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管·会管·乐管
2020-03-10谢志敏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班级管理的思路,从“敢管、会管、乐管”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建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恰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加强家校联系,巧妙使用计谋、策略,并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引领学生不断成长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管理思路 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08-02
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是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家校工作的联络者。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要讲究策略与技巧。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强烈,独立意向显著,自尊心发展突出,自我评价水平有所提高。因此,班主任做学生工作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敢管、会管、乐管”的思路,钻研有效的管理方式,引领学生品格不断成长、学识不断增加。
一、敢管——抛开偏见,勇于挑战
“敢管”的重点在“敢”,即不害怕压力,不回避偏见,勇于挑战,迎难而上。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最基本的职责是对班级实施管理,維持班级秩序,促进学生成长。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校矛盾发生,甚至部分矛盾直接演变成激烈冲突;同时随着媒体披露的教育问题不断增多,致使家长对学校、教师越来越不满,这些原因给教师造成较大压力,使他们在管理学生时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成效。如何打破班主任“不敢管”的僵局?我认为班主任可以寻求学校的支持,使管理手段的实施获得保障。例如,面对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班主任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正如学者所言:教育不能没有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惩戒的本质是改变学生的不良内心,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和健康成长。所以,教育惩戒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应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然而,目前的法律中,还没一部普及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惩戒法规,即使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但是没有相关的法规作为保障,为了避免惩戒过界导致的家校矛盾、学生身心受伤等不良情况,教师轻易不敢对学生进行惩戒。对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制订与本校相适应的教育惩戒管理条例,或者根据学校管理规定的惩戒细则对学生实施管理,如国内某中学对行为偏差学生的处罚原则上实行层级负责制:情节较轻又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以班级批评教育为主,将处罚过程记入班级档案;违纪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学校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处理,处罚结果记入个人学籍档案。有了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班主任就可以消除顾虑,树立“敢管”的信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家长的不理解是班主任遭遇的另一重阻碍。对此,我认为可以建立班主任—家长直接沟通渠道,争取家长大力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在当前网络的环境下,家校沟通渠道的建立相对方便快捷,且不受时空局限。最为常见的是借助社交软件,如QQ、微信、钉钉等,让班主任、家长双方直线联系,提升沟通的效率。另外,鉴于社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除了直接的对话,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一些公众平台加强家校的联系。当前比较常用的公众平台有QQ、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这些平台可以快速便捷地发布一些须知的政策、要求或文件通知,如课后作业、活动须知、教育贴士等。班主任与家长双方就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强沟通,班主任向家长解释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并尽量配合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管理。如此,班主任便能敢于放开手去管理和教育学生,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取得确切成效。
二、会管——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会管”的重点在“会”,即在管理过程中讲究方法、技巧,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成人感和独立意向越来越强烈。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享受成人的权利,并且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高度发展,既期待他人的肯定,又难以听进别人的批评与意见。这时,班主任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学生相处时不能一味做高高在上的“师长”,必要的时候也要当一当“朋友”,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增强他们的成人感,这有利于降低他们的逆反心理,愿意接受教师的劝导或建议。例如,在带八年级的班级时,某天男生宿舍出现打架事件:男生A和男生B因为小事起了争执,后演变成打架,在此过程中二人都受了轻伤,幸亏同宿舍的同学及时拉架,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送二人就医处理伤口后,按理需要通知家长教育。但是考虑到二人都是初犯,且事后认错态度诚恳,我决定不请家长,而是和他们去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下来聊聊。聊天的过程由我主导,主要让他们分别说说为什么打架、各自的想法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感受。聊天氛围比较轻松,就像是朋友聚会一样,两名学生也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底的想法。在我的调和下,最后他们握手言和。
