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在ICU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
2020-03-10宋玮
宋 玮
(溧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常州 213300)
保护性约束是指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采用物理或机械性的材料、工具及设备附加于患者身体上或身体附近,以限制患者的活动,且患者不能正常接触自己的身体[1]。IC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常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受疾病及药物的影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缺乏自主行为能力,极易发生躁动、谵妄等精神异常,甚至发生非计划拔管、自伤、伤人、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危及医护人员的安全,严重者还可导致重要管道滑脱,带来治疗和护理安全隐患。有研究表明[2]:发生非计划拔管后重新置管的患者病死率高达25%,是ICU严重的护理风险事件之一。保护性约束是ICU常用护理操作,然而操作不当不仅不能起到保护效果,还可能造成患者骨折、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末梢循环障碍,甚至造成患者自尊受损,出现精神异常[3]。本文将规范化管理应用于ICU患者保护性约束中,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者约束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9年1月~2019年6月收治并予保护性约束的危重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并予保护性约束的危重患者58例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入住ICU期间出现不自主行为或有拔管倾向;(3)符合保护性约束使用指征;(4)患者家属签署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入住ICU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保护性约束护理干预,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如下:(1)加强培训:对全科护士加强保护性约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技能的培训,辅以真实案例讲解,使护士意识到规范化使用保护性约束的重要性,掌握保护性约束使用的指征、禁忌症等。(2)规范化使用:使用保护性约束前,评估患者是否具备使用指征及禁忌指征,使用指征包括患者有自伤、伤人、拔管、撞伤、抓伤、坠床等倾向;禁忌指征包括患者有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病理性骨折等。评估确需使用保护性约束,由床位医生开具保护性约束使用医嘱,与家属谈话,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护士方可遵医嘱使用;如遇紧急情况,护士可先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然后通知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并由家属签字。使用保护性约束者必须为本院注册护士,实习护士及进修人员不得自行使用。约束期间应动态评估,如使用指征消失,则通知医生停止保护性约束医嘱。(3)合理使用约束用具:选择合适的约束用具,如床档、宽布条、约束手套、手腕脚腕约束带等,约束用具下方应衬有海绵垫等以保护患者皮肤受损,约束带应松紧适宜,以正好放入一指为宜,避开受伤部位,注意不可将留置针、管道等包入约束带内。约束期间加强约束部位的观察和护理,每隔1~2 h松解约束用具,并适当按摩约束下方皮肤及皮下组织10 min[4]。对于清醒患者应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护理,以防伤及患者自尊。
1.3 观察指标
交接班时由交班护士及接班护士共同观察约束具下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有无破损、红肿、水疱,观察约束侧肢体末梢循环有无青紫、肿胀、皮温改变,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保护性约束期间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双人核对数据后录入SPA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约束期间约束部位皮肤受损、约束侧肢体循环受阻、非计划拔管发生情况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规范化管理后,保护性约束期间约束部位皮肤受损、约束侧肢体循环受阻、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约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ICU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缺乏自主行为能力,保护性约束可预防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保证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然而保护性约束如缺乏规范化管理,不仅不能起到保护的目的,还可对患者造成多种伤害,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将规范化管理应用于ICU患者中,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严格使用指征、规范化管理、合理操作、动态评估等措施,有效预防并减少了患者约束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重症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