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2年剖宫产临床分析和研究
2017-07-31张永明
张永明
【摘要】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年中560例剖宫产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剖宫产率为52.5%。手术指征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脐带因素、瘢痕子宫、羊水过少、胎盘因素(低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儿因素(臀位、珍贵儿、巨大儿)等。较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努力提高醫疗技术水平、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医患沟通、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才能彻底做到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剖宫产;比例;指征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剖宫产是处理产科异常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对社会、家庭和母婴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现就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年中560例剖宫产的比例和指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年中住院分娩106例产妇。其中进行剖宫产术560例。占52.5%。560例产妇年龄17-42(平均29.5)岁;孕周34+2--41+5(平均37+2周);初产妇360例,经产妇200例;选期手术122例,急诊手术438例;单胎550例;双胎10例;胎儿体重1.9-4.9(平均3.4)kg。
2.结果
3.讨论
3.1 剖宫产术的利弊:(1)优点:随着麻醉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至2008年以来剖宫产术全部采用硬膜外+腰椎联合麻醉(除外需要全身麻醉的病例)。术中加强患者生命体征严格观察,严防血压下降过快;麻醉效果绝佳;手术操作非常简单和快速,在高危妊娠、产科异常时可以快速挽救母婴的生命、保持正常的生育能力;腹腔内合并部分肿瘤时可以一并处理,对某些严重感染、子宫破裂、顽固性大出血、多发性子宫肌瘤(年龄较大的产妇)可同时行子宫切除术;在临产前:即有宫缩前行剖宫手术,可免除产妇遭受产时宫缩痛之苦,还可同时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如瘢痕子宫、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等。(2)缺点: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容易引起出血、感染、脏器粘连等远期并发症,其死亡率及并发症是阴道分娩的2~4倍;对产妇的精神和肉体都有创伤、子宫和腹部遗留手术疤痕,术后机体和子宫的恢复较自然分娩慢:至少2年方可再次妊娠,且再次妊娠增加子宫破裂和大出血的几率,大多需要再次进行剖宫产术(90%以上);新生儿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容易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动症;不利于母婴感情的建立,花费也较高等。
3.2 剖宫产高比例的原因: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更新,麻醉方式改良、急救、抗生素应用及手术步骤的简化,使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降低、安全性提高;新的医疗法律的出台。社会舆论的误、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矛盾的激化,致使医方更为谨慎小心。常常因为规避医疗风险,有时过分依赖手术和责任心的淡化,扩大了手术指征;另外女性参加工作学习以及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新政策等原因,致使巨大儿和多胎比例增加;各种产前监测方法的进步,可早期作出产科病理诊断,及早发现分娩过程中异常情况,从而选择剖宫产;产妇对相关知识缺乏,耐受力降低、紧张恐惧心理增多,担心阵痛和不利婴儿,主队要求剖宫产;社会上普遍对剖宫产过分依赖;不了解其特点,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剖宫产手术时间短、风险小、痛苦小而成为部分孕妇分娩的首选方法;不听医务人员的劝解;家属无耐心等等,均成为剖宫产率增高的社会因素;还有部分医疗机构的不良的竞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是造成剖宫产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3.3 相应对策分析:医务人员要加强产科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减少医方原因;加强医患沟通,将分娩中各种利害关系及时实事求是的与患方沟通,进行必要的劝说解释工作;在严密观察产程的过程中充分试产,让顺产成为最大可能;且顺产后机体及子宫的恢复较剖宫产快[1];可以尝试亲属陪产、无需分娩等助产技术新项目;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其心理负担。缩短产程,加强围产期的健康宜教工作,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妊娠的相关知识。(如:孕妇学校讲座);熟知剖宫产术的利弊,消除孕妇及其家属的一些落后的错误理念,大力提倡阴道自然分娩;加强育龄期和孕期管理,因国家加强民生工程的建设,大部分孕妇孕前营养过剩;更应加强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和运动;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及巨大儿的几率;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危害[2];政府,社会,新闻媒体,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孕期检查的宣传等多方共同努力,纠正落后及不良社会风气(重男轻女),减少不当干预,建立合理体制,改变服务模式,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让降低剖宫产率的行为成为事实。
综上所述;较高剖宫产产率的原因诸多;要全方位共同努力,大力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医技水平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医患沟通,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为切实降低剖宫产率而努力,争取在未来的今年有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金桃,围产期保健对产后恢复影响的调查研究[J],健康必读,2013(8);374
[2]杨素珍,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13(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