除了态度上体现班主任“会管”的思路,在实践中班主任更要“会管”,才能使教育管理的作用落到实处。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一些小计谋,让学生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很长一段时间,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自习课不遵守纪律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七年级开始,我就一直强调自习课自律的问题,也想了许多办法,如以“约法三章”“班干值班制”等约束学生,但是效果都不如意,因为班上有几个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不自觉,打破自习室的宁静,就会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学习。临近期末考的一天晚上,我在班上看晚自习,教室非常安静。突然有位家长打来电话,我就到操场上接听电话。挂断电话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我快步走回教室,但还没到教室门口,就听到班上传出学生大声嬉笑的声音。我猛地推开门,喧闹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抬起头,看到我又马上低下了头,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当时我怒火冲天,很想揪出几个刚刚说话最大声的学生骂一顿,但是经验告诉我,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压住怒火,冷眼盯住他们,脑子里迅速搜索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沉默了几分钟后,我终于开口了:“刚刚我出去接了一位家长的电话,短短十来分钟你们就管不住自己,你们的纪律意识呢?看到你们这样,我很生气,但不是生你们的气,是生我自己的气。”学生听了把头压得更低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没有让你们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这是我失职了,所以我决定去操场跑10圈,作为对我失职的惩罚。”说完,我转身就向操场跑去。跑完10圈,我满头大汗、衣服湿透,回到教室里,我发现每一名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们看着我,有的眼中有愧,有的表情震惊,有的举止煎熬。过了一会,我说话了:“我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都能够严于律己,是一个真正自律的人。如果你们平时的自习纪律都能像现在这样,我会为你们感到骄傲。马上就要期末考了,你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反应神速:“要安静。”我又笑着说:“那做不到呢?”有的说罚跑10圈,有的说罚跑30圈,有的说罚打扫教室清洁1个月……从那次罚跑事件之后,学生自习课基本都能做到安静有序。在这件事中,我获得一些启发:教育管理不能靠蛮干出成绩,遇到问题要适当调整策略,方法对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三、乐管——寓教于乐,悉心引导
所谓“乐管”,我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教师乐于管理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第二是在快乐的班级氛围中实施管理,使师生双方在心理上都感觉到快乐。第一个层面的“乐管”体现了班主任敬业、乐业和奉献的精神。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往往具有“乐管”精神。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班主任如果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学生便会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愿意對班主任敞开心扉。当班主任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管理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层面的“乐管”体现了班主任的管理智慧。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是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有效助推剂。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善于营造放松、和谐的氛围,剔除压抑的、不快乐的因素,例如避免啰嗦说教、强硬批评、严厉打击等管教方式,学生便会认为被管教不是痛苦的事情,进而更易接受班主任的建议。
例如,新学期刚开学,有一部分学生还沉溺于假期的放松、散漫中,不能完全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导致他们在课堂中时不时出现大声喧哗、交头接耳、上课迟到等情况。这些情况若不及时制止,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教学秩序。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批评或者责骂很大可能行不通,因为初中生叛逆性较强,自尊心也强烈,想要强硬地纠正他们,效果必然差强人意,也难以使他们持续自律的状态。考虑到这一点,我希望能从内在改变他们。快乐教育最早的倡导者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借鉴这个理论,我使用“乐管”的方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接受教师的建议,改变不自律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设计了一节主题班会课,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在假期的趣事、收获或者当下的心情。不经意间,特别邀请那些有不自律表现的学生上台分享,鼓励他们将心底的想法尽情表达出来。学生A假期跟随父母到国外某海岛旅游,学会了潜泳,所以他特别兴奋,开学之初,遇到要好的同学总不忘“吹嘘”一番,甚至上课也停不下来。在分享会上,他眉飞色舞、完整地说了一遍旅游的过程,收获了同学们满满的羡慕目光。学生B假期里认识了一个玩滑板的朋友,整个假期都在跟他学习滑滑板,现在他已经可以初步做一些技术性的动作了,还当场给大家表演了一番,获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诸如此类,当学生把自己兴奋的情绪、不满的情绪、心里的期待等,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他们的心情便能逐渐恢复平静,转而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琐、精细的工作,班主任需要厘清管理思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因素,配合相应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管理成效,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谢志敏(1967—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师心理健康和教师培训的研究。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