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视野与中国茶文化的误读
——基于美国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的观察
2020-03-15刘章才
刘章才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在美国第69届艾美奖(2017年)的评选中,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Georgia Public Broadcasting,缩写为GPB)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①该片目前已能在线点播,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在线播放网址为http://www.gpb.org/television/shows/gpboriginals/episode/63de616f-39a5-4bd2-b178-a09a6d83452e斩获最佳纪录片题材奖、最佳编剧奖等六项大奖。该片的摄制,源于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金克华等人的联系和支持,摄影团队跨越万里予以精心制作,在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第八频道播出后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美国前总统卡特收到该片后亲自致谢并将其作为个人收藏,某些学校还将其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视频材料。不仅如此,该片在中国亦产生较大反响,其获奖新闻不仅被多家网站登载②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光明网、搜狐网、网易、茶和天下网、说茶网、中国茶叶网、杭州生活网、微口网、多彩贵州网等均登载了该获奖新闻。,甚至有人士认为,“让美国人来讲好中国的故事,利用海外的社会资源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这个纪录片是成功的案例。”③《<中国茶:东方神药>拿下艾美奖 成为美国学生的教材》,网址http://tea.gog.cn/system/2017/07/14/015892240.shtml遗憾的是,尽管该片在海内外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但未见学界给予深入关注④海内外媒体均颇为关注其获奖新闻,在登载新闻消息时对其内容予以简单介绍,学界仅见张乾元简要介绍了该片在美国颇受欢迎的情况,但因其论文的旨趣所在,并未对该片进行深入分析。参见张乾元:《孔子学院与中国艺术在美国的传播》,《艺术百家》2017年第4期。,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基于茶文化视角对该纪录片的内容进行评析,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1 《中国茶:东方灵药》的主要内容
如前文所言,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由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制作,公开播放后亦放置于网站供观者点播,其时长为60分钟,除引言还包括五个单元,即茶之起源、茶之种类、茶与养生、中国茶文化、茶在美利坚,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难能可贵地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纪录片的开场引言颇为简短,简要叙述了茶叶作为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饮品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进而切入主题,要追本溯源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出了第一个单元即茶之起源。该单元形象地展示了发现茶的古老传说,主要讲述了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不知名先民在树下煮水无意中发现茶两则历史故事,继而叙述了其因为药用功用而被广泛认可的过程。茶与儒释道结缘的缘由:饮茶可以醒脑,茶中孕有禅意,所以茶颇得佛教喜爱;茶为灵药,有助于得道修仙,所以茶与道教结缘。随后,片中叙述了唐代诗人卢仝所创作的著名茶诗《七碗茶诗》①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涉及饮茶的内容亦被称为《七碗茶诗》,因为它形象地展示了饮用七碗茶所获得的体验。参见钱时霖、姚国坤、高菊儿编:《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17页。,认为它详细描述了饮茶所产生的心境之变化。在卢仝之后,纪录片详细介绍了另一位著名茶人陆羽。片中认为,陆羽在茶由药用转为休闲饮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茶经》为世界上首部系统介绍茶叶与茶文化的著作,他认为一款好茶须经九步方能制成,冲泡需要经过七步,同时要与二十四样器具即茶具相配。陆羽还特别重视煮茶之水,认为山泉水即通常所言的“山水上”最佳,该思想一直延续至今。陆羽使饮茶成为阳春白雪,爱好者须勤加练习才能深谙泡茶艺术。之后,纪录片简要叙述了饮茶的传播概况:饮茶在唐代的中国开始广泛流行,曾经肆虐于欧洲的瘟疫在中国影响较小,片中认为这也是饮茶的功劳。