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策略
2020-03-10娄静梅
曹 燕,娄静梅
(重庆市南川中心血站,重庆 408400)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指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特殊事件[1]。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有相应的处理流程和随访追踪制度。特别是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因创伤产生的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急状态时导致严重的生理心理危害,为此,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及时规范处置等能有效降低采血护士职业暴露风险。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性危害
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采血护士在血液采集和留取标本时,增加了与开放性血液接触的机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感染几率增大。国内调查显示卫生行业80%以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危害最大且最常见的是HBV、HCV、HIV等病毒感染。
1.2 物理性危害
1.2.1 锐器伤
在职业暴露中居首位。采血护士工作中经常接触锐利器如针头、剪刀、刀片等,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血源性暴露,导致皮肤黏膜破损,意外直接接触血液,增加感染机会。
1.2.2 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产生的噪音,不仅会对人的听觉造成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等。
1.2.3 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 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采血室内地面、台面的戍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
1.4 防护意识淡薄
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应急能力欠佳,心存侥幸。特别是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等。
1.5 生理心理危害
采血护士工作节奏快,涉及采供血各个环节,特别是血站质量目标明确一针穿刺成功率≧99%,护士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专业技术不熟练,外采献血场所狭小拥挤,献血人数多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
2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 制度合理化
制定《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程序文件,及时修订优化职业暴露处置、登记、报告等流程,落实专人监管和追踪职业暴露情况,有效降低血源性暴露风险,为医护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2.2 管理精细化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相关制度,重视手卫生,规范使用锐器盒,调节心理压力,保持采血环境整洁、有序,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促进采血护士身心健康。质管科负责全程监管并持续改进。
2.3 关怀人文化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基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每年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检测和健康体检,必要时预防性疫苗接种;配备齐全有效的职业防护用品,定期开展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
2.4 针对性防护措施
2.4.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场所应配备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箱,采血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后要规范消毒处理。
2.4.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接触血液时必须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与血液直接接触。
2.4.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增强防护意识,选用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
2.4.4 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血站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3 系统回顾及总结评价
3.1 血站采血护士入职年限与职业暴露分析
入职0-3年职业暴露次数6,职业暴露比例50.00%;入职3~5年职业暴露次数4,职业暴露比例33.33%;入职5-8年职业暴露次数3,职业暴露比例25.00%;入职10年以上职业暴露次数2,职业暴露比例16.67%。随着入职年限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发生职业暴露次数和暴露比例明显下降。
3.2 近3年献血人群中HBV、HCV、TP、HIV检出率分析(见表1)
表1 近3年献血人群中HBV、HCV、TP、HIV检出率分析(n,%)
4 结论
我站通过持续修订完善质量体系文件和程序文件,定期开展职业暴露、医疗废物泄露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改进职业防护硬件设施,完善医护人员健康防护制度,优化职业暴露处置流程,规范全员培训等举措,实践证明医护人员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及时有效的处置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加强流程管理对于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