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

2020-03-12蒋海蛟

甘肃理论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典作家列宁恩格斯

蒋海蛟,牟 琛

(1,2.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我国社会矛盾运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的最新论断,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重要论述和基本判断,剖析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等的深刻认识及理论特性,对我们实现理论发展和社会矛盾化解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历程

社会的矛盾运动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立场和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展现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总体上经历了初步探索、科学分析、深入探究、丰富拓展等阶段。

(一)1843年—1856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初步探索

伴随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以及欧洲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争取权利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矛盾的存在。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论述,这实际上明确了生产关系对政治上层建筑(国家)的决定作用。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资、资本、地租等的论述和对劳动异化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与“劳动”二者之间的矛盾。1847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1845—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中,就“唯物史观”做出初步阐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规律。该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逐步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

(二)1857年—1859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加快了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度,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通过较长篇幅就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做出明确、经典的表达,展示了社会系统自身的复杂结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做出了深刻剖析。该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冷静思考和科学分析阶段。

(三)1860年—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入探究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入。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初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否存在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承认社会矛盾“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2]364。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述时指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3]413。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解读。1883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该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入探究和理论成熟阶段。

(四)1895年—1924年: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考察探索与丰富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1920年,列宁在阅读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一书时做出了“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4]281-282的批注,预言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仍将存在,并区分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同时期,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矛盾理论,就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情况及具体矛盾形式做了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诸如“人民内部不一致”[5]17等新论断。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

通过对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认识历程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演化与丰富,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性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整体性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有一类一以贯之的矛盾,马克思称之为他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其“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6]2,即毛泽东后来所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这一观点从宏观意义上对人类社会一般的、基本的矛盾做了整体性归纳,把握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本质,为人类认识社会矛盾及其发展特性提供了整体的理论参照。

(二)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具体矛盾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一般社会形态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具体矛盾做了进一步分析。19世纪50—60年代伊始,马克思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以剩余价值研究为中心,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同时,恩格斯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矛盾做了深入考究,把城乡间、工农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间的差别视为该社会形态下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在上述二者看来,该社会形态下基本矛盾的具体形式的产生是由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造成的,只有当“旧的生产方式”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彻底消灭的时候,这种差异才会消失。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城乡间、工农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间的差别才能彻底消除,这深化了对社会矛盾演化的认识。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内部矛盾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基础上,就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内部矛盾做了深刻分析。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列宁认为,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双重社会的矛盾特点,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该时期社会矛盾仍具有阶级斗争的特点,“国内战争、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中立中农、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培养新纪律”[7]是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既凸显了该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复杂特点,同时也受到该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和制约。列宁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关于内部矛盾,列宁从阶级、阶级斗争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情况,形成了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创新性认识,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论断。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与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双重制约,兼具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其人民内部必然存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简言之,列宁的上述论断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范式。

(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必然性与非对抗性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由于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无法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做出具体考察,但仍对从资本主义母胎中生长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深入探究,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并对矛盾的具体形式做出了论述,如按劳分配中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列宁就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矛盾做出了深入考察,在他看来,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矛盾具有“必然性”与“非对抗性”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社会矛盾。在列宁看来,对抗仅仅存在于阶级斗争之中,而矛盾则不同,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具有非对抗性的特点。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利益并不存在根本性和对抗性的冲突或矛盾,冲突或矛盾是可以通过一系列非对抗性的形式或机制化解的。可以说,列宁关于矛盾“非对抗性”的深刻认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本特征,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特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矛盾的认识既来源于深邃的哲学思辨,又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激烈矛盾的准确把握。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具有内在的实践特性、赓续特性与衔接特性:在关照现实中形成新认识,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新思想,在围绕现实下产生新论述。

(一)实践特性:在关怀现实中形成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以现实历史为出发点,在关照现实中凝练出来的。这一实践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工业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社会弊病是马克思恩格斯着手研究社会矛盾的重要现实基础。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劳资矛盾、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社会利益与阶层分化、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等弊病,同时也爆发了以“三大工人运动”为代表的大规模工人起义。社会弊病与工人起义所反映出的残酷现实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展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在关怀现实与早期无产阶级实践中形成了诸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关于劳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新认识。其二,195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探究这一社会形态下经济危机与矛盾的重要现实动因。为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以期在思想上武装工人阶级、推进革命进程,马克思深刻洞察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现实,逐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认识。其三,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的复杂、深刻、落后、易激化的客观现实是列宁形成关于俄国社会矛盾特殊性认识的重要前提,1861年农奴制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仍未消除其对资本主义的各种阻碍,同时,俄国在各个领域全面落后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在国际上也面临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列宁全面考察了俄国20世纪初期的社会矛盾,逐步形成了关于俄国社会矛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深刻性等的新认识。总体而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三者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

