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词赏析》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0-03-10朱映红
【摘要】本文以《中英诗词赏析》教学为例,论述运用戏剧课堂中的“读”“研”“演”“悟”四要素开展诗词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中国诗词赏析—奇思妙想猜唐诗—外国诗词赏析—妙笔生花显个性”四个教学环节,通过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教育戏剧 诗词赏析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74-02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本意为戏剧教学法,指将戏剧与剧场的相关技巧用于课堂的教学法。教育戏剧通过朗读吟诵、创设情境、模仿表演、合作创造、反思感悟等环节,让学生用肢体体验、用心灵感受,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互助,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戏剧的核心是通过对角色的揣摩、思考、模仿和创造,实现人格成长,提高创作能力。
本课题组依据教育戏剧的相关理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共同探究,将教学实践中的戏剧课堂划分为“读”“研”“演”“悟”四大板块。其中,“读”包括诗歌朗诵、经典吟诵、电影配音等方面,学生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进行朗读、吟诵和背诵,能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特质,为“研”打好基础;“读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读则空”,“研”包括研读原著、改编作品、自编作品等方面,教师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戏剧研究活动,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演”包括演出各类戏剧,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其情景式体验教学对于学生性格培养、情商塑造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鲜活灵动的舞台展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表演的乐趣;“悟”是指通过戏剧表演,进行小组讨论与探究,形成感悟。下面笔者以《中英诗词赏析》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运用戏剧课堂中的“读”“研”“演”“悟”四要素开展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中英诗词赏析》教学过程
中华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的璀璨明珠,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既能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也能够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的音乐美为人民所喜爱,千百年以来传诵至今。教育者有必要也有责任讓学生多了解、认识和喜爱中华古诗词,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适当穿插英文诗词不失为教授中华古诗词的一个好办法,此举既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也能通过对比发掘中华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为此,笔者特别设计了《中英诗词赏析》一课。在本课,笔者基于戏剧课堂“读”“研”“演”“悟”四大板块,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即“中国诗词赏析—奇思妙想猜古诗—中外诗词音律对比—妙笔生花显个性”。
(一)中国诗词赏析
笔者先播放《中国诗词大会》开场片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词的世界,然后播放“飞花令”片段。学生通过欣赏选手们在台上的精彩表现,学习诗词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接下来,轮到学生朗读柳宗元的《江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三首诗词意境深远、情感色彩浓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在学生朗读《江雪》之前,笔者先展示一幅“冰雪天地间,孤独垂钓人”的图片,渲染出冷清凄美的气氛;在学生朗读《登鹳雀楼》前,笔者让学生观看由Duplessy乐队演唱的中英文视频,音美、意美、体美三美合一、浑然天成,给予学生美轮美奂的感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气势恢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笔者首先展示毛主席亲笔书写的《沁园春·雪》,使学生欣赏笔走龙蛇的书法之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朗读,以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胸襟。
(二)奇思妙想猜古诗
笔者首先给学生看三幅图片,这些图片分别描绘了《锄禾》《春晓》和《苔》三首古诗中的内容,给予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随后播放这三首古诗的英文版音频,学生边看边听,猜一猜其诗名;最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通过肢体与表情演绎这些古诗的精妙内涵。
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以小组合作表演《锄禾》《春晓》《苔》之前,笔者引导学生做了热身准备: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古诗蕴含的情感之美,如《锄禾》的作者李绅身为朝廷大官,却能关心民生疾苦,全诗充满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同情,并告诫人们不要浪费粮食;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画面感很强的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苔》是一首励志的小诗,无名的小花悄然开放,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即使如此,它仍然那么执着而认真,努力把自己最美的瞬间绽放给全世界,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可贵的一种佳境。事实证明,学生如果把握了诗词的内涵,戏剧表演就能收放自如、诠释到位。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课堂顿时掀起了小高潮。
(三)中外诗词音律对比
在这个环节,笔者先给学生观看《锄禾》《春晓》《苔》和《沁园春·雪》的英文版视频,进行全班的模仿朗读,随后展示这些诗词的中文和英文,讲解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的不同音律特点。中文五言诗是偶句押韵,仄起平收;“沁园春”词牌押平韵,前阙四平韵,后阙五平韵,一韵到底。而英文诗最常见的押韵部位是押在诗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叫尾韵;诗行中间停顿处的重读音节与该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者,叫行内韵。其次,学生对中外诗歌的声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笔者再让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朗读,体会中外诗歌的不同韵味。最后,笔者精选了三首英文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飞鸟集》《梦想》,这些诗歌语言简练、内容励志,学生兴致盎然,纷纷自告奋勇地读一读、演一演。
(四)妙笔生花显个性
在辨析中外诗词音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中英文诗的结构与韵律特点、讨论中英文诗词在文字排序和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具有类似的特点,即语言凝练、情感丰富、节奏感强、反映社会生活。然而,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与总结以上特点之后,再给学生赏析由笔者创作的英文诗歌,最后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模仿自行创作一首英文小诗,并选取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再次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二、优化诗词赏析课的思考
(一)要把诗词赏析做得更加到位
中国古典诗词言短意长,其语言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和凝练美,而中国古典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大千世界、人间百态;短短数行,就能描绘天地变幻、古今乾坤。中国古典诗词奇就奇在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发出不平凡的情感;美就美在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分析意象—解读内涵”三步法逐步进行赏析,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還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诗词赏析课程应该按类别、成系列进行。例如:按照诗词的年代、作者的风格、内在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逐一进行赏析和表演;每周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和内容,做好一系列的课程规划,并定期组织公开课和研讨课,同时教师要不断参加培训以提高自身涵养,让诗词赏析课紧跟时代、走向成熟。
(二)要把诗词教学与戏剧表演更好地结合起来
教育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度思考:一是加强戏剧课堂“读”“研”“演”“悟”四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外延,既要做到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又要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还要有相应的课外延伸活动。比如,在“研”和“演”之间增加讨论和分享、观看优秀表演视频等过渡活动,便能够让“研”更加深刻,而“演”愈加生动,尤其强调学生个体的“体验”。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每个人都亲身感受过快乐或悲伤、痛苦或愤怒的感情,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知觉或意识,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观成分”。二是“悟”的环节形式尽量多样化,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后活动,例如设计主题海报、撰写心得小语、举行班级诗词大会等,让戏剧教育真正活起来,多方位地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先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典诗词教学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意义,而渗透教育戏剧的诗词教学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后笔者将在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道路上继续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2003
[2]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教育戏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A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映红(1977— ),女,壮族,广西崇左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英语教学。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