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半工半读”教育的发展历程

2020-03-04岳蒙蒙

教育观察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工学办学校企

岳蒙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410)

[关键字]“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教育发展

一、“半工半读”概述

“半工半读”是一种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在《教育大辞典》中,“半工半读”的定义:“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1]而在宏观与微观上,“半工半读”又有不同的概念:宏观上,它是一种教育制度,而微观上,它是工学结合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半工半读”这一概念在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时段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在21世纪初,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半工半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且办学形式以全日制为主,我国的教育发展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供需问题上,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急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2]而当时的国家一方面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支持办学,另一方面,即使办学,办学的类型也大多是中小学,既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学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第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我国掀起了“半工半读”的热潮。

1949年12月,教育部举行了全国教育工作的第一次会议。该会议指出:“在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中,普通中学的数量多,而技术学校的数量少,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恢复与发展经济。”这一意见的提出为日后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提出“半工半读”拉开了序幕。首先,1954年5月24日批转的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指出:“今后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注意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观点,也应该注意对其进行综合技术方面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了解一些关于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1957年11月,刘少奇同志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全国各地进行勤工俭学、试办“半工半读”学校。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同志正式提出了 “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由此,我国确定了普通学校与“半工半读”或半农半读类型的学校是并行的两种教育制度。同年9月9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今后我国的三类主要学校包括“半工半读”学校、全日制学校与业余学校。[3]

但受“大跃进”期间“左”的风气的影响,我国的工农业经济比重严重失调。从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经过了为期三年的调整、巩固、提高时期,因此,试办了两三年的“半工半读”教育不得不中止。但1964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继毛泽东提出改革方案之后,刘少奇重申了“半工半读”的含义,它是两种教育制度之一,且是正规制度,“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是一种劳动制度,更是一种教育制度,同时又是一种学校制度。从1964年6月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等纷纷开始兴办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教育部还成立了专门的“半工半读”教育办公室,并且在1965年分别召开了全国农村及全国城市举办“半工半读”教育的会议。

当时的学校主要有农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它们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技工学校的教学时间一般是三天上课,三天参加劳动,即“三三制”,也有一些地方实行“四二制”。而在农业中学中,语文、数学、政治和农业知识是主要教授科目,学生在校时间为两到三年,主要招收25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和“高小”学生,同时也招收一些青壮年,但是年龄最高限制在25岁,旨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在农业中学中,学生一边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一边在农场和试验田中,根据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术培训。这种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和试验田教学、文化知识与农民种田经验结合在一起,学生边做边学,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农业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第二个阶段: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方面不断发展,教育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上。因此,党中央在积极吸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半工半读”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还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再次提出了“半工半读”教育。2004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选取部分职业院校作为试点,让学生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并在获得一定的经验后在全国逐步进行推广。教育部紧密配合该决定,在2005年8月于天津召开工学结合会议后,又于2006年3月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此后,我国职业教育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向发展,大体上分为两种“工学结合”模式。一种模式是学校主导型,对学校的要求较高,学校均要拥有规模较大的工厂,同时生产的是容易销售的产品。学生一半时间是在教室学习,另一半时间则是在学校的工厂上班。例如:某个学校的工厂规模为1000人,有200个技术工人,他们同时也是指导教师,由1600名学生完成其余800名技术工人的生产任务。这些学生被分成两批,每批800人,分批次上课或者进工厂上班。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对学校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学校有一定规模的工厂,也要求学校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学习和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职业学校。

另一种模式是企业主导型,即让企业主导。该模式由企业进行职业教育生产方面的实践教学,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 即学生在学校进行“半读”, 在企业进行“半工”。这种“半工半读”教育模式大体与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倡的培养模式一致,其优势在于:一方面,企业自身就有完善的生产场地和生产设备,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场地和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企业同时拥有具备高超技术的工人,学校可以聘用企业的技术工人当实习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可以解决目前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企业也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经过系统培训的技能人才,且目前这类人力资源又相对稀缺,企业也是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的积极性去参与校企合作。

(三)第三个阶段: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即产业进行了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也有了调整。在此形势下,我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这表明我国职业教育承担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由此,当今“半工半读”的含义被赋予了更多丰富的内容,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这些都是在过去的“半工半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人民就业及创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2018年2月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第一条就指出要“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这些都表明我国以后职业教育将朝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方向发展。

三、“半工半读”教育的借鉴经验

(一)从“工”到“读”转变为从“读”到“工”

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进行“半工半读”教育的载体是企业教学,对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人进行教学,即“半工半读”模式是以工人为学习的主体,企业是教学的载体,进行从“工”到“读”的模式。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校企合作的热潮,学校方面与对应专业的企业积极合作,对没有任何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现在是从“读”到“工”模式,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是教学的载体,读工结合,从而进行“半工半读”教育。[6]然而,这样的模式普遍存在一个难题,就是企业没有进行“半工半读”的热情。其实,全世界的企业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问题十分突出。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企业的经营方式是独立自主的,自己获得利润或承担损失,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企业在参与“半工半读”中,角色变为责任方,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调节,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任何技术,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的同时提升工作能力,实现工读结合是学校和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为此,学校可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在满足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校企合作。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

“半工半读”教育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劳动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学生在“半工半读”的学校中,通过专门建设的基地,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劳动中学以致用,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从中获得劳动技能,真正地把教育与生产劳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是值得我国的成人教育借鉴的。现在我国成人教育有很多种办学形式,如函授教育、成人自学考试等,这些学员大多也是“半工半读”,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是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借鉴“半工半读”的经验,从学员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对应的实践课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为“大国办大教育”提供经验与思路

“半工半读”的特点就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同时也是该类学校的办学方针。通过“半工半读”学校,学生在获得劳动技能与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收入,并以此作为生活费和学费,减轻经济负担。这样的特点满足了低收入者、农村劳动者的求学需要,同时国家也实现了以最少的钱来办最大的教育。这种办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已突破14亿。虽然我国正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很多

人却因为家庭困难等客观原因,没有办法接受高等教育。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试办学校的经验:一方面,通过“半工半读”,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另一方面,不光培养学生,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针对“半工半读”的教师,解决师资问题。目前我国紧缺“双师型”人才,这一点对于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工学办学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