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回归儿童的区域活动中成长

2020-03-11

好家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区域班级

文 薛 威

结合市级规划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园多元美术活动研究》,我园进行了专题教研。在教研活动中,我园善于直面“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让教师获得“真”发展。我园从问题入手,结合班级主题、区域和创造性游戏活动,打造了区域活动的“三角平台”,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并以此为教研契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园所区域活动特色。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优秀的教研活动能够引导教师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提升专业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园多元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寻找“真”问题,助推教师成长

研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寻找实践中的真问题,让教师真正思想激荡并分享交流,这样才能助推教师成长,引导幼儿园教研走向深处、焕发活力。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他们就在班级丰富的区域活动中忙碌起来: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将他们的作品送出,角色游戏中的幼儿不时跑到区域中下单订货……幼儿频繁地穿梭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们也利用各种设备,观察记录下幼儿活动中的片段,以便后期进行案例分析。看似热闹的活动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开展,直到有一天,一位资深幼教教研员来现场观摩,她的几个问题引发了我们课题组内成员的“头脑风暴”:幼儿区域活动的经验支持是什么?班级主题与游戏有关联吗?主题与区域有关联吗?班级创设区域活动时,幼儿有选择的权利吗?对此,我们进行了反思:现在所谓的活动,不过是幼儿在教师“导演”好的情境中自由活动,教师并不清楚活动中的幼儿应处于什么位置,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发展又体现在哪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需要从幼儿本位出发,创设适宜的、幼儿真正需要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获得发展。这一系列的思考都是能促进教师成长的“真”问题。

二、展开 “真”行动,实现螺旋提升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无论是实践中产生的教学经验,还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都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

(一)捕捉问题,优化解决

针对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如何体现儿童本位”,全体教师共同商议对策,大家相互交流自己前期的经验,在实践中反思并调整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首先,共同确定主题。教师在与幼儿交流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季节特点和园本特色活动,进行活动价值筛选,与幼儿共同确定班级主题。其次,规划主题版块,划分区域场地,提供操作材料。考虑到各区域的特点和活动流向,教师科学合理地划分活动区域,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活动初期,提供最基础的材料,如纸、毛茛、面泥、剪刀、胶棒等;活动中期,与幼儿一起创建班级“百宝箱”,归类、收集各种材料,以满足幼儿自由操作的需求;随着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的开展,操作材料的提供也呈现出层次化。

“放”是一种信任,既让教师自己有更多的观察时间,也让幼儿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支持,区域操作让幼儿对主题进行了内化,游戏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实践体验,三者相得益彰,实现了幼儿“班级主题、区域、游戏”一体化的模式。

(二)寻找亮点,激发信心

实践需要不断地修正,在一次次调整和改动中,教师们不断地调整前期的设计,重新布局,增添新区域和新材料,从无到有,花费了很多心血。

通过“定点指导”“每天一议”“年级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商讨解决办法,避免教师们走弯路;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如“我有小突破”“原创金点子”等,让教师们在忙碌中体会到被肯定的幸福;“小故事大感悟”帮助教师们总结各种经验,并积极撰写心得,让教师们最为头疼的写作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只有让教师在研究中有所得、有积累、有成就,他们的激情才会被点燃,他们才会主动参与研究,才能获得业务素养的提升。

(三)深入挖掘,再寻突破

很多教研都是浅尝辄止,即便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如果不继续深挖,对教师日常实践的指导作用其实并不大。在“儿童本位”问题解决后,我们又提出:如何让主题、区域和游戏活动得以延续发展?

教师的特长、幼儿的年龄差异、主题内容的性质都是值得我们深挖的资源。例如,在中(一)班的主题活动“面粉用处大”中,除了常规的面食加工、开设美味早餐店游戏、制作面塑等活动,还可以拓展出什么样的活动?教师们一起出谋划策:可以去农科所近距离观察小麦,可以去了解面粉的加工过程,可以用麦穗作画,可以做彩色面糊画,还可以制作彩色面泥……于是,中(一)班美术区域中出现了幼儿自己制作的沥糊画、麦穗画、青花瓷盘、面偶面饰……各种创意活动逐渐丰富起来,既让区域内容更加饱满,也让游戏情节得到发展,幼儿们对面粉的认知也在不断丰富。

(四)观摩实战,律他律己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反思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交流,教师们采用“同课异构”的思路,对同伴的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将集体的智慧汇成一股清泉,浇灌着每个班的游戏活动,也让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教师们在给同伴“挑毛病”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诊断:这个问题在我的实践中是否存在?我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她的这种方法?我们班男孩子多,开展这样的活动需要怎样进行调整?无须过多地检查与质疑,教师们在实践中就能主动、自发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机智地进行调节,实现幼儿与自我的共同成长。

(五)提前谋划,预见未来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学期结束后,教师们并没有悠闲地等待假期的到来,而是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了提前谋划:我们班幼儿喜欢看《西游记》,下学期我们可以开展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活动;我们班幼儿假期会去很多地方游玩,我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旅游的收获;我们小班幼儿刚入园,主题活动应该要从认识同伴、结交朋友开始……教师们提前构思新学期的主题,创想区域与游戏活动的场地与流程。大家集思广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学期的幼儿活动。

三、分享“真”经验,感悟成长之乐

在分享交流会上,教师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点滴成果,也诉说着自己的困惑。大家各抒己见,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分享式学习不仅给教师们以信心,也给整个研究团队注入了活力。

(一)三角平台的构建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主题、游戏、区域三者间的整合,构建了幼儿自主活动一体化的三角平台,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也让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节庆活动的展示

幼儿的作品不光是幼儿的财富,也是班级、全园的珍宝。我园结合节庆活动,定期对幼儿的作品开展了展示交流活动,不仅让全园的幼儿相互学习欣赏,也让家长了解了全园的教研成果,提升了家长配合园所的积极性。在“玩艺童年”幼儿创意作品展上,幼儿们天马行空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赏,这一切都源于日常的积累,也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成长之乐。

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反思、调整与提升的过程,所有的研究都要通过执行力来证实结论。研究中的反复调整,也许会暂时扰乱我们的心神,但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根据幼儿的参与度调整活动,不断地呈现幼儿们的成果。我们用行动践行观念的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升华”。

猜你喜欢

教研区域班级
班级“无课日”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区域发展篇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