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信念理论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
2020-03-13郭荣芬韩斌如
郭荣芬 韩斌如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北京 100069)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2]。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健康信念理论可指导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健康教育措施的实施,重点强调患者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知,其肯定了采取健康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帮助患者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让个体建立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3]。
随着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简称慢性病)成为全球人类的头号死因。社区居民是慢性病的高发和高危人群,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不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社会和家庭的健康。因此,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在促进和推动北京“健康中国”的建设大环境和“互联网+健康医疗”时代背景下,以健康信念理论为基础,通过健康体检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健康宣教和慢病风险因素干预为手段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研究,为后期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有意愿参与本项目研究的居民152例,其中男15例,女137例,平均年龄41~60岁。第一阶段的进行基线调查的152例其中2例由于自身疾病中途退出,1例由于要帮女儿照顾孩子离开此社区搬到女儿家住,本研究最终收集149例进行类实验研究。活动前后纳入社区居民为同一群体其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入选标准:①年龄15~69岁长期居住在被研究社区的居民,并且1年内无离开的可能;②具有一定理解能力,可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③自愿参与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具有语言、听力、视力等障碍等不能正常交流的居民;②对知情同意书要求不赞同不签署的居民。
1.2 基线调查方法
1.2.1 组建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由 1名营养科医生、2 名内分科医生、1名急诊医生、2名社区负责人、3名责任护士和护士长及5名健康管理师、2名志愿者组成规范化健康管理团队(其中5名有健康管理师资质的分别是小组成员中的医生和护士)。整个健康管理团队中博士学历2名、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5名、专科学历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其他职称4名。
1.2.2 社区居民的招募
与社区合作,开招募动员会,并告知居民次项目的目的、意义并告知居民参加后应的注意事项,并向居民签署个人信息保密书,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和居民签订为期一年的追踪知情同意书。根据知情同意书的签订确定正式入组人群的样本量为149例。
1.2.3 体检筛查与问卷发放
由干预小组成员对社区居民进行体检筛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SCL-90症状自评量表心里测评等),依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北京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检测》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调查问卷由干预小组成员辅助居民作答,当场完成作答并收回以保证调查表填写的完整性(问卷为公共认可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内容将收集的问卷分别从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汇总。
1.3 类实验研究
对完成第一阶段基线调查研究的所有人群排除中途因特殊情况退出的3例后剩下的149例进行类实验研究。
1.3.1 样本量计算
本研究中取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β=0.20。第一阶段调查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4%,在原样本量基础上扩大20%,根据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采用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单样本) 的样本量计算公式:
计算本研究的样本量约为118例,为避免样本脱落对结果造成影响,扩大20%后最终须至少纳入141例本研究最终收集149例,符合样本量需求。
1.3.2 干预方法的形成
1.3.2.1 现况分析
我国2016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11.58%,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比2016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30年达到30%[4]。通过第一阶段的基线调查,发现该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该社区参与调查的居民干预前健康素养水平为11.4%;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15.4%,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8.1%,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8.1%。这个调查结果离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值得我们去深思。
1.3.2.2 研究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5]理论为基础。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强调感知(preception)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做出判断,最后才会做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图1)。
图1 本研究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理论)
1.3.2.3 制定和修改干预方法
以健康信念模式理论为基础,经过干预小组讨论决定具体的健康宣教方案,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干预小组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结果制定个性化宣教内容,宣教内容由科室主任审核。并针对第一阶段有统计学意义的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三方面存在差异的居民根据其自身特点和需要实施可行的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措施和内容。比如,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居民要增加宣教沟通次数、语言要更加通俗易懂;对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居民要选择合适他们自己的并且可行的要求。最后根据社区居民对感知易感性、感知利益感、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自我效能5个条目的不同评价自行设计问卷,分为好、比较好、一般、差4个维度判断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具体干预方法见表1)。
1.4 测量指标
健康素养水平问卷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六类健康问题及个人基本信息共83道题,其中15道判断题、41道单选题、20道多选题、2道情景题(7道小题)加10道基本情况题,满分83分。按照2012年监测指标及评价方法[6],①具备健康素养水平的判断方法: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比例。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标准:问卷得分达到总分80%及以上,即问卷得分>66分,被判定具备基本健康素养。②3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某方面健康素养水平,指具备某方面健康素养(实际得分达到该总分 80%及以上者)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表1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具体干预方法
1.5 测量工具
《北京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检测》调查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健康素养水平采用描述性分析;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比较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因素与健康素养的关系采用配对卡方检验。以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素养的提升存在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3、表4。
表2 基线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n=149)
2 结 果
参加研究的149名社区居民干预前后是同一人群,一般情况完全一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该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研究前的11.4%提升至研究后的21.5%;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从之前的15.4%、8.1%、18.1%提升到21.5%、11.4%、27.5%( P<0.05); 社区居民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经济状况方面健康
表3 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情况对比
表4 参加类实验研究的社区居民各方面健康素养的具备率(n=149)
3 讨 论
通过调查结果汇总发现以健康信念理论为基础对社区居民制定具体可行的健康宣教方案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人群对健康关注程度不同导致依从性的不同从而造成健康素养的差异;另外家庭收入水平间接地体现了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并且家庭经济水平高低影响了个体的健康信息资源获取及电子媒体使用,从而导致健康素养水平的不同。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致[7-8]。
健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素养是影响公民健康结局和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日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健康促进是全社会责任[9]。提升健康素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本次研究因为采用的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了某一个具体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存在选择偏倚,希望以后能有机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扩大样本量,让纳入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让研究结果更加有指导意识。从而为探寻完善居民的健康管理、提升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策略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