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介入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2020-03-14

英语教师 2020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文本阅读教学

李 丽

一、研究背景

当今,无论是国际教育研究机构,还是欧美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甚至我国的教育部门,无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将其作为核心能力来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维品质确立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之一,提出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18)。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积累知识,而是学思结合、发展思维(黄远振2017)。在思维能力结构中,批判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是指理性的、怀疑的、无偏见的分析或对事实证据的评估。批判性思维技巧的构成包括 analyzing(分析),reasoning(质疑),evaluating(评估),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decision making(得出结论)等。不管是面对学习任务还是社会生活,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作出思考判断,自己建构知识。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智力参与,认识和应对世界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兴起了培养批判意识的教学改革,提倡在大、中、小学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陈则航、王蔷 2016)。然而,我国在新课标颁布后才开始关注思维教育,才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重阅读技巧培养、重篇章结构分析、重语言信息获取、轻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培养等现象(袁晶 2019)。一些英语教师认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初中生虽然英语水平有限,但是他们的心智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能够积极独立思考,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比较全面地思考或看待某件事情。因此,英语教师应当使之成为一种有意识、目标明确的行动,致力于激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学习、理解主题背后的关键概念和原则问题。

二、澳大利亚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2018年在澳大利亚公派访学时,多次接触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活动,发现教师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学生立足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对象进行批判性分析、思考、质疑及评价。也就是说,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祁博士是西悉尼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在读完一段有关足球的文章后,一本正经地说:“我是来自外星球的外星人,第一次来地球,关于足球有很多问题要问你们。”于是课堂活动就从一个一个同学上讲台回答她的问题开始。“外星人”的前几个问题比较简单,如足球是什么、足球比赛有怎样的规则等。后来的问题渐渐深刻起来,涉及团队精神等,如“I’m so puzzled why people in the earth show so much enthusiasm to this small soccer but not the medical problem,the war or the refugees?”(我很困惑为什么人类对这样一个小球投注这么大的关心和热情,而对于医疗、战争或难民这些问题比较冷漠?)从课堂到课后,一直斟酌自己的回答并自我补充。但引起深思的是祁博士出题的思路——有时,在人们认为最正常不过的现象中,换一个角色身份进行提问,就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设问角度。

在平时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文本框架内外所生成的个人态度、文化、社会发展、阶级和价值观等角度进行设问,尤其是当中的文化假定(指某个社会中经由教育而被接受下来的那些未经评估的,常常是隐含的信念)。《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著名优秀文学作品,也是我国初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对这部作品在批判性思维教学方面给出的建议如下:

1.Culture assumptions that indigenous people need to be“civilized”.(文化假定土著人需要被文明化)

2.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patriotic of conquest.(殖民帝国主义的历史背景)

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sustainable future.(自然环境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4.Equal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 to maintain their culture.(土著人保留自己文化的平等权利)

5.Class structure.(阶级结构)

以下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阅读这部文学作品后的简单问答:

——你觉得作者丹尼尔·笛福是个什么样的人?

——应该是富有探险精神的大作家。

——为什么鲁滨逊救了星期五之后,他们不是成为好朋友而是主仆?

——(思索),哦,作者有种族歧视……

这些设问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态度和对故事及角色的反应。跨越时空的文化、阶级、阅读角色、作者背景都可以成为设问的角度以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

《素质教学》(Quality Teaching)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对本州所有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个统一要求和标准的文件,主要由“智力素质”(intellectual quality)、“优质学习环境”(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和“意义”(significance)三要素构成。文件中明确地列出了优质课堂的标准之一是教学内容中优质认知应当有“问题争议知识”(problematic knowledge)成分,这恰恰就是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课堂提出的要求。只有课堂教学不仅灌输知识、观点,还提供思维角度和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思维能力。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开展阅读教学,深入解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受此启发,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的推理、解释、质疑和多元思维的能力。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6 T1 Section C阅读课文King or Queen为例,本课介绍了国外学校为郊游筹款的有趣方式。教学内容是关于主题为“一日国王/女王”的抽奖活动。教学设计如下:

(一)阅读理解课文,训练预测、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中的推理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识别和确认论据,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和猜测。推理的准确性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文章中给出的信息如何影响推理和文章中涉及事件的了解程度,且后一个因素至关重要。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规则及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在阅读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加拿大中小学会通过让每一位学生花费1到2美元抽签筹集春游资金,抽中的学生即为这天的国王或女王的活动。由此,他们可以获得被校长服务一天的待遇。例如:坐在校长的办公室里,用校长的电话、享用校长的午餐等。这样的活动和中国学生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先向学生展示了多幅西方筹集资金的各种有趣的活动照片,如为残障人士筹钱的圣诞化妆长跑,慈善捐款的拥抱拍卖等,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让他们接触到了平时没有触及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为下一步结合图片和标题来预测和推理打下基础。接下来,抛出了文章的题目和插图,让学生讨论,预测文本内容,师生对话如下:

T:(给出文章标题)It’s also a way to raise money in Canada.Can you guess what it is about?

S1:Is it a play?

T:How do you know that?(要求确认证据)

S1:Kids can raise money by showing.

S2:I think it’s a game for kids.

T:Why do you think so?(解释猜测理由)

S1:Because the words“king”and“queen”sound funny.(laughing)

T:Who do you think will take part in the game?(继续深入猜测推理细节)

S2:Students.

T: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教师给出文章插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寻找证据)

S3: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are teacher and students.

S4:Maybe the man is a headmaster.He is the King of the game.(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校长是国王的可能性比较大。)

S5:I think the king is the student in the picture.(贴近西方文化,从游戏的趣味性出发猜测)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部分,验证预测,完善信息。)

推理在阅读理解中至关重要。在此教学环节中,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推理的最大“拦路虎”。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从标题和图片中找到证据,合理推测,高效完成文本阅读读前环节。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解释、评价能力

批判性思维中的解释能力包括使用范畴进行归类、区分,理解、描述信息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使用特定的分类框架对数据、发现或意见进行分类等。文本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主线和角色;引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并解释绘制过程中的逻辑推理过程,正是培养学生解释、评价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文本的第二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游戏的玩法,主语有变化,动词切换频繁,导致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分析文本,画出游戏的思维导图,并作出解释和评价。在解释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文本,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学会正确评估他人的作品,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最后一致同意:文中以学生和老师为两条平行主线,游戏进行中动词应呈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样能更准确地表达文本内涵,且鱼骨图可以作为合适的思维导图之一。

(三)采用追问方式,发展质疑、解疑能力

对比分析孩子筹钱、获取零花钱方式的差异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教师设问角度单一,就不能很好地达到从不同角度出发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目标。

例如,有的教师就文本拓展提出“Which way do you think is better to get your pocket money?”这样的问题。问题本身设定了立场,思维含量不够,且没有文化的考量和质疑。如果换个角色设问,运用追问策略引导学生从获取文本浅层信息到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不同文化背景,让他们多角度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则是更好的思维培养过程。尝试提出如下问题:

T:How do the kids in the west usually raise money or get their pocket money?

S1:Some interesting games,some show and housework.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Ss:Interesting,amazing,independent.

T:If you were the kids in foreign countrie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y to get the pocket money for kids in China.

学生的回答或许不那么完美、流畅,但答案精彩纷呈。有个学生说,中国孩子长大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传统,要给老人零花钱,所以与国外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课堂有了真正的思维碰撞,这样的问题让教育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结语

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思维品质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融入思维品质培养。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分析阅读文本,思考语篇的文化价值,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无论着眼于立德树人之根本,还是从学科教育的使命而言,为思而教应该受到英语教师更多的关注(黄远振 2017)。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