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脉及其症候群

2020-03-04林黛真

光明中医 2020年11期
关键词:任督带脉任脉

林黛真 邱 峰

1 名称溯源

带脉之名首重“带”字。《辞海》[1]谓:“带,束衣之带子,是丝制的束在外衣的大带,围于腰间,结在前面,两头垂下,称为绅。”,带脉之名首次见于《灵枢·经别》[2]言:“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推其名意有二,一以其循行而名,横行而垂绕于人身中部,像束带一般围绕而前垂。二以生理功能为名,《奇经八脉考》[3]谓:“总约诸脉者也”,有约束、纽带、枢机之意。故得此名。

2 经脉循行

《难经·二十八难》[4]首次明确提及带脉的循行,书中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认为带脉起点于季胁,并在此平面上围绕身体一周。李时珍[3]认为: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再参《素问·痿论》[5]之语:“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由上可知,带脉直接经过身体前部的穴位依次为章门、带脉、五枢及维道。笔者认为带脉并不单纯从季胁开始水平围绕身体一周,而应从章门开始往下至带脉穴,顺着腹股沟经过五枢穴及维道穴。郗亚薇等[6]认为带脉还应经过气街(气冲穴)并会于耻骨联合,由左至右,由右至左,这是带脉在身体前部的循行路线。带脉在身体背部的循行路线大多参照《灵枢·经别》关于带脉循行的论述,认为带脉横行于第十四椎,经肾俞穴,接着往身体两侧延伸,最后汇于章门穴。因此带脉在人身背部横行,在人身前部及侧面斜行,前低背高,如前倾的椭圆环,合《辞海》所释“带”之意。

3 生理功能

3.1 肾与带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相联结,一则通过足少阴经脉上至十四椎,出而成带脉。二则通过穴位相接,带脉从十四椎出,经两旁肾俞穴,穴虽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但足少阴肾经在肾俞穴处外输经气与带脉贯通,先天之精充盈带脉。反之带脉又在此约束先天精气,得以内固。

3.2 脾与带脉通过两种方式相联结,一以位置言,唐容川认为带脉虽位于腰肾两旁,但“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故又属脾土”。沈金鏊在《杂病源流犀烛·带脉源流》[7]云: “一身上下,机关全在于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这里的“机关”意指枢机,带脉环于人体中部,分为上下、天地、阴阳,使得阴阳开阖,上下交泰。二以穴位言,带脉经过章门穴,为脾经募穴,脾经之气在此盈溢,又受带脉固摄。唐容川在《血证论》[8]中指出:“带脉出于肾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交于后天脾者也”。故带脉不仅受先天滋养,还受后天的滋养。

3.3 肝胆与带脉一以穴位言,带脉在带脉穴、五枢穴、灵道穴与足少阳胆经交会,在章门处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二以位置言,《奇经八脉考》[3]曰:“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此“厥阴之分”乃指季胁,为少阳之界。据此可推断,脾肾精气对带脉的灌注依靠肝胆之气的正常疏泄,而带脉在体侧对肝肾精气的正常固摄使其不疏泄太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9]中提出“八脉隶于肝肾”,亦可作为带脉与肝相关的依据。

3.4 任督二脉与带脉《傅青主女科》[10]曰:“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带脉始病”,参历代医家著作并未明确任督二脉如何与带脉相联系,考虑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且“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贯脊属肾”,笔者从经络循行上推断,带脉与督脉交会于下腹与十四椎,即分别于身体前部、背部联系。据《素问·骨空论》[5],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上颐循面入目”。故带脉与任脉会于下腹。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为肾气所助,督汇阳气,任为阴海,考虑带脉束此二奇经并为其通路,督脉阳气充养带脉并循带脉至任脉处,使任脉中阴液得以温煦而不凝滞。又《傅青主女科》[10]云:“夫带脉束于任督之间,任脉前而督脉后。二脉有力,则带脉坚牢,二脉无力,则带脉崩坠”。据此可推断,带脉“约束”之力受任督二脉阴阳之气的约束,阳气盛而阴液充,则带脉稳固。

由此可见,肾精的充盛,脾气的升健,肝胆的疏泄,任督二脉的和调都是带脉产生、运作的生理基础。《奇经八脉考》冠带脉以“总约诸脉者也”,《难经集注》[11]言:“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笔者现将带脉的生理功能归为三个要点,其一,“约束”作用,带脉不仅维系各纵行经脉的正常生理位置,亦助胞胎升提不堕,亦可拓展为使下焦脏器维系于其位,如同系带。其二,“纽带”作用,带脉横行交会于十二正经及七奇经,形成人体唯一横行通路,为各经之间联系的纽带,交通左右。其三,“枢机”作用,带脉环腰系中宫,使所通行的经脉中虚者受其血脉灌注得以充溢,实者可得肝胆之气疏利,气血阴阳因而调和,上下沟通有序。