而明清之后,中国茶叶传播至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已有61个国家种茶,100多个国家喝茶,它们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茶”由此也可以视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上述对饮茶历史进行简要叙述后,纪录片进入了第二个单元即茶之种类。片中首先呈现了茶树的自然生长环境,然后开始讲述虽然可能原料来自同一茶树但制作工艺不同则可以制出不同的茶叶,即通常所说的中国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和乌龙茶。这些茶类可以通过汤色与香气加以识别,其中还特别介绍了极负盛名的龙井(属绿茶类)与凤凰单丛(属乌龙茶类)。片中还强调,茶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中国人而言它更是一种文化,中国人愿意与世界共享这一古老的饮品。
介绍了中国的茶叶种类之后,纪录片进入了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单元。片中认为,大自然为茶叶选择了中国,也可以解释为茶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比如生活方式、人生哲学、精神思辨等,中国人的生活日用总是与茶不可分离,社会中很多男女老少一日三餐必不离茶,无论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中,茶均承担着颇为重要的角色:私人空间中,茶与姻缘的关系颇为密切;公共空间的主要体现即茶馆,在这里以茶会友、以茶促商。接下来,片中特别介绍了中国人颇为精致的饮茶艺术:中华茶艺。茶艺不仅是表演形式,更是泡茶流程,中国由于民族众多,所以茶艺的形式亦异彩纷呈,其中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崇尚的社会礼仪。茶艺臻于化境可以达到高妙的艺术境界,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分茶”②“分茶”亦称“茶百戏”“茶戏”,为中国古代曾经颇为流行的泡茶游戏,可以用茶汤化成书画,转瞬即逝、幻化多端,在宋代尤为盛行,元代之后衰落,明清时期逐渐失传,近年来得以重新恢复与呈现。参见林更生:《武夷山的分茶文化》,《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目前亦得以重新问世,片中还给予了具体展示。
随后,纪录片开始进入茶与健康的单元。片中介绍,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遵循的是“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受到自然的影响”这一原则,“气”为理解中医的关键,中医传统诊治方法“望闻问切”均为探悉与感知“气”的活动。中医还把人的体质分为五类,即中性、阴性、阳性、干性与湿性,而这恰恰与茶对应,无论是古代著名药学典籍《本草纲目》还是当代的茶学等相关科学研究,均认可了茶的多种良好功效——其最重要的三大功效为解毒、促进血液循环与减肥,此外亦能解酒,亦能帮助人保持清醒,产生这些功效的主要成分实则为茶氨酸、咖啡因与茶多酚。
纪录片的最后一个单元为中国茶在美利坚产生的影响。片中认为,正是因为饮茶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它才能够跨越重洋影响世界,直至今日,茶仍然是美国社会颇为喜爱的饮品之一,各界人士不仅饮用袋装茶而且还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原叶茶,人们还利用因特网交流饮茶的感受,Steepers上即有很多爱好者活跃于其中。就饮茶而言,美国人泡茶并无太多规则,只要水温与茶叶合宜即可,很多美国人还青睐于冰茶——这与中国人饮用热茶形成有趣的对照。美国的茶叶店颇为现代,消费者极为看重的是方便快捷。片中还特别介绍了茶叶与中美外交的关联,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著名“破冰之旅”中,他特意带来月球上的土作为礼物,而中国领导人毛主席则以产自武夷山的200克“大红袍”茶叶作为回礼,茶无形中成为中美友好的重要纽带。
其后为简短的结语,品茶需要心境,“茶”字即包含了人通过这一草木而回归自然之意,尽管制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但其中已经蕴含了茶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注重天人和谐的理念。
概而言之,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茶文化,由于该纪录片制作精美,内容安排与画面展示颇为恰当地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神韵,所以引起较大社会关注亦在情理之中。
2 《中国茶:东方灵药》中的疏漏
就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的总体内容而言,可谓展示了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编排独具匠心,以茶在中国的起源开始,继而介绍了茶之种类、茶与养生及中国茶文化,然后叙述了其在美国的影响,最后落脚于其体现出的中国文化意味。可以说,该纪录片为西方国家了解茶文化提供了依据,但或许是制作方的疏忽,或许是其对中国文化的隔膜,笔者浅见,该纪录片内容中存有若干疏漏或模糊之处。
