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茅山异名之由来
2017-09-08丁媛
丁媛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浅论茅山异名之由来
丁媛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茅山是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过去它叫句曲山,而现在人们通称其茅山。据古籍资料记载,茅山除了旧名句曲山外,亦有记载为衡山、苗山等。句曲山因山形近似“弓”状而得名,“勾曲山”是句曲山之外茅山的又一个异名,长期以来茅山的这两种不同旧名造成了不少误解。根据史料分析,茅山的名称主要有重名、异名等现象,针对这种异读和茅山异名的现象,文章对“茅山”“句曲山”名称的由来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对茅山异名的衍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茅山;句曲山;异名;茅州;名从主人
笔者的家乡——金坛西阳,是离山不远的小镇。茅山是家乡的一大特色,如今更是发展成为5A级旅游景点。它坐落于句容、金坛、溧阳、溧水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10 km,东西约宽5 km,面积50多 km2。茅山是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说的就是茅山!
茅山在古籍文献中大多称句曲山,也有人称勾曲山,为何现在改叫茅山?茅山究竟属何地?可谓众说纷纭。网络上出现了金坛茅山、句容茅山、兴化市茅山镇等各类词条。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 m,充其量只能算是“茅丘”,为何叫茅山值得探究。
一、茅山地名概况
我国的许多山,在历史上多有重名,茅山仅在江苏就有两处,人们为区分它们,分别称为北茅山、南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茅山基本是指南茅山,南茅山在历史上颇多异名,最常用的是句曲山。除“句曲”外,还有衡山、苗山、会稽山、涂山、地肺山、扬州镇山、巳山等。与茅山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古籍《山海经》称衡山者有三,一在“龙山”东南,颇似茅山南百里“尧氏山”之东南的浙江衡山。二则在宜山东45里,郭璞以为即衡阳峋峻山。第三则为东南“海内”的“南海之内”,东南地区“蛮东”内海而闽西海北地区之衡山,亦即此茅山(句曲山)。而后,顾野王《舆地志》也说,茅山即衡山。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茅山即地肺山,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且居其首。其山东北,又有第三十二洞之良常山,乃“方会之天”。茅山有句曲洞,又为“十洞天”之第八洞天。此等说明,茅山确为古代蛮夷人的一处重要祭地。《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亦称:第一地肺山,在江宁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棲之处,真人谢允治之。(《云笈七箴》卷二七)
《十道记》等称茅山原名苗山,乃此为苗人古代居地中心。其他多“利金”,故又有“苗山之挺”((淮南子》)美名。更特产茅术,亦称“苗术”。而茅,又与掌同,所以茅山也即苗山。而茅又可同茹,即蓄菜,此亦江南之特产。
二、“茅山”地名的由来
茅山为什么被称为茅山,有三种说法:三茅说、茅术说、茅州说。
(一)三茅说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金坛境内,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正统道藏》所收的卷五篇《三神纪》记载了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的世系及事迹。西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88—公元前141),陕西咸阳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此地修道拯民,后人因此称他们为三茅真君,称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之后,江南金坛一带,瘟疫流行,三茅真人欣然前往江南句曲山,居句曲山华阳洞。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二)茅术说
东汉王充的《论衡》、赵晔的《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均有提及商末时期,太伯、仲雍“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这里的衡山应该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茅山最早的异名。茅山所处地带为低山丘陵区,不仅景色绮丽,物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因出产茶叶“茅峰”“雀舌”而颇负盛名,此外还盛产药材,是天然的药物宝库。此地在古时候以药材而闻名于世,汉时发现的南苍术,可以炼丹,古医书中也称为“茅苍术”“茅必”。《十道记》中称茅山过去名为苗山,是苗人古代居地中心,亦有提及茅山之特产茅术。《史记·孝武本纪》中提到:“江淮间”之香茅(吉祥草),即为“神藉”。传说西王母善于辨识各类药草,认为茅术有不老、不死之功效;又传说若携带香草杜衡则马能“健走”,然而也有记载为《山海经》卷五中的“无条”草,鼠食之即死。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380多种茅山药材,其中尤以茅苍术和唐玄宗赐名的太保黄精为最佳。所以,人们因香茅、茅苍术作为此地区的特色而命名此处为茅山。
(三)茅州说
茅山地处金坛、句容两地交界处,陶弘景《真诰》中记载:“按山形宛曲,东西邅迴,故曰句曲。从山岭分界,西及北属句容,东及南属延陵。”句容于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是江苏省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八年,改蒋州为扬州。九年改属润州。句容在历史上曾属扬州、茅州、蒋州、润州、丹阳郡、异州等多地,延陵与句容曾经一度合为茅州,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原来的句曲山很有可能在唐武德三年后随主人“茅州”而逐渐被称为“茅山”。一些史料的名称如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的张天雨的《茅山志》、北宋《崇文总目》著录的《茅山新小记》、嘉佑(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的《句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重修的《茅山记》都可作为唐朝后“茅山”一名盛行的辅证!