4 带脉症候群

笔者归纳历来文献有关带脉的论述,结合临床临证所得,将带脉的症候群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4.1 堕“堕”乃掉下,坠落之意。带脉维系各纵行经脉的正常生理位置,助胞胎升提不堕,亦使下焦脏器维系于其位,如同系带。《傅青主女科》[10]曰: “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胞胎不固”。傅氏认为,带脉维系的力量源于任督二脉,若任督脉无力维系,带脉就会松弛,无法约束,胞胎不固而堕下,子宫升提之力不足而溺下,类似于西医的子宫脱垂。再延伸可考虑为肝、肾等脏器的下垂等。

4.2 痿痿证在《中医内科学》[12]中的定义为“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可以理解为枯萎,主要指肌肉方面的弛缓、废用,多发生于下肢。可以有2种理解,一则带脉无法约束阳明经,因而宗经弛纵,所以足痿不用。二则阳明气血虚弱,生化无源,宗筋不得濡养而弛纵,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实现,带脉失去约束诸经之力,导致了下肢痿软,不能行走。宗筋位于前阴,诸筋之会,带脉连于此,从生理角度来讲,应为宗筋从阳明汇集气血供给于带脉,故痿证的病理链应始阳明处,止于带脉。

4.3 月经诸证唐宗海认为“带脉绕脐一周,下连血室,女子以系胞,男子以束体,乃血之管领也。凡血证,未有带脉不病者”。王叔和认为女子经水不至,绝经后复见月经者与带脉有关。又《奇经八脉考》[3]曰:“明堂曰带脉二穴主……妇人少腹痛,里急后重,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故月经的周期及经量的多少与带脉的约束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4.4 肾着“肾着”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13]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再参《难经·二十九难》[4]载:“带之为病,腹满,腰痛溶溶如坐水中”,《难经》中带脉的病证与张仲景所述有相似之处,可考虑为寒湿侵袭带脉,循行之处如水渍渍或脾阳不足,寒湿浸渍后,湿循带脉而下,浸渍盘于腰身,腰为肾之府,湿着于肾,故名肾着。

4.5 少腹拘急 阴部疼痛带脉循行从章门开始下至带脉穴,顺着腹股沟经过五枢穴及维道穴,过气街(气冲穴)并会于耻骨联合,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王叔和在《脉经·手检图三十一部》[14]指出:“带脉也……苦少腹痛引命门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这里从妇科及男科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带脉的相应病证。带脉不和,经络阻滞、紧束,表现为循行部位的拘挛、疼痛,《医学纲目》认为带脉不以结为病,是因为其所过经脉结热阻滞为病。又潘楫在《医灯续焰》[15]中谈到:“带脉为病,带下脐痛,精失者”。故带脉不和时男子多见少腹拘急,女子多见阴部疼痛。

4.6 带下白带属津液,源于肾精所化,肾气藏而布泽于子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靠肺的宣发肃降输布全身,正常的白带还需要任督带脉的相互作用,任脉是阴脉之海,主一身阴液,出胞中而循阴器,肾精与脾津通过任脉过胞出阴道而成白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督脉的温化,又带脉络胞而过,使白带分泌有常,这是正常白带产生的过程。从经络而言,带下病在历代医家看来多属于任脉的病变,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任脉是经络之海,妇女产后气血亏虚,若在这时受风寒湿邪外袭,任脉中冷热交争,冷胜热则白,热胜冷则黄,这是带下病的由来。脾肾、肝胆、任督均可引起带下失常,对于带脉而言,主要从几个方面影响带下:①肝经湿热下注于带脉或湿热之邪客于带脉而引起黄带;②脾气亏虚,带脉不固而致带下清稀如水、带下量多;③脾不健运,后天无以滋养带脉所引起的带脉不和、紧涩所致的带下过少;④寒湿之邪客于带脉,带下凝滞。笔者认为,带脉为病,不可仅局限于妇科带下之名,男女皆有,而女性多见。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之分,内因多见先天不足、肾气亏虚、房劳伤肾、后天受损、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肝胆失和等,外因多为跌扑损伤,寒湿热外袭等。病证多分为虚实两端,实者责其不和,虚者其源失约,不和者乃经络阻滞、紧束、失约者为经气虚损、经脉松弛。故将其统称为带脉症候群。