首先,对陆羽人生历程中的学习经历须予以全面认识。在介绍茶圣陆羽时,片中简略介绍了其生平,提到陆羽为遗弃儿,后来系通过自学成才写就了《茶经》,鉴于这一说法在国内亦见于报端①这一说法在各类著述中均较为常见,比如发奋著书:《陆羽,自学成才的典范》,《国学》2009年第10期。,笔者认为对该问题的认识不宜偏颇。就陆羽为遗弃儿而言,此为学界公论,陆羽在《陆文学自传》②《陆文学自传》的真伪学界曾有所争论,钱时霖曾详细论证了其真实性,参见钱时霖:《<陆文学自传>真伪考辨》,《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中亦清楚言明:“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1]104说明其三岁时即惨遭遗弃,由智积禅师所养育,所以纪录片中的“遗弃儿”之说颇为合理。此后,片中言及陆羽努力自学后来才得以写就《茶经》,实为不妥:首先仅就陆羽由智积禅师抚育而言,智积禅师为龙盖寺主持,精通佛家经典,一般的读书识字自然不在话下,甚至还通梵文佛经,抚育陆羽之时予以发蒙自在情理之中,如果陆羽尚未能读书识字,谈何“九岁学属文”,同时智积禅师也不可能“示以佛书出世之业”,给不识字的幼童出示义理深奥的佛经并予以讲授,智积禅师怎能愚昧至此?可见,此前陆羽在寺庙中已经发蒙。再者,陆羽因为倾心于儒学而逃出寺院,作为伶人辗转漂泊于江湖,后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陆羽由此得以在“火门山邹夫子门下,受到了正规教育。”[2]2在另外的相关文献中,同样存有教授陆羽学习的记述,比如欧阳修与宋祁所撰《新唐书》中的《陆羽传》,明确写到,“(陆羽)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结果他回答到:“终解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3]5611“旁行书”在古代泛指外文,而智积禅师此处教授的应为梵文,如果陆羽尚不识汉字即教授梵文,似乎不合情理,假若智积禅师只肯教授梵文,而让陆羽自学汉字,同样颇为荒谬。可以看出,陆羽在发蒙与成长过程中,接受过智积禅师与邹夫子的教导,笔者并不否认陆羽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在“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1]105但此时陆羽的刻苦自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如果简单地将陆羽的学习成长经历甚至后来取得的成就归于自学,难免出现偏颇,此举不仅可能歪曲其人生历程,同时亦多少忽视了该时期寺院教育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该时期寺学在教授佛教经典的同时亦涉及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医学算术,而且“唐代寺学的教育对象是极其广泛且特别复杂。无论信仰如何,或是心如明镜的出家僧侣,或是红尘俗世中的俗家弟子;无论出身如何,或是官宦家族的名门士子,或是一贫如洗的寒门学子,在佛教‘众生平等’的教育原则下,都成为寺学的受众。”③在唐代,寺学日益兴起与发展,接受教育者包括僧人与俗人,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助益,虽未见龙盖寺存有寺学的相关记述,但当时的这一趋势可为认识陆羽幼年接受教育的状况提供参考。参见贾发义:《唐代寺学析论》,《教育学报》2015年第8期。感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贾发义教授惠赠此文,给以指教。可以看出,无论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陆羽的人生际遇来看,将其视为自学成才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茶”之读音并非来自“擦”。在片中言及,茶的发现源于神农,因为传说神农的肠胃透视可见,所以吃茶“擦”(原文为wipe)肠胃,因而“茶”的发音即来自“擦”,纪录片中明确展示了这一汉字,该说法看似合理实则谬之千里。关于“茶”字的考证与研究,学界曾给予广泛关注且达成基本一致的看法,“茶”由“荼”而来,而“荼”为形声字,“从艸余声”,而“余”字“从八舍省声”,所以“上古时代‘荼’‘余’与 ‘舍’的读音是极相近的”[4],这与“擦”的读音并不接近。以上为基于汉字音形的分析,该观点可以从茶文化发展史得以验证。举世公认,茶树历经冰川纪而得以在云贵高原一带幸存,“我国茶原产地在云贵高原,后传入蜀,四川逐渐成为产茶胜地。”[5]24巴蜀地区在汉代即有饮茶之风,典籍中对此有所记述,陆羽在《茶经》中即提到“蜀西南人谓茶为蔎”[1]45。“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香艸也,从艸設聲,識列切。”这与前述“荼”的发音接近,说明尽管代表茶的汉字不同,实则发音相似,这亦符合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尽管可能文字因为地域差异等原因并不统一)的基本规律。可以看出,“茶”最初并无此字,而表示“茶”的汉字其发音与“擦”并无关联,其意同样不可能源于“擦”,因为该语音的书写汉字无论为“荼”还是“蔎”,均从“艸”,蕴含其为植物之意,与“擦”之意相去甚远。
最后,片中对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的介绍模糊不清。
