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对策

2020-03-10梁茂东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摘要】本文论述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实践,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深度对话,设计开放式导学;以学引思,设计探究式活动;巧设追问,助推体验性实践等教学对策,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层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问学课堂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5-0026-02

“深度学习”,是指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的解决和高阶思维的发展为学习目标,最终促进综合素养提高的学习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教学时经常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很难将教学推向深层次,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从理论知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投入等四个维度推进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一、设计开放式导学案例引导深度对话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不应该将教学重心局限在浅层的知识点的认知、记忆和理解上,而要注重创设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分析和探讨问题,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相对传统常见的教师“一言堂”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甚至“生本对话”,能够有效地打破教师“独霸”课堂的僵局。在培养学生“对话”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导学案例,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对话走向深层,进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诚实守信”这一部分内容,重点是“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这对初中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理解的程度往往流于浅层,对一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表达出恰当的见解。例如,“诚信是否意味着从不说谎”“诚信是否意味着只要承诺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生活中是否存在着即使违法也无损于道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最初的答案,不是一刀切就是过于片面。对此,笔者结合课文中“季布的故事”,设置了两个生活情境,加深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情境一:你原本已经与朋友约好周末打球,但突然叔叔将年幼的堂弟托付给你家,父母希望你周末能够陪堂弟一起玩。此时你应当怎么办?

情境二:妈妈和你约好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但就在你们即将出发时,妈妈接到医院的电话,有一个急诊病人需要她前去会诊,此时你应该怎么办?

对第二个情境,学生的意见非常一致,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而且治病救人的意義明显重于个人游玩,此时真正的诚信,应当是支持妈妈的工作,让她随时参与治病救人的行动。但对第一个情境,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与朋友有约在先,应当尊重这个约定,向家人说明情况;有人则认为,亲情更重要,对家人的陪伴重于个人玩乐,因此应当推掉打球的约定;也有人认为,此时应折中安排,带着堂弟一起去打球,这样既可以不违约,又能够陪伴家人。

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情境、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诚信的复杂性和辩证性,知道不是所有的谎言都代表不诚信,不是所有的“诚信”都值得称道,因为有的谎言是善意而温暖的,有的“诚信”却是伪装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两难的选择,此时就应当以法律和道德为准则,权衡利弊,辩证地对待诚信问题。

可见,让学生能以开放的态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可以不断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厘清思路,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审视、分析和理解课本知识,并将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探究式活动培养深度学习能力

完成教学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如果发现学生还没有消化教学内容,对知识的认知尚停留在浅层,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讨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一课之后,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交通规则、校规、公共卫生规则、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规则等常见的规则上,对其他不常遇到或不常听说的规则,一知半解。为了引导学生对社会规则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笔者针对规则设计了一节探究活动课,设定几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探究。

问题一:李奶奶家养的小狗很乖,见到陌生人也不会叫,所以李奶奶带小狗到小区溜达,从来不牵绳。如果你是李奶奶的邻居,你会对李奶奶说什么?

问题二:某小区楼下有个大排档,每天夜间,该大排档人声鼎沸,不时传来食客大声说话、嬉笑、猜拳的声音,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休息。小区曾有人去找老板说理,老板说他的店证件齐全,是合法经营。请问这种扰民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以上两个场景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甚至有部分学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将其作为探究的问题,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话可说,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探寻答案的过程中,一部分小组成员负责搜索相关的法律法规,一部分小组成员负责整理类似的案件作为佐证,还有一部分小组成员负责成文及汇报。

经过认真探究,每个小组均对问题有了答案,各组代表纷纷举手发言。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如果你是李奶奶的邻居,你会对她说什么?

(第一个学生小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生1扮演邻居,生2扮演李奶奶)

生1:李奶奶,您带小狗出门应该牵狗绳,坐电梯时要避开高峰时间。

生2:你不用害怕的,我们家小狗可乖了,从来不叫也不咬人。

生1:这不是叫和咬人的问题,而是城市养犬管理有明文规定的。

生2:每次都套狗绳太麻烦了,而且我家小狗不喜欢绳子牵着,绳子牵着它就会生气。

生1:这样看来,您是只考虑了小狗的需求,没有考虑大家的安全,您这样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城市养犬管理规定,我们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举报您的。如果您的小狗咬伤了人,与他人产生纠纷,您还可能被起诉到法院。

生2:噢,原来国家对养狗还有这么多规定呀,那以后我带狗出门一定牵上狗绳。

师:对第二个问题中大排档老板经营扰民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生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区域夜间的噪音分贝不能超过50分贝,如果小区居民劝阻大排档老板不成功,可以报警,请相关部门进行分贝检测,检测认定是噪声污染,则可以对大排档老板做违法经营处理。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的社会规则,都是有国家明文规定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如果有人不遵守,相关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严肃处理。那么,如何让人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呢?笔者结合课文中的“探究与分享”板块内容,建议学生继续探究:“请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周围的环境,有哪些规则可以改进,以便于人们遵守?你认为该如何改进?”经过一番探究讨论,学生提交了“在容易产生垃圾的地方多放置垃圾桶”“在公共场所安装噪音监测器,一旦捕捉到超标的噪音源,立即给予警告”“在小区为遛狗的人设置免费卫生纸领取箱”等改进方案。

一轮又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将思路推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不仅明确地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同时也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思考。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动态性等多重特征,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以获得的数据和事实信息为依据,对遇到的观点和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系统性分析,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将浅层次认知推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巧设追问助推体验性实践深度开展

所谓“追问”,是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问题,根据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的“再度提问”,推动学生发散思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也是对课文知识点进行有效补充、深化和拓展,将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更具现实体验和深度思考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使用预设问题、以问引学的方式帮助学生體验知识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一课时,课堂对教学重点“究竟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哪些方面”已经解析清楚,学生基本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但笔者发现学生几乎都是接纳自己好的方面。为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笔者进行追问:“人都会有优缺点,我们乐于接纳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该如何面对呢?”学生看法各异且互有争论。学生A:“缺点必须要改正,争取成为更好的人。”学生B:“如果是长相的缺点,难道你要去整容吗?”学生C:“我认为如果长相不佳,可以通过增加学识、改善气质、塑造品格等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好。”学生D:“敢于悦纳自己的缺点,这是真心改变自我的前提。”……经过一番追问讨论,学生基本能理解:“一些客观存在的、对我们而言是缺点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接纳,并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弱化这些客观存在的影响。”

当学生自我评价完毕后,笔者继续追问:“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进而请学生分组进行互评。经过互评学生发现,在自我评价环节中存在很多误区,有些方面高估了自己,有些方面则对自己评价过低,同时学生也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不免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展开争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和开放讨论的状态,在交流中对“认识自我”这一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眼中的自己都不相同。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并顺势向学生讲解了“公开的自己”“隐藏的自己”和“盲点的自己”等内容。

随后,笔者再次追问:“经过这些交流,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学生结合之前的交流,总结出“自我观察分析、听取他人意见并和他人比较相结合”的自我评价方式。如此层层递进地提问,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并逐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为生动而熟悉的情境,最终对“认识自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追问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的问题,是将理论知识不断解析、深化和还原的过程,能够推动学生的思考从一个问题递进到另一个问题,最终发现问题背后蕴含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追问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利用导学案例、探究活动、巧设追问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话、思考、实践,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推向深层次,进而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梁茂东(1976—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初中德育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