5 审证论治

在辨证带脉病症候时除了根据病因审证,引经药的运用尤为重要。故笔者根据《得配本草·奇经药考》以及朱小南先生的论述,将带脉引经药分类归纳并根据临床所得选择对症方剂如下。

5.1 带脉无力阳明气血虚弱,生化无源,宗筋不得濡养而弛纵,带脉无力,故治疗上以资阳明气血为要,方拟八珍汤类方加减(当归、白芍、黄芪、白术、柴胡、熟地黄、升麻、人参、茯苓、川芎),《得配本草·奇经药考》[16]云:“龙骨,治带脉为病”,可于方中加龙骨为引经药,补益阳明气血的同时滋养带脉。若妇人怀孕,带脉无力者有滑胎风险,用药上予酌加升提之药以顾胎元。若因带脉无力导致崩漏,可予安冲汤加升麻(白术、黄芪、龙骨、牡蛎、生地黄、白芍、海螵蛸、茜草、续断、升麻)以补气健脾,安冲固带。

5.2 带脉垂坠带脉无力与带脉垂坠皆属虚证,程度有轻重之分,带脉垂坠之虚甚于带脉无力。任督无力,带脉松弛垂坠,无法约束,故治疗上宜温补任督,方用傅氏两收汤(人参、白术、川芎、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芡实、扁豆、巴戟天、杜仲、白果),傅氏以为“此方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于腰脐也。”在补任督二脉的同时也要注意兼补腰脐,任督二脉有了腰脐之力的支撑才能使带脉得任督二脉之力的维系。依照傅氏的论述,任督二脉之力得腰脐之助,方中白术、山药、扁豆、补益脾胃,熟地黄、山萸肉、杜仲补肾固精,芡实、巴戟天脾肾同补,《得配本草·奇经药考》[16]云:“白果,通督脉”,可认为腰脐乃脾肾之意,先后天同补以资任督,从而使带脉得固。

5.3 带脉紧涩带脉不和,经络阻滞、紧束。傅氏认为“带脉宜宽不宜急”,带脉紧涩多是因为腰脐的气机不得梳利,脾胃的精气不足则带脉拘急紧涩。故方用宽带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升麻(白术、巴戟天、补骨脂、人参、麦冬、杜仲、熟地黄、肉从蓉、当归、五味子、建莲子、白芍、生甘草),傅氏认为“白术最利腰脐”,又用人参补气,熟地黄、当归补血,余药补益脾肾,又《得配本草·奇经药考》[16]云:“白芍主带脉腹痛”“甘草缓带脉之急”“升麻,缓带脉之缩急”。全方合用有宽利带脉,补益脾肾,缓急止痛之功。

5.4 邪客带脉

5.4.1 湿热可见于肝经湿热下注于带脉或湿热之邪客于带脉而引起青、黄带,亦可见于外感湿热,浸渍带脉,于带脉循行皮肤处生疱疹,抓破流水,痒痛。《杂病源流犀烛》[7]云:“黄芩清带脉”。可依湿热的程度选择易黄汤(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或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柴胡、黄芩、当归、生甘草)之类的药物。《中药纵横谈 吴复苍谈中药应用》[17]总结了黄柏、车前子、土茯苓为清利带脉湿热的要药。朱小南[18]认为形体虚胖,湿较重而兼阴部痒痛者可加车前子增加燥湿的力量;若阴部瘙痒难耐,带下色黄浊者,加土茯苓解毒除湿。

5.4.2 寒湿外感寒湿侵袭带脉或脾阳不足寒湿侵袭后,循行之处如水渍渍,湿循带脉而下,环绕腰身,方用肾着汤加艾叶(干姜、茯苓、白术、炙甘草、艾叶)。《得配本草·奇经药考》[16]云:“艾治带脉病腹满,腰痛溶溶如坐水中”。全方合用有温脾散寒,除湿固带之功。

6 结语

自古论述带脉为病的篇目并不少见,但鲜有将带脉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系统整理者,故笔者参考众多古籍,将带脉症候群试归纳统一,与众分享,如有疏忽遗漏之处,仰望指正批评。

猜你喜欢

任督带脉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解题训练:打开数学学习的“任督”脉象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如何打通传说中的任督二脉
汽车共享,打通云南旅游“任督二脉”
打通高校与中小学体育的“任督”二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