纪录片中介绍了茶的起源之后,言及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均密切相关,在随后的内容中明确说明了茶文化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佛教认为茶中蕴含着禅意,僧人在诵经打坐时饮茶,有助于提神醒脑,所以茶与佛教密切关联;道教认为茶有助于清心寡欲,帮助世人抵御世俗败坏,可以促进修行,进而得道成仙。随后,片中开始展示卢仝的《七碗茶诗》①关于该茶诗的研究较多,学界对其中涉及的道教文化意蕴已有探讨,参见舒曼:《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13年第2期;周圣弘、林君妍:《论卢仝的<饮茶歌>对宋诗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这一安排很自然地会使观者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事实不尽如此。卢仝作为中唐元和年间的重要诗人,其思想颇为复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奉为正朔,尽管唐代实为“三教并行”,但儒家仍居于正统,卢仝自然受其影响,胸怀入世济世的抱负,心系黎民苍生之命运,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此同时,佛教对中唐时期的诗人创作影响较大,卢仝亦不例外,“敲骨得佛髓”已经成为其精神世界中的重要部分,他的成名作《月蚀诗》即是“参照了地狱的鬼神的模样来描述天宫的魔鬼的”[6]14。但如果仅就其《七碗茶诗》而言,更多地体现无须丹鼎之药、饮茶亦能成仙的意味,羽化成仙无疑为道教的重要理论基础,该诗显然更具道教文化意蕴。所以,片中提出茶文化与儒释道均密切关联后,一一说明了其与佛教、道教的关系,继而介绍卢仝的《七碗茶诗》,显然并不恰当,如果是制作者认为卢仝的《七碗茶诗》体现了儒家文化,显然该诗并非如此;如果认为诗歌体现了儒释道的思想,那么片中显然又缺少展示茶文化与儒家关联的内容,无论何种情况,该片此处存有表述不清、意义不明的弊病。
概而言之,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内容广博,其中涉及的茶学与茶文化知识颇为丰富,总体而言亦较为准确,但其中认为陆羽系自学成才、茶的发音源于“擦”存有偏颇,对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的介绍不够清晰,可能造成观者的误解,对此须予以明辨。
3 对《中国茶:东方灵药》中茶如何传至西方的补充
如前文所言,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在60分钟内叙述了茶之起源、茶之种类、茶与养生、中国茶文化与茶在美利坚等丰富内容,但其内容除个别地方存有疏漏外,另外还有一缺失之处:因为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观者在欣赏该纪录片时均可能不由自主地发问,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如何从东方传播至美国呢?可能受时长限制,纪录片中对此几乎没有交代,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笔者在此予以简略补充②关于茶在西方的传播,内容颇为复杂,详情亦可参见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农业考古》2017年第2期;Jane Pettigrew,A Social History of Tea,London:National Trust Enterprises Ltd.,2001.。
举世公认,中国先民最早发现与利用了茶树,该纪录片中的“神农尝百草”与“先民树下煮水”都是关于茶叶如何被发现的古老传说,其具体历史过程今天已经难以考证。无论如何,此后饮茶被不断延续与传播,同时影响到周边国家与地区:在向南的方向上,秦灭蜀之后,由于民族迁移而使饮茶向南传播至今日的越南与缅甸一带的局部山区,延至隋唐时期,在交趾郡茶叶消费已经较为普遍;在向西的方向上,自西汉凿空西域,饮茶之风得以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已然影响到中亚乃至西亚各国,而至唐代时期,随着中印交流的发展茶叶已经成为两者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部分;而向东方向的传播,大约在公元632年至646年新罗王统一朝鲜时,饮茶习俗可能已经传入,而至公元828年,朝鲜使者大廉还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朝鲜半岛由此开始进行茶叶生产,饮茶习俗变得更为广泛。饮茶习俗在日本传播的情形亦大致相似,留学高僧最澄禅师于805年返回日本,“把从天台山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7]25,他还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另一僧人空海和尚于806年返回日本,“带回了茶籽并献给了蹉峨天皇”[7]28,饮茶在日本的影响日渐广泛。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饮茶的早期传播主要限于中国周边地区,随着历史的进步,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世界隔绝的局面,开启了“地球村”的新时代,饮茶亦由此得以传入西方,商人与传教士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历史资料,最早亲眼目睹与亲身体验饮茶之人为天主教传教士。葡萄牙人克路士曾在广州传教,他简略记述了亲眼目睹的饮茶情形,中国人的待客之礼为“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热水”,甚至“他们也好多次请我喝它”[7]98。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亦曾亲身体验饮茶,“这种饮料需要品啜而不是牛饮,并且总是趁热喝。它的味道不是很好,略带苦涩,但即使经常饮用也被认为是有益于健康的。”[9]17-18与此同时,来东方进行贸易的葡萄牙、荷兰商人开始将茶引入到欧洲,饮茶开始进入西方并逐渐流行起来,尤其是在荷兰与英国影响较大,“1660年至1680年,饮茶已经在荷兰普及”[10]32,饮茶在英国社会的普及稍晚,大致为十八世纪末期,但其影响更为深入,所以英国目前仍为世界上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之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各国很快开启了在美洲的殖民历程,饮茶习俗亦由此得以引入。