合具体区域的发展实际进行统筹考虑、具体分析。
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是国内乃至国际的重要消费品。在着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既要大力推进茶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链及价值链,助力茶叶生产经营者持续增收,也要加强对茶叶产地的关注,精准界定并发挥区位优势,对接消费者的观光、度假、休闲、康养、科普、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需求,探索发展田园综合体等形式的乡村旅游新业态[11]。立足“三农”培育田园综合体不仅是顺应“全域旅游”[12]的发展潮流,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还有助于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凤凰单丛茶的核心产地——凤凰山茶区为研究对象,从当地具体实际出发,以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二者融合互塑的可能性,以期为促进当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 凤凰山茶区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实施条件
凤凰单丛茶作为当地的特色和主打农业产品之一,其深深植根于凤凰山,更与凤凰镇的茶人世代相依。在历史的长河中,三者俨然构结成为了紧密相依、共同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语境下,要实现凤凰单丛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地方政府应坚持系统思维,牢牢把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三大任务[13],顺应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大局,推进农业生产更优质、农村环境更优美、农民生活更优渥的有机统一。
要实现任何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田园综合体也不例外。结合实际,凤凰山茶区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有助于彰显田园综合体的功能特色,也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创设了良好前提。但辩证而言,凤凰山茶区当前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影响着当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构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着力解决。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在凤凰山茶区的实施条件,可从资源优势与发展困境两方面分别进行表述。
2.1 凤凰山茶区所具备的资源优势
2.1.1 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流便捷
凤凰山位于潮州市北部,是潮州第一高峰,东邻饶平、西接丰顺、北靠大埔,位于粤东地区的核心地带。数条国道、省道的陆续开通,使凤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越发优越,显著地便利了凤凰山茶区的对外交流和经济互动。凤凰山离潮州市区仅三十公里,车程短,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成为市区居民旅游出行的重要目的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都会有大量市区居民、邻市游客到凤凰山观光、游玩,旺盛的人流量持续地活跃并提升了凤凰山茶区的人气与知名度。
2.1.2 茶叶品质优异,品牌特色浓郁
凤凰单丛属于半发酵型乌龙茶,具有工艺繁复、带自然花香、香气高扬、回甘醇厚、耐冲泡等特点,成茶素有“形美、色翠、味甘、香郁”四绝,是我国四大乌龙茶之一——广东乌龙的代表。在9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得益于古代茶匠勇于开拓创新以及采取单株采摘、单株制茶和单株销售的培植方法,品质与口感优异的单丛茶就此产生。这种茶起源于凤凰山茶区,在产地的烘托下逐渐形成凤凰单丛的名称,深刻体现了“产地+技艺”的精妙融合。自从2010年凤凰单丛茶获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其品牌特色不断得到彰显。
2.1.3 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优渥
凤凰山茶区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原生态的高山森林覆盖面广,自然环境优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被誉为“潮汕屋脊”,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稀物种也不鲜见,被外界称为“潮汕植物大观园”“粤东生态屏障”“物种宝库”。当地的高山森林、奇峰巨岩、天然草场、火山天池、水库景观等皆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高山茶园相匹配,进行生态观光、旅游度假、氧吧康养、休闲垂钓等业态培育,具备良好基础。得益于当地优渥的旅游资源,凤凰镇于2019年入选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
2.1.4 土地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充足
凤凰山茶区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拥有的山地面积超过二十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当地农民集中居住于凤凰镇及周边村落,其活动范围相对有限,对周边山林环境的影响较小。凤凰山茶区远离市中心,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程度低,当地大规模的工厂、企业寥寥无几。整体上看,凤凰山茶区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因较少涉及宅基地及其上房产的拆迁问题,土地的确权、流转、征收等流程相对简单。凤凰山茶区充足的开发空间有利于对田园综合体进行宏观规划与功能布局。