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说法,茅山之以汉茅氏兄弟居此而得名,作为传说真实度不高,但结合茅山道教的发展史,这一说法在民间普及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茅苍术等珍贵草药作为茅山的生态地理特征之一,自商朝以来就颇有名气,到汉代时以茅而卜更被视为“神藉”,以此命名茅山比较符合实际;将茅州视为句曲山朝茅山名称转化的转折点这一想法虽为猜测,但是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三、“句曲山”地名的由来
茅山在成为茅山之前,叫句曲山。这一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形似说、音随主说、勾曲山说。
(一)形似说
许慎《说文解字》:句,曲也。从口丩声。句,本义就是弯曲的意思。南朝时陶弘景记载古代汉族宗教的书籍——《真诰》的《稽神枢第一》中记载了茅山的由来:“山形似巳,故以句曲为名焉。今登中茅玄岭,前后望诸峰垄,盘纡曲转。以大茅为首,东行北转,又折西行北转,又折东北行至大横,反覆南北,状如左书巳字之形。”
(二)名从主人说
“名从主人”这一说法有两种解释:问题的核心在于谁是“主人”?是句曲山依据句容县而得名,还是句容县名源自句曲山名?简单地说便是——先有句曲山还是先有句容?句容这一地名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它于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而《真诰》中提出句曲山在周时就被称为曲水之穴,按山形曲折,后人合为句曲之山。可以推测出:句曲山的名称早于句容!句曲山地处金坛和句容交界处,陶弘景认为:句曲山源,曲而有所容,故号为句容里。句容既立为县,故其里不复存。当时的“句容县”处在山水包容之中,是因山而得名。《河图》中《要元篇》第四十四卷云:“句金之坛,其间有陵,兵病不往,洪波不登。”《真诰》中:句曲山,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也。由此可见,不论是句容还是金坛,它们都与句曲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很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名于句曲山,因地处句容而名为句曲山的这一假设不成立。
(三)勾曲山说
许慎《说文解字》:句,古侯切,九遇切。读gōu。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古音总如鉤。后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屦,又改‘句曲’字为‘勾’。”
最早的时候,只存在唯一的字形:句,音gōu。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句”在字形、字音、字义上一定程度地发生了分化:“句曲”的“句”,读“gōu”,而且字形改为“勾”;“章句”的“句”,字形不变,读“jù”。这个分化过程为:
如今,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句”除了上面两个义项外还增加了一个义项:句读(jùdòu)。“句”“勾”形、音、义的分化至今已经基本完成,不过,在长期的分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复杂的情况,彼此渗透、混淆使用的痕迹无法全部消除。这便导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此有关的疑惑。例如,一些以“句”为部件构成的字,读音还是“gōu”,但是字形不能变成“勾”。例如:佝偻、枸杞、猫狗、苟且、能够等。再如,一些古代的民族、国家的专名,现在不能改。例如:高句丽(也写作高句骊),不能写成“高勾丽”,也不能读成“gāogōulí”。又如作为姓氏、人名,不论是“句”还是“勾”,都读gōu。再如上古的句氏、孔子弟子句井疆、三国时蜀汉五虎上将句扶,也都读“gōu”。“越王勾践”中的“勾”字在古籍中是“句”“勾”并存通用的。地名中的不论“句”“勾”一般均读作“勾”,如勾芒、勾绎、勾注山、勾曲山,“句”都改成了“勾”,内部部件“口”均换成了“厶”。
四、结语
茅山有着如此重要的地理区位,又具良好的生活环境,故氏族众多来聚,史事相应亦多,因而一地有众多的异名,这是历史地理的正常现象。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认为句曲山名称的由来是由地形山貌决定的,即句曲山为曲水之穴,按山形曲折,世人合为句曲之山,也可称为勾曲山。但因为在古代“句”“勾”是同一个字,而古籍中,正写是“句”,俗写为“勾”,所以写作“句曲山”较为合适,至于读音,人们更倾向于读作“gōu”。句曲山是早期的名称,因地貌特征而得名,然而茅山在现代更为通用、普及更广。茅山的名称涵盖了地域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有着三茅君的传说、盛产茅苍术的福地说、行政区域划分产生的茅州说。从文化内涵上看,“茅山”一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适合冠名茅山的历史与文化,作为此处山名是十分合适的!
[1]洪玲芳.《神仙传》与洞天福地的建构[D].上海:上海大学,2014.
[2]向群.葛洪《神仙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潘春华.天然药库:茅山[J].家庭中医药,2014(9):7-8.
[4]莫莫.寻古问道访茅山[J].明日风尚,2015(1):68-73.
[5]王少华.江左“茅山(句曲山)”古代异名辨[J].文教资料,1997(4):102-109.
[6]许卫,沈向阳.茅山,不在山高在道高[N].常州日报,2010-12-21(A03).
[7]刘雪梅.生态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山居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4.003
2017-03-28
丁媛(1988—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7)04-0016-03
G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