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2017-06-09江平
江平
摘 要:该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研究了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并提出其创新性实施方案。研究表明,培育茶旅新兴生态文明复合型产业是安徽茶区调结构、转方式、谋发展的必要选择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茶区;茶旅;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44-0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社会已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表现出时代性、多元性、演进性特征。利用安徽茶区景观的新颖性、特色性、生产性的丰富资源,笔者开展了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求构建生态茶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业高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生态产业,实现茶产业和生态经济共生体的可持续发展。
1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简述
安徽皖南皖西是我国江南江北的重要茶区,既有革命老区,又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享誉中外,安徽茶业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4年,安徽茶园面积11.104万hm2、在全国排名(下同)第7位,茶叶总产量11.12万t、总产值76亿元、排名均在第8位,产量805.5kg/hm2、产值56187.15元/hm2、皆低于全国平均值,排名都在第12位。2015年,茶叶结构性矛盾显现,成本上升持续,采工短缺凸显,茶农增收乏力,总量位趋平行。面对百万亩茶园鲜灵、千家茶厂春茶后闲置、茶农忙于脱贫急切的现状,安徽茶业亟待作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的抉擇。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担当。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茶业市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发展的重大关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通资源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解决投资需求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广袤无垠的生态茶园真正应用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产业活动。由此可见,“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简称“示范区”,下同),就是坚持把提高茶叶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转变茶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目标。“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将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厂变成景点,茶文化变成休闲文化,茶农变成导游,一季茶叶加工变成全年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单独茶叶变成茶旅一体化生态复合型产业。
茶旅业是我国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程度,发展茶旅业对于促改革、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具有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西安曲江“茶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采取产业重组、资源整合、城乡统筹、文化塑造、属性彰显的途径,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池州市位处皖南国家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干线,茶旅节点众多、特色景点多样、立体交通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锦绣茶园集中连片,茶厂传统与现代特征鲜明,生态承载力强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丰厚,素有一圣一村一带、二山二湖二个自然保护区、三戏文明、五大古文化遗址、十二洞天世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总之,“示范区建设”将呈献出茶旅业政策所属、市场所需、企业所求、茶农所盼、发展所在的态势,重点扶持是必然的、可信的。“示范区建设”是寻求改革突破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生态平衡点、建成小康新亮点的产业创新标图,重点建设是现实的、可能的。
2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平衡、保护优先、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准则,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根本途径,市场主导和创新驱动作为不竭动力,培育现代茶旅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标志,示范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建成方式。在示范区,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相对健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主流价值观普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功能产业体系逐步完整。
2.2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 “示范区建设”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生态农业两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茶农2个方面积极性,竭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茶旅新的发展动能,改造传统单一茶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叠加效应,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创造茶旅新业态,提高茶叶新品位,扩大市场新需求。
2.3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适宜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战略决策 “示范区建设”围绕发展生态、特色、有机农业,创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综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有利于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更加稳定,有利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更加完善,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五大体系”更加健美。
综上所述,“示范区建设”将成为茶旅功能主体与目标团体共同发展的纽带,创新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直接诱导产业公共效应行为自我变革的直接动力,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生态文明质量的重大突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改善向生态文明全面感知和高效应用拓展延伸,实现生态经济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3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价值取向、绿色行为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绿化茶区、美化茶园、香化茶厂、优化设施、强化管理、活化机制、感化游客的创新举措,力求连接千里茶区、整合百家茶厂、组织万户茶农;让生态保护、文明建设、精準脱贫高度融合,使农业、工业、旅游业有机复合。可以将山水、森林、历史、茶旅、野生动植物、生态功能、绿色消费、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聚集成全新价值链和新兴产业共生体,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丰满内容和智力支撑,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安全、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昌盛、生态茶旅兴旺的新农村。
3.1 政府引导众创推进 由政府组织发改委、旅游、财政、农林等职能部门,协调网络媒体、宾馆、旅行社等旅游经济实体,形成工作机制和统一口径,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精准发力。组织审定、监管“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规范、标准等,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生态保护、茶业发展专项、农业标准化等项目资金,加大切块统筹力度,让“示范区建设”进入“安徽省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行列。出台相关文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全面指导和解决休闲农业和茶旅配套建设的关键问题。殷切期盼政府相关部门对“示范区建设”关爱有成、扶持兑现、协调到位。
3.2 龙头提挈市场运营 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企业出资金、出人才、寻市场、找客源,合作社优化茶厂、美化基地,茶农管好茶园、办好农家乐,三方合约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合同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合作联营制、形成价值责任共同体,以股份经营制、形成命运共同体。采取“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章立制、统分结合”共同带有区别的经营模式,适时组建“安徽茶旅生态产业集团公司”。在沿山、沿湖、沿江、沿路相适相宜之域,做好茶旅人性化设计、专业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时尚化配套的经营条件,形成茶旅生态文明产业带、产业圈;并使一幢幢山野别墅、一片片花果园林、一家家特色餐馆、一处处养生胜地、一座座艺术殿堂落地生根示范区;力求达到“建成一批、示范一线、带动一片”的成效。
3.3 特色定位体系支撑 坚持系统的观念、统筹的方法、信息的应用,立足茶旅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诠释民风民俗的乡情特质,深入挖掘休闲农林内涵,完善茶旅要素配套设施,研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举办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推介个性突出的旅游规则。推进乡村旅游精准脱贫,开展乡村大众旅游创业、万众创新就业行动,组合研学基地旅游,丰富老年健康旅游,发展中医养生旅游,培育复合功能旅游,提升“互联网+旅游”,竭力打造智慧景区和智慧茶旅乡村蓝图。
3.4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产业支撑体系:做实做强生态农业,做精做高生态工业,做新做特生态旅游业,做好做美生态文化业,达到“四业共生、文明共享”的产业群体。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投入品准入制度、环境影响赔偿制度,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发展,倡导绿色行为、绿色生活方式,建立物联网监管平台,提升生态平衡点和资源承载能力。着力构建生态文明文化功能体系:借鉴全国“茶旅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树立新标杆;建设别出心裁的茶博馆、茶艺馆、茶宴馆和茶旅文化研究院,即“三馆一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着力构建生态文明法制保障体系: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智、以法引行,宣扬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明队伍,倡导生态文明行动,明确生态文明评价,推行生态文明风尚;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制规范。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