2.1.5 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产富饶
潮州是粤东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镇同样历史悠久。在凤凰单丛茶产业的驱动下,凤凰镇的文化面貌历久弥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畲族发祥地”。凤凰镇既是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重要的红色革命老区,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潮汕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功夫茶”文化等,皆是极具开发潜力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凤凰镇还保有潮澄饶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怡公祖祠以及高山土楼、古村落等传统古建筑群落,拥有富饶的历史遗产。
2.2 凤凰山茶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2.2.1 旅游开发不足,茶旅融合缓慢
目前凤凰山茶区的旅游开发还相对不足,当地优渥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彰显。近年来,在潮州市、潮安区政府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要充分调动当地旅游资源的活力,有序引导和开展凤凰山茶区乡村旅游项目,依托旅游开发延伸并拓展单一的茶叶生产链条,大力推进凤凰山茶区的茶旅融合发展。但整体上看,囿于地方财政资金的约束,既有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进程仍相对滞后,各项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强、效益不高,茶旅融合的速度缓慢。
2.2.2 茶叶生产分散,组织程度偏低
与小农经济相对应,农户家庭是凤凰单丛茶的主要生产单位。当前凤凰山茶区的茶叶生产布局呈现出分散不连片的特征,现代科技、农业机械、绿色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难以统一投入和集约化应用。凤凰山茶区的科技转化率和覆盖面长期偏低,造成茶叶品质良莠不齐。另外,与凤凰单丛茶相关的农民合作社建设缓慢,在常态化的合作关联机制长期缺位的情况下,茶叶生产经营者之间往往呈现出极大的分散性。农民之间的低组织化使他们难以联合起来共同提升技术、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凤凰单丛茶的价格话语权。
2.2.3 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面貌陈旧
虽然凤凰山茶区已解决路网水电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但在检修及维护上常受制于高山的阻碍,这便要求更多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在地方财政支持时断时续的情况下,道路破损、护栏开裂、通信质量差等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茶园的日常培植和养护需要攀山越岭,但必要的登山设施、道路、应急设备还存在较大空缺。在历史的传承中,凤凰山茶区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被保留下来,囿于村集体资金、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弱,古建筑的现代化修葺、翻新进展缓慢,乡村整体面貌陈旧。
2.2.4 文化资源利用单一,价值转化不强
凤凰山茶区当前的文化资源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口号宣传的状态,宣传口号主要印制在凤凰镇当地的宣传栏、牌匾横幅和旅行社广告中,或用于凤凰单丛茶的产品外包装上。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未得到深度挖掘,相应的文化设施寥寥可数,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配套产业如文化旅游、文化展览、民俗活动、文化汇演等的培育相对不足。凤凰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只是空有其表,尚未得到内涵式、多元化发展,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力度不强。
2.2.5 农民参与有限,惠农效益不高
凤凰单丛茶的生产和加工环节主要由农户家庭独立完成。并非当地所有的农民都从事茶叶生产活动,外出务工、做生意的青壮年不在少数。留守家乡的老人和妇女,仅在茶叶的采摘时节才被雇工帮忙。整体上看,除了部分凤凰单丛茶的生产经营者之外,其他农民的参与力度相对有限。在大部分时间里,凤凰山茶区主要分化为利益相关者与无关者两大群体。凤凰单丛茶产业的发展红利未能充分地惠及全体农民,长此以往不利于公共品牌的公平化利用。
3 凤凰山茶区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构建路径
千方百计地推动开发地“三农”的发展是田园综合体的历史使命。田园综合体植根于开发地的具体实际,在当地资源要素的渲染下,地方特色性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和对外标签。梳理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在凤凰山茶区的实施条件,有助于因地制宜精准地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凤凰山茶区的具体实际,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构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宏观规划,科学设计平台