根据著名茶学家乌克斯的记述,“最早饮茶的时间在美洲并无清楚地记载,但该习惯无疑为荷兰传播来的。”[10]49所以,饮茶最初在荷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开始流行起来,社会上层人士在社会交往中以饮茶作为纽带,然后其他地区亦逐渐开始饮茶,比如大约于1670年左右,马萨诸塞殖民地局部地区开始饮茶,1690年,商人B.哈里斯(B.Harris)与D.弗农(D.Vernon)在波士顿开始售茶,二人按照宗主国英国所制定的法规,“取得相关执照并公开销售茶叶”[11]49。在荷兰与英国影响下,饮茶在北美殖民地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在茶桌旁的交谈中,可能达成商业上的交易,建立婚姻的纽带,甚至找到政治上的盟友。常在一起饮茶的人往往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圈子。”[11]447饮茶成为北美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尽管后来北美殖民地为英国所独占,但社会中的饮茶风气未受影响,甚至后来随着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加深,茶叶还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引爆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①即英文The Boson Tea Party,国内亦翻译为“波士顿毁茶事件”“波士顿茶党”。参见杨宗遂:《“波士顿茶会”及其汉译名之辨正》,《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吴骥:《波士顿毁茶事件触发北美独立战争》,《农业考古》1998年第2期。。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茶叶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而遭到民族抵制。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北美人民又逐渐恢复了饮茶,甚至派遣船只前往中国进行贸易,1784年来华进行贸易的首艘商船“中国皇后号”即购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12]由此可见当时美国社会对茶叶的迫切需求,美国社会逐渐恢复了殖民地时期形成的饮茶习惯。
时至今日,美国仍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茶国之一,还将一月定为“国民热茶月”(National Hot Tea Month),可见饮茶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美国的茶叶进口量亦长期居世界前列②近年来,美国茶叶进口量一般居世界前三位,2018年其进口量高达 12.6万吨,参见《全球茶叶最新数据:2018茶叶产业大数据报告出炉》,网址:http://www.sohu.com/a/259363358_100029276,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饮茶有益于健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美国的茶叶消费不断升温,社会各界对茶文化的关注自然进一步提升,渴望更为深入地了解茶文化,而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的问世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该片引发的巨大反响说明,其初衷已然基本达成。
4 结语
概而言之,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灵药》植根于美国的饮茶环境,同时将目光投往东方予以追本溯源,较好地展示了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主要内容,但或许源于文化隔膜,致使片中出现了将陆羽完全视为自学成才写就《茶经》与认为茶源于“擦”的误解,涉及到卢仝《七碗茶诗》之处,在内容编排上存有模糊不清之处,或许因为时长限制,纪录片中没能交代饮茶传至北美的历程,使其内容存在一定残缺之处。但总体看来,可谓微瑕之璧,该纪录片内容丰富且制作精良,根据权威媒体报道,美国多家学校将其“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了美国学生的文化教材”①参见光明网刊发的相关新闻,其标题为:《<中国茶:东方神药>获6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光明网2017年6月26日。,而且该片在海内外的影响逐渐扩散,引起广泛关注②目前该片在国内多家在线媒体网站已经可以观看,比如优酷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可以说,该片对西方国家甚至是中国各界人士了解茶文化功莫大焉。正是因为该片影响甚大,所以更值得学界予以关注,本文抛砖引玉并非否定该片,而是期待传播中国文化时在内容方面更加严谨,以便观者或读者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知识、获得更具价值的教益,希冀学界的声音有助于该方面的改善甚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