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的《护理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整合设计

2020-03-13李玉丽2

医学教育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护理研究学时本科生

徐 翠 李玉丽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护理学院,济南250012)

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衡量高级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护理本科生是临床护理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护理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在职后的实际科研能力的应用。其中,《护理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关键课程。但在对我校护理本科生教学课程中发现,当前的课程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各类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课程及创新训练项目存在严重脱节,且多在第四学期理论授课,甚至多数同学在不了解何为科研、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动机的前提下学习。在对国内院校《护理研究》课程调查[1-2]中也指出这一问题。《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指出,高校应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培养一流人才。2015年,北京市教委修订了新的课程计划,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政策对学校课程整合和课程系统建设创新的鼓励和支持[3]。实践证明[4-6],《护理研究》课程整合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内容冗余度低、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确保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护理研究》课程整合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信-行”理论和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建立综合性护理科研课程,以达到提高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目的。

1 《护理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1.1 “知—信—行”模式内涵

课程改革需要教育模式的支撑。“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是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等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有关行为改变较成熟的教育理论模式[7],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即形成某一种行为和方式,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建立起对采用这种行为的信念和态度,最后才能真正在实际中去实践这种行为。当前该研究多将该理论应用于人的健康行为管理中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中[8-9]。但尚未见文献报道依据“知—信—行”理论进行护理本科生《护理研究》课程改革的研究。

1.2 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

一味追求某个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会使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但却也将不同的知识相互割裂,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相互割裂开来[10]。《护理研究》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体现“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的目标(《关于印发〈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学位〔1998〕51号))。虽然国内护理教育者积极倡导和探索在本科生各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但在课程设置及创新人才培养中尚未将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进行有机整合,也未真正贯穿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所谓“全程渗透全程培养”,就是统筹安排、系统定位,通过间接或多渠道教学方式对本科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培养贯穿于学生入学后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11]。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层层递进、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阶段性的集中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期科研实践教学环节侧重的不同,划分几个阶段,针对我校课程现状,以《护理研究》课程目标为中心,协同《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配以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使理论与具体实践相交融,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科研能力及素质的形成进行分级整体的培养,也有利于本科生早期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的建立。教学内容优化、全程培养全程渗透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培养模式[12-13]。因此,探索基于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2 《护理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整合内容

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研究》《医学统计学》与《文献检索》均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科研实践能力的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合理整合重复内容,使知识体系呈现完整性并建立学生临床思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4]。鉴于此,本文在《护理研究》授课过程中,整合新生研学课、思政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类课程、暑期见习、《医学统计学》及《文献检索》部分章节,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类项目及临床护理新进展,以课程目标为中心,从本科生实际需要出发,实施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依托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出版胡雁、王志稳主编的《护理研究》(第5版)教材。根据培养方案设为32学时(1.5学分),课程学习涉及新生第1学期、大一暑期、第4学期、大二暑期、第5学期。课程改革依据KAP理论及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

3 《护理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设计

第1学期,培养治学严谨的慎思意识、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的诚信意识是新生及护理科研教学中首要面对的问题[15]。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探索将该内容渗透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讲解科研伦理问题及叙述不端行为,设置0.5学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新生研学课中增加《护理研究》的导论内容,设置1.5学时,促进护理本科生及早了解何为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建立科研动机。

大一暑期,学生见习期间,增加《护理研究》科研选题相关内容的讲解,早期的临床实践能够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主动性和创新意识[16]。学生在见习期间寻找研究问题,丰富“医教研”协同创新机制,设置1学时。

第4学期,拟将《护理研究》部分内容与《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进行整合,以此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节约学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护理学相关统计分析案例,换算为《护理研究》课程中的3个学时;对于已选修《文献检索》的同学,可自愿参与《护理研究》课程中文献检索章节的内容,未选修《文献检索》课程的同学,则必须参与该章节内容的学习,设置为2个学时;《护理研究》在讲授科研设计、抽样、收集资料、研究工具性能测定及研究计划书的撰写章节时,结合大学生SRTA及其他科研训练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计12学时。《护理研究》课程其余内容如科研论文撰写、循证护理等,以理论讲授为主,共计12学时。内容整合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如在教学中引入课题计划书、贯穿循证理念、混合式教学等[17-20],使学生系统掌握对科研资料的收集方法和研究计划书撰写。

大二暑期,拟将《护理研究》课程相关内容讲解与学生暑期临床见习相整合,了解循证护理的临床实践,根据之前学习开展科研项目实训,解决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临床脱节,科研实践机会少,科研选题脱离临床实践的问题。

第5学期,通过一系列学习和实践训练,完成一份科研计划书或一篇护理论文(论著、综述、案例报告)。对选题新颖的计划书,向相关科研训练推荐立项,或予以指导完善,向相关期刊投稿。并且也可以通过采取搭建护生科研实践基地,开展文献读书会等多种方式坚持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21]。

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传统考核模式以期末理论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水平。本课程整合后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全程、多层次考核,更加科学、客观,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形成性评价内容包括单元测验、考勤、护理科研的理解、学生科研态度、科研选题的质量、科研论文、课题的撰写等,形成性评价涵盖知识与能力、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小组、自评与他评等多层次考核,重点关注学生的独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此不断激励、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注重团队协作、科学伦理价值观、科研创新能力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进行持续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而言,课程考核内容基于KAP模式,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占30%),学生科研认知、科研意识、科研态度评价情况(占20%),及科研实践、科研行为、科研成果(占50%)三方面,实施全过程评价。具体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护理研究》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5 小 结

《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改变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聚焦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医教协同,全类型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为中心,以全程渗透全程培养理念为基础,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创新与整合,建立灵活开放多层次的《护理研究》教学体系,打破以学科、学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贯穿于学生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更加针对性、有效性的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及素质。不可否认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做好传统与创新的衔接。教师接受课程整合理念,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提升教学能力,编写专门的讲义或教材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保证教学效果,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护理研究学时本科生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耻骨上辅助经脐单孔腹腔镜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临床护理研究
耳穴埋籽加中药穴位贴敷干预中风后焦虑的护理研究
心血管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