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名茶茅山青锋的美学意蕴探析

2020-03-14于洪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茅山

于洪芹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自古以来便茶事兴旺,名茶不断涌现。元代诗人马祖常的诗句“太官汤羊厌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江南茶的名望。“茅山青锋”作为江南名茶的一种,以其独特优美的外形、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销售业绩闻名国内外。当前对茅山青锋茶的研究尚不多见,能够查到的资料仅有三篇。蒋俊云等的《“茅山青峰”话今夕》一文追溯了茅山青锋茶的演变历史和创制过程。刘晓样等的《“茅山青锋”茶 江南得鹿先》从生物化学角度对茅山青锋茶进行了成分分析。李旭群的《雨前“茅山青峰”“雨花”茶开采期预报方法》则探讨了茅山青锋开采期的概况与开采标准。笔者认为,从文化与审美的视角对茅山青锋这样一款品质优良的江南绿茶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对推动茅山青锋茶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茅山青锋产出地及其生产史溯源

茅山青锋的产出地茅山,古称句曲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素有“上清宗坛”之称。相传西汉景帝时,渭城南关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先后弃官入此山修道,他们采药炼丹,为山下村民治病,人们为纪念他们,称他们为“三茅真君”,并将句曲山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南朝时期,“山中宰相”陶弘景便归隐于茅山的乾元观,自称“华阳隐居”,佛道兼修。唐高祖李渊自认是老子的后代,尊奉老子为李唐圣祖,武德八年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茅山则被道教列为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茅山位于宁镇山脉中段,雄踞苏南平原,横跨常州市金坛区、镇江市句容市二地。此处钟灵毓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势巍峨,土壤肥沃,极其适合茶叶生长,为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其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或者更早。唐代陆羽《茶经》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茅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极有可能属于当时江苏茶区的主产地之一。清顺治年间的《句容县志·物产》载:“乾茶,出乾元观”,可见当时茅山所产的乾茶大有名望。1912年,清卸职道台宋盈之在茅山脚下的夕阳镇购地上百亩,创办了“茅麓树艺公司”,经营树木和茶叶,生产“茅麓茶”。1916年,他将公司卖给商人殷玉芝,其后公司又被转卖到民族企业家纪振纲先生手中。纪振纲先生回国后,以华侨巨商的身份在茅山脚下注册“国农”商标,秉承“四十万投资,二十年经营”的信念,创办了茅麓农林场。在纪振纲先生的用心经营下,该公司于1919年更名为“茅麓公司”,以生产经营茶叶为主,种植茶树多达三千余亩。四十年代,其炒制的“国农牌”茅麓旗枪茶在沪宁线一带热销。1983年,茅麓旗枪茶中的一种经技术改造后,被正式命名为“茅山青锋”。茅山青锋外形色泽绿润,挺秀显锋,身骨重实,条索扁平挺直,茸毛披复,均整光滑,犹如青锋宝剑一般;其茶内质香气高爽,汤色绿明,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具有减肥瘦身、预防高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等功效。茅山茶区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滋养着茅山青锋,也孕育着茅山青锋独特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2 茅山青锋的茶形美学特征

2.1 茅山青锋叶片的刚健之美

茅山青锋由茅麓旗枪茶发展而来。“旗枪”是我国传统的名茶,在扁形茶中仅次于龙井。宋朝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云:“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1]。“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熊旗五游,以象伐星,士卒以为期。从㫃其声。〈周礼〉曰:‘率都建旗’”[2]140。段玉裁注:“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虎。与众期之于下也……仲秋教治兵。军吏载旗”[3]309。可见,“旗”指古代军队打仗时用于增强凝聚力的标志物件。“枪”在《说文解字》中则释为:“歫也。从木倉声。一曰槍,欀也”[2]121。段玉裁注:“枪,歫也。止部曰,歫,止也。一曰槍也。按槍有相迎斗争之意。通俗文曰,剡木伤盗曰槍……凡槍攘,上从木,下从手”[3]256。可见,“枪”的本义是古代用于斗争的木质兵器。唐代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云:“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宋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云:“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清蒋麟昌《南乡子》词:“小凤贮都篮,一盏旗枪雨后甘”。在比附茶叶之形时,人们往往将未展开的尖直状芽头比喻为“枪”,而将展开的叶片称为“旗”。“旗枪”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茅山青锋茶形的挺秀峭拔。

“茅山青锋”之名取“产自茅山东麓,形如青锋宝剑”之意,其名在突出产地和形状特征的同时,也为了纪念其创始人——民族企业家纪振纲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后方“以茶业救国”的壮举。纪振纲先生曾多次支援过茅山地区的抗日活动,1938年5月,陈毅、粟裕带领新四军进驻茅山抗日,便得到了纪振纲的大力支持,这段历史成为了流传后世的一段佳话:“三国时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如今陈司令三顾茅麓请纪振纲抗日”[4]。相传在茅山与日寇作战期间,陈毅等抗日将领常饮茶下棋,谋划战略。时光荏苒,抗日硝烟早已弥散,而今的祖国呈现一派海晏河清之景。冲泡一杯茅山青锋,啜饮之间不由让人不自觉地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冲泡青锋茶时,可见茶叶于沸水中上下翻滚,起落不定。茶叶吸水后徐徐绽开,叶如旗,芽如枪,旗挂枪立,根根垂直立于杯中,如枪似剑,坚硬挺直,尽显刚健之气。这款历史悠久的茶,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因其茶形和茶名,彰显出坚挺硬朗的阳刚之美,也沉淀下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2.2 茅山青锋茶汤的含蓄之美