(二)赓续特性: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成果,不是浮泛无根的,而是以既有思想为理论库,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这一赓续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黑格尔的辩证矛盾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黑格尔在对“形而上学”这一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时,提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矛盾,且矛盾才是一切生命力和运动的源头”[8]66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对“矛盾”概念与范畴展开论述,提出了“辩证矛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矛盾理论的基础上,对当时工业革命背景下欧洲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矛盾的新思想。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早期探索是形成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认识的重要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早期著作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矛盾的丰富思想成果,在深化前期探索的思想成果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概念范畴与矛盾关系规律。尽管存在对相关范畴表述模糊的问题,如“生产关系”与“交往方式”、“经济基础”与“市民社会”等,但基本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新思想,这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资本论》中形成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夯实了理论基础,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是在继承自身早期研究成果过程中不断深化、持续推进的,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历程。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是列宁社会矛盾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列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矛盾思想,并将研究视角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上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必然性、非对抗性等一系列新认识,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新突破和新发展。总体而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三者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赓续特性。

(三)衔接特性:在关照现实下产生新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丰富论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原有理论为支撑点,围绕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一衔接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的有效对接是这一特殊社会形态下有关社会矛盾新认识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趋势、新危机,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在《资本论》这一著作中逐步剖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围绕时代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认识的具体转化,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新论述。因此,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比作较为抽象的合集的话,那么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具体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则是前者更为贴近现实的子集,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现实则是实现二者归属关系的衔接条件。其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与俄国社会现实有机结合是列宁社会矛盾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和支撑。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矛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过渡时期俄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具有必然性、非对抗性与“人民内部不一致”的新论述,在这一过程中,列宁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把前者的认识成果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探索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有益探索。总体而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三者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衔接特性。

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矛盾认识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不仅为我们创新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且为我们有效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参照,更为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

(一)为创新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理论提供理论资源

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在现实关照中不断生成,在批判继承中不断突破,在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矛盾理论的继承与把握。

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为社会矛盾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话语架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所做出的科学判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不仅适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社会基本矛盾,也适用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状况,这不仅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提供了一般性、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更是成为考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具体矛盾等一系列关于社会矛盾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的认知前提。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为社会矛盾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三位经典作家在探索中形成了诸如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阶级社会矛盾具有对抗性、过渡时期社会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并存等一系列新认识,诸如合理布局工农格局、强化城市与农村联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共产主义教育等一系列新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这些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认识、新建议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与化解具有指导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科学认识为社会矛盾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图谱。由于所处时代的条件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难以形成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具体经验图谱,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仍然从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进行了探索与考察,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必然性与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的合理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前瞻探索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早期探索开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领域和新思路。

(二)为正确把握与有效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参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把握与化解具有借鉴意义。

在认识论层面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定位是对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矛盾变化的正确把握。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本质亦是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之前,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社会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问题,从而真正平衡“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就回归到人民需要及其不断满足之间的矛盾上来,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我国针对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复杂因素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做出了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是在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正确把握,这一判断也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人民“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特殊矛盾。因此,从正确把握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方法论层面上,化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推动力是不断调整两对基本矛盾。通常来说,社会基本矛盾在产生诸多社会具体矛盾的同时,也对具体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前提。对于我国而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10]74。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囊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理论、制度、思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作为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的具体形式,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发,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化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矛盾的根本推动力。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为现阶段矛盾化解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三)为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所关切的不仅是某一社会形态下社会矛盾的特殊形式,而且是人类社会“生产”与“需要”这一本质意义上的普遍矛盾。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分析,特别是关于阶级社会形态下社会矛盾的思考,具有显性的结构化特征,即透过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来剖析社会矛盾。这一结构化的矛盾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深层关切,即把“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矛盾的深层内涵。在他们看来,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一般的活动,生产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就是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并对产品进行分配、交换等。因此,“生产与需要”这一人类社会一以贯之的矛盾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更抽象的表达。但由于关于社会矛盾的结构化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中占据显性地位,所以,三位经典作家研究中所涉及的“生产与需要”这一矛盾的理解就显得不那么突出。而伴随阶级社会矛盾的消解,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认识与化解该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就成为共产党人的重要课题。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阶级矛盾在我国基本化解,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变化,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系列新认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生产与需要”这一矛盾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与化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提供了宝贵的认识前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新突破、新飞跃提供了实践指南。

猜你喜欢

经典作家列宁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