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美术中意境之美
2020-03-14龙海根
龙海根
摘 要:意境作为绘画表现形式中“意”与“境”的结合,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中,人的思想与环境、社会、自然等各种具体现状一种表述一种精神追求,意境之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够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变迁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传统;意境;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扮演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色,从原始社会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进步,美术的运用已经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补充,表达出人的想法,人们学会用观察法,把眼睛观察到事物通过提炼概括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图案的传承,带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发展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对社会进步的理解随之发展,人们的想法也随着历史发展观念更替改变,在美术发展中从最初的涂鸦、图案、图腾符号、壁画、陶瓷图案等慢慢发展演变成现代艺术,这之间贯穿着思想意识的发展,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制作到美术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成为一种意境。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以意境之美让画面感能让观者产生想象的空间,当看到作品有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升华。中国古代传统美术作品中记录着劳动人民生活,清明上河图中那种意境,市井生活带给观者体验那个时期的生活,让观者好像身临其境观后产生共鸣,历史上的传统美术在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文人画,寄情山林之间,包含了诗书意画书卷气,文人画中是传统美术发展中一个特征,文人画包含了古代文人思想,取材于生活所见,赋予诗句,表达意境和詩意,这样产生诗情画意之美,观者也会产生意境之美,意境之美就是以表达哲学灵动空间,以追求心理意境。
意境用在美术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把生活画面进行提炼然后呈现出作者想法,把思想融入作品中,让观者能应景生情、触景生情,两者之间互相融汇碰撞,在显示“境” 的同时,同时表现作者的“意”,即是作者在生活中表现心境,把想法表现在作品中,让观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把作者的想法传递给观者。简单地说就是让作者与观者产生思想互动。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意境美,画面是由作者表现,既可以是生活中画面的进行提炼,也可以是自己心中想法表现,把好的想法表达在一个画面中,可以前后调整画面层次,从层次感的各个方面使画面感更强,让观者看到作品后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在欣赏的过程中受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产生不同的看法。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范畴﹐在传统美术作品通过意境来描绘画面,表达自己想法。
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意境之美可以追溯到原始壁画彩陶时期,当时人类社会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后对生活用品进行符号的识别,物品私有化发展,同一件器型为区别于他人的物品在表面上进行符号图案的变化发展到三星堆文化青铜符号的上古神兽,对自然的敬畏,把想法中的图案记录在青铜金器皿中,思想的进步发展由文化和朝代更替产生变化,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符号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创作中有当时意境。唐代诗人提出了诗书画卷的理论。宋代美术300多年,其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不管是民间艺术的还是宫廷艺术发展各成体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发展,构成宋代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其中宋画中寄情于山水,尤其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成立院体画,出现皇帝画家徽宗赵佶,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发展。明代艺术理论家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中国的山水泼墨最讲究意境的营造。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要地位,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效果,在艺术表现上百家争鸣,并出诸多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清初代表画家朱耷、石涛,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现在有很大影响,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意与境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循环发展,相互影响,近代艺术追求内在美表现出无我艺术境界,现代艺术追求百家争鸣,真善美。
意境在中国绘画表现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山水画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后来发展受中国传统道儒及百家思想发展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从实用使用性转变到欣赏性来,从最早国界地图发展,发展到后来的山水画发展创作渐渐的发展到注重写生写实性的实景描写﹐发展到后来突出意境神似。后来发展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在中国传统美术㕜散点透视、主张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造事物造型,成就当是意象空间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当是画家的心理占主导地位,打破了当时特定地对事物客观物体的表现局限,让观者产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作品中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表现作者的思想内容。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意境的最终发展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两者之间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实现的。创作是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且是有限的,而欣赏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作品的过程。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总体的过程。使得作品意境得以表现出来,给观者与共鸣。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意境之美形成特有的艺术发展历史,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相对的艺术评价标准,而这种艺术标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中国人文发展密不可分,具有意又有境。
总之,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历史长河中,意与境的结合形成意境之美,意与境发展所表达作者在美术作品中境界的高低和与观者思想的碰撞,所带来的是时间对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意境之美作为美术作品表达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审美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意境之美并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而是随着历史发展,人文进步,社会发展不断地融进新的文化,结合现在生活发展,这也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传承,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中国美术史》.洪再新 著.2000年
[3]辽宁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史》.李福顺 著.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