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山道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10-12何伟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茅山道教音乐

何伟

摘要:茅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它是中国道教上清宗坛的特有产物,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自东晋、南北朝至唐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优秀传统音乐成分,堪称中国音乐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它的发展足迹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关键词:茅山道教音乐;地方特色;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茅山道教音乐的渊源历史

江苏省西南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道教的道教科仪及音乐,此派又称“上清派”,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从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成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并御前诸宫教门公事,茅山归入正一道。但茅山派的道教音乐及科仪,依然保持独特之传统,并由茅山道士代代传承至今。

茅山上清宗坛斋醮科仪音乐在全国独树一帜,历史上享有“国醮”之地位。其斋醮音乐活动,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受宫廷宠幸,文史资料甚富。在明正统年间开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后编》等书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节目的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的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为研究该时期茅山斋醮科仪音乐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茅山道教在清末以及战争中,遭受了重大破坏,道教科仪和音乐等资料遭到焚毁,道士数量锐减。目前能演习少量茅山科仪的亦仅有十余人。茅山历来师承极为严格,辈分清楚,21世纪出家于茅山道院的道士,按辈分取用“啟、先、觉、钦、敏、澹、支、念……”等字,法师的法名亦为“高、宏、鼎、大、罗”等辈。

茅山道教音乐,保持了“茅山派”的悠久传统,也就是把唐宋时期的茅山道教音乐保留至今。如《卫灵咒》《三茅真君诰》均为茅山派道教歌曲,词为茅山专用而独此一家。据《道藏》的《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第三,淳祐九年六月(1249)举“庆礼设醮仪”的节目一开始,就有咏唱“卫灵咒”的记载,可见此曲历史之悠久。此外,茅山道教的许多唱赞,每个字都用较长的节拍或较多的音符拖腔来演唱,这和北宋时代道教音乐谱本《玉音法事》所表达的演唱要求十分相似。

茅山道教音乐除了有渊源的传统外,其他音乐的特点也十分明显。茅山虽属苏南地区,但和邻近的常州、无锡、苏州道教音乐截然不同。其一是在调性上,五调皆用,无偏爱羽调,角调的倾向;其二是在行腔上,高亢有力,注重大线条起伏,曲调小转弯及装饰音运用较少,加之诗词使用近南京官话的語音,曲调居“刚”,这无疑和苏南其他地区的道教音乐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分。

茅山的道教音乐是由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组成。声乐部分:道人咏唱和道白是道教科仪中的声乐表现形式,具体表现有“咏唱式”“念唱式”“诵唱式”和“韵腔道白”等四种形式,诵唱内容以“赞”“颂”“偈”“诰”“咒”“符”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器乐部分:采用了民间乐器演奏,以吹打乐、弹拨乐为主,常用乐器有“笙、箫、笛、唢呐、二胡、琵琶、三弦、扬琴、古琴、古筝、阮、鼓、锣、钹、木鱼、金钟”等。演奏方式分为“坐奏”和“行奏”两种。“坐奏”为乐手固定坐在道场左右两侧演奏,“行奏”为乐手在法事动态进程中边行边奏。

二、茅山道教音乐的基本状况

茅山道教在清末以及战争中,由于庙宇被毁和道士人员骤降,已无当年三宫五观遍布大茅、二茅、三茅等宏大的景象,以三宫之一的大茅山顶宫为例:在清代中期,一宫之内,就有十二房子孙,到20世纪50年代初,仅存迎秀道院、迎旭道院、怡云道院等六房,而这六房中的每一房道士人数也大大减少了。50年代起,在新中国宗教政策指引下,茅山三宫五观道士联合起来,破除了各自的门户观念,统一称为“茅山道院”,并组织了茅山道教协会。

茅山道教协会成立后,各宫观的科仪及音乐资料集中保管,这本是好事,但在十年动乱之中又被扣上了“封资修”的帽子,遭到了“集中焚毁”。它不像有些地方的道观如江南正一道,因为道士们散居于乡村的数量较大,不少人因改行、歇业,或因居住地偏僻、乡邻关系较好等原因,他们所藏的科仪及音乐抄本,甚至法器、庄严、道衣等还能够侥幸地逃过一劫。

而茅山道院的道士均为出家道士,全居住在茅山,没有正一道那样的可能性。因此,到80年代初,茅山仅存的十多位年事已高的道人,因文化水平不高,且体弱多病,在回忆整理科仪和经文的工作上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鉴于这种状况,茅山道院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地追寻和采集,最终把茅山派的科仪及音乐一点点地回忆整理出来,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自20世纪的1982年,茅山道院招收了8名年轻小道士,1987年又招收了16名年轻的小道士,分期举办了道教科仪培训班,专门学习茅山道教科仪和茅山道教音乐,后又分批选送人员去武汉音乐学院学习。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成立了一个有三十六人组成的道教经忏班,专门从事道教斋醮科仪和道教音乐的演出,并专门整理出了160多首道教曲目和《三茅经》《三茅忏》《三茅表》《三茅诰》等10多本经籍,收藏了近万册(份)与茅山道教音乐相关的典籍资料,以及宋代玉朝笏、玉印、旌幢、华盖、道袍、法衣、冠、袜、法器、乐器等100多件实物,出版了《中国茅山道教音乐》《茅山道乐研究》《茅山道教志》等书籍,同时茅山道院院长杨世华还主编了《江苏道教》杂志和《茅山道讯》报等。2014年茅山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若干名。