茅山青锋鲜叶采摘后经摊放、杀青、整形、辉锅、精制等多道工序制成。冲泡时,其茶叶色泽绿润,汤色绿明通透,恰若温润的玉石,亦若沉静的碧潭,散发出幽柔清透的谦和之气。《礼记·聘义》记载了子贡与孔子讨论玉器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5]363。孔子例举了十项玉之德,并将其比附为君子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作为绿茶之一的茅山青锋,其如玉般通透润泽的茶汤,既与玉之德有相通之处,亦承载着其自身特有的美感。

捧一杯茅山青锋在手,看原本扁平细硬、如青锋短剑般的茶叶一片片挺立于水杯之中,渐渐舒展的茶尖,恰若锋利的宝剑沉入碧潭,以水之柔钝化了剑的锐气,呈现出如玉般的温润气质。中国素有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为人处世反对锋芒毕露,在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上也强调光而不耀,守拙抱朴。比如朱良志先生认为书法的玄妙之处在于“藏”与“忍”,在于“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6]。又比如园林艺术中讲究“隔、抑、曲”,道路曲折幽深,才能彰显出园林内蕴的美感与气质。笔者认为,茅山青峰的茶汤亦包含着一份含蓄蕴藉的美感,青锋短剑之锐利与茶水之柔和相互融合,彰显阳刚与凌厉的剑气被“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的水所包孕围,青锋沉碧潭,水削宝剑锋,遂使茶汤呈现出刚柔相济之态。《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刚一柔、一张一弛之间,青锋茶汤便彰显出一股隐秀之气与一种勃发的生命力。

3 茅山青锋茶德之美的体现

陆羽《茶经·一之源》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所谓“精行俭德”之人,指为人处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他们时刻保持着对传统道德精神的追求。陆羽将饮茶这一日常生活行为提升到了道德精神层面的高度,“茶德”之说自此滥觞。唐代末年,刘贞亮提出“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也,从茶可行道”[7],明确提出茶既可修身,亦能养性,且能通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兴起了茶文化热潮,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8]的概念,各位学者对“茶德”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庄晚芳先生认为是“廉、美、和、敬”,张琳先生认为是“敬、清、和、美”,程良斌先生提出“和、敬、廉、健”,欧阳勋先生提出“清、和、俭、怡、健”,邢湘臣先生则认为是“敬、俭、和、乐”。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茶德”的内容时,都将“和”作为茶的重要美德之一。

“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元概念(或说是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之本便来源于天地之和。《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韦昭注曰:“阴阳和而万物生”[5]56。儒家倡导“中和”之说,子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而道家则倡导以虚静空明的心态来契合“道”,达到超功利的“太和”审美境界。老子首先从本体论上提出和谐的本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庄子亦阐述“和”的本源意义即创生之和谐:“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同时,他以“齐物论”丰富了道家的和谐观,形成一种大和(或太和)思想:“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10]。佛教亦推崇和谐的美德,《无量寿经》载:“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11]。这种“和”的思想,在于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人性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笔者认为,茅山青锋最突出的茶德之一便是“和”。作为绿茶的一种,茅山青锋与多数茶叶一样,天然具备“和”的美德。独自品茶,可以自省其身,疏瀹五藏,藻雪精神,契合“致清导和”的养生理念。与友共饮,则可创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友情,符合儒家的“仁礼”之道,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的思想贯穿于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泡茶过程,体现的是茶的中庸之道;“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饮茶过程,体现的是茶的谦和之仪;“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的品茗心境,体现的是禅茶一味的太和之境。“和”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审美思想,自然也体现在茅山青锋的品饮过程中。不过除此之外,茅山青锋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和”之德。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茅山青锋作为旗枪茶的一种,其如旗似枪坚硬挺直的茶叶具有刚健之美。茶叶入水后,缓缓绽开,水之柔包裹着青锋之锐,最终呈现出如玉般温润通透的汤色。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孔子反对“文”“质”偏胜,提倡“中庸之道”,表现在人格修养上则是追求仁义道德与外在的礼乐教养的融合,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则为内容与形式的兼顾。笔者认为,这一主张表现在茅山青锋的茶德上,则为青锋短剑之锐利与茶水之柔和的相互融合。《春秋繁露》云:“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5]490。无疑,茅山青锋彰显着一种阴阳调和的美感,亦符合儒家讲“中节”、求“中和”的审美理想。

4 结语

茅山青锋其叶如旗似枪,具有刚健挺直的美感,其茶汤清润通透,如玉温良,表现出含蓄的内秀之气。一刚一柔间,彰显的正是茅山青锋刚柔并济的物性之美和“和”之茶德。充分挖掘茅山青锋的审美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扩大茅山青锋茶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茅山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一品锅中尝春味
基于扎根理论的茅山江南名山形象认知分析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享美食品文化
茅山道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茅山肴道家菜
茅山长青 春笋滴翠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