地方政府要坚持高点站位,统筹全局以强化宏观规划,在城市整体与区域之间、主城区与乡镇之间找到发展平衡点,注重政策设计和资金安排的区域公平性,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前瞻性的发展眼光,科学研判凤凰山茶区的发展现状与区位优势,将之纳入城市未来的产业规划布局中,并将其打造为城市发展的“主引擎”和地方特色的“宣传栏”;完善相应的制度供给与财政支持;尊重凤凰山茶区农民及各村集体的主体地位,在平台选址、蓝图设计、征地流转、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社区治理等方面充分协商,重视农民意见及诉求;对平台建设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评估,对因征地、搬迁等造成利益损害的农民做好补偿与安置,健全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及乡村面貌,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3.2 坚持农业为本,促成三产融合
田园综合体作为建设平台本身并不能自我发展,需要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搭配和紧密配合。地方政府要持续巩固凤凰单丛茶的农业基础以及产业核心地位,准确研判其发展现状及改进空间,顺应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发展需求,做好短期及中长期产业规划和功能布局;围绕凤凰单丛茶生产的各个环节引进辅助性、支持性的配套产业,打造集加工、包装、运输、仓储、营销、检测、管护等于一体的凤凰单丛茶产业集群,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凤凰单丛茶产业向纵深化、内涵式发展,彰显其品牌特色;政府要发挥市场监管者的作用,依据地方的经济水平、营商条件、企业实力、科技水平等条件,设置田园综合体的市场准入门槛,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开透明,做好全程监督把关,通过引进优质企业保障产业融合的长期效益。
3.3 深耕田园特色,推进文旅开发
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各项开发活动都要坚守生态保护底线,顺应自然规律,不可因追求短期发展利益而损害自然生态;紧紧围绕乡村的田园风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现代开发与田园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田园综合体与美丽田野的协调融合;科学合理地利用凤凰山茶区的旅游资源,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有计划地开发茶园观光、高山缆车、天池日出、水库垂钓等旅游项目;引进医疗保健机构,推进“天然氧吧”建设,有序开展自然康养项目;与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茶叶采制农事体验活动,立足茶园开设凤凰单丛茶的生产培训基地,通过教育与实践培养新一代茶匠、制茶能手;挖掘“功夫茶”文化、畲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内在价值,拓展文化载体,建设文化服务设施,吸引文化艺术人才入驻,定期开展文化汇演、茶艺展览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重视历史考究与还原,与博物馆、文化馆合作,撰写地方文化史志,依托现代媒介宣传地方的历史文化,不断彰显凤凰山茶区的文化底蕴。
3.4 培育农民组织,实现多元共治
农民不仅是乡村的主人,更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乡村是我国社会治理的薄弱地带,其治理成效与社会稳定全局密切相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其应有之义。针对凤凰山茶区农民普遍低组织化的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培育包括农民合作社、凤凰单丛茶行业协会、茶艺技术专业协会等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将分散的农民凝聚、整合起来;坚持合作共赢的价值导向,打造常态化的合作关联机制,逐渐消弭门户之见和过度竞争,促成茶叶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技术交流,共同提升茶叶品质;探索设立凤凰山茶区的协商议事制度,定期召开议事会议,鼓励各个农民组织推选代表参与,在凤凰山茶区的“三农”发展事务和重要决策上广泛交流、平等协商,不断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治理意愿。
3.5 培植龙头企业,构建现代茶园
产品生产是为了销售,要提升凤凰单丛茶的市场占有率,不仅要求持续提升茶叶的品质及产量,也有赖于茶叶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对此,可借鉴英红九号红茶“基地+龙头+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将田园综合体作为凤凰单丛茶的产业基地,采取村集体出资、地方财政支持、社会资金融入的方式就地培植凤凰单丛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供销渠道上的引领作用,树立产业标杆;发挥农民组织与农民的衔接作用,鼓励、引导凤凰单丛茶生产者以自有茶园、其余农民以闲置农地为股份进行入股投资、年终分红;通过将各家各户分散的茶园、农地整合起来,打造现代化的凤凰单丛茶园,投入大数据、现代农业科技、绿色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不断提升凤凰山茶区的科技转化率,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运作不断提升凤凰单丛茶的产品品质;在田园综合体的对外宣传上坚持以凤凰单丛茶作为地方主题,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田园综合体的景区效应,通过外地游客的口口相传,不断提升凤凰单丛茶的外界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