三、茅山道教音乐的保护措施

茅山道院是国务院在1983年批准的首批全国对外开放的21处重点宫观之一,其道教音乐中的曲词,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民俗和乡土礼仪,以及“济世利民、净化心灵”等教义思想。其斋醮的法事流程、经韵的诵唱方式、民族的器乐演奏等均有着陶冶性情、培养心灵智慧的宗教艺术魅力,它积极吸纳了民间的宗法内容,深受民众喜爱,在音乐、曲词、美术、服饰、养生、符箓、戒律上“身心双修”,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也是专家学者研究我国道教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资料。

而在如何保护茅山道教音乐的策略上,句容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文件,组建成立了“句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茅山道教音乐列入句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中。

近年来,也采取了以下的有力措施:

(一)在资金投入上

1.投资50万元,成立了“茅山道乐团”,利用会演、出访、斋醮仪式等,开展传承、演示、弘扬活动;

2.投资20万元,进行了书籍的出版、音像的制作;

3.投资25万元,开展了曲谱、资料的收集整理;

4.投资30万元,输送音乐手进高校进修学习;

5.投资300多万元,作为演出场所的修缮建设和演出用品的添置等。

(二)在人才培养上

先后举办了10多期道教人才培训班,以熟练掌握科仪内容为目的,对经韵唱诵、念白及音乐曲牌演奏进行了系统的传承。除道院自己培养了年轻的音乐道士50多名外,还选派出10多名道長外出进修学习。

(三)在资料搜集上

广泛搜集整理了文档资料和实物资料,以及茅山道教音乐的音像等资料(见第二部分)。

(四)在对外交流上

平均每年对外交流活动达10次之多,影响较大的有:海峡两岸道乐团在茅山举办的三次大型黄箓道场;为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举办的大型茅山斋醮科仪活动;应邀赴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参加的大型道教庆典活动;第七届国际道教音乐会演等。

(五)在场所建设上

2014年以来,开建了300多平方米的茅山道教音乐演示厅和展示厅,以及600多平方米的法箓堂等。

四、茅山道教音乐的发展策略

茅山道教音乐离开了受众就是无水之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道教音乐必须从殿堂走向社会的重要性,而不能陶醉在自娱自乐的科仪音乐中。

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茅山道教音乐应该提供给社会大众分享,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懂得欣赏它的音乐之美,这是传承、保护和发展茅山道教音乐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我们要真正担负起服务于社会、服务大众的重任,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一支强有力、接地气的道教音乐团队,在已有的基础上体现出独有的自身特色,把茅山道教音乐内在的价值情感与受众情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化艺术,茅山道教音乐在传承发展中,除了要保持地方特色不变以外,还要有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其他的道教音乐相互取长补短,在创新中发展,使茅山道教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真正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食粮。

茅山是道教圣地,也是革命圣地、旅游胜地。茅山道教音乐要走向社会、与大众接轨,完全可以利用茅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将自身的艺术魅力与旅游文化形成自然联系,让道教音乐参与到茅山的旅游行业中,使游客不仅可以游览茅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能熟悉和了解茅山的道教文化。同时在游客游憩过程中还能欣赏到悦耳动听的道教音乐。如果对茅山道教音乐加以合理的开发,完全可以提高茅山景区整体的旅游质量。

目前,茅山旅游风景区已做好了相关的工作,如在景区内的所有景点和路旁架设隐形音响,适时播放茅山道教音乐;在景区内设立大型的露天演出场所,开展茅山道教音乐和斋醮科仪的表演活动等。

除了各景点外,茅山风景区内的所有餐馆、酒店、商场等都可播放茅山道教音乐,酒店内也可常年放置道教音乐的光盘DVD、VCD等音像制品,免费提供给游客。还可以制作茅山道教音乐的车载VCD DVD、光盘、影像制品,出版发行介绍茅山的历史、音乐等地域文化小册子,与茅山道院一起共同推动当地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无国界,道教音乐也不例外,茅山道教音乐更是如此,我们应当把茅山道教音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同时走向海外,让世界都知道江苏句容有个茅山,这里有天籁般动听的茅山道教音乐。

猜你喜欢

茅山道教音乐
一品锅中尝春味
享美食品文化
茅山长青 春笋滴翠
道家道教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