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研究
2020-03-04刘颖
刘 颖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300401)
从高校、中小学各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发现,虽然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不相同。再加上教学团队、教学目标等影响因素,直接制约了高校和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高校可以发掘各阶段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纵向衔接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可以提升高校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在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于该教育活动以强化人的心理品质为主,其教育内容并不丰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有限。[1]但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让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发现更多的思政元素,进而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提升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思政素养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思政素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健康心智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政素养。
(三)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存在一致性,但是依然无法做到有效融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得到深化和丰富,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2]
(四)有利于提升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纵向衔接的速度
归根结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是有利于提升衔接速度的。从实际情况来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找到共通点,以思政教育的内容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纵向衔接。比如,如何与朋友正确交往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直接做到衔接并不现实。但是在“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最终提升衔接速度。
二、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现状分析
通过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的难度颇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限制
通过对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目标是限制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但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呈现出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调节,还要让学生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而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和预防缓解心理问题的能力。从现实情况看,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直接有效衔接。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
(二)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错位
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虽然小学、中学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不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不论是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包括心理教育、人际关系、自我发展、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状态等方面各有不同,再加上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也不同,所以有效衔接存在不小的难度。比如,在进行人际关系的教学时,教师要在不同阶段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但由于各阶段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错位,影响了衔接的效果。
(三)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区别
教学方式是限制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纵向衔接的第三个因素。教师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不够稳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较成熟,基本形成了成熟的三观,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然而,我国教育行业受应试教育影响不论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有限,从根本上影响了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四)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的不同
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的不同,也会影响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实际上,很多教师严重缺乏整体观念,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认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高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已经逐渐成熟,已经树立相对成熟的三观,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比较成熟的意见,因此,他们常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不大。除了观念外,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偏差。小学、中学、高校的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有所不同,而且因为行为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都会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之后都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衔接自然会受到影响。[4]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策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高校与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严重影响了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对此,各阶段学校要通过以下举措,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各学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高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认识到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从中小学到大学,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会有所变化,而且思维观念会相对成熟。因此,高校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阶段性和长期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在阶段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心理教学目标。小学、中学、高校每一阶段都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而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又有共性。
(二)运用通用思政知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学校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为学会理解他人、把握与他人交往的尺度。[5]但是在中学阶段,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为学生要养成真诚待人、诚心交友的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与异性之间的关系。[5]在进入高校之后,学校便可以针对该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整合为学生要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理论知识和交往技能,以及正确的恋爱观和择偶观。[5]由此可见,在思政教育内容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更加具象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呈现出不同的学习内容,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纵向衔接。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与衔接
教师队伍的衔接也是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纵向衔接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保证小学、中学以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以贯之,才能顺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纵向衔接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加强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此,各级学校要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好可以安排教师到不同阶段的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尤其是让教师了解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所以教师还要具备利用思政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此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对接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对接是从教学方式的层面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这一措施要求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不同教学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在进入中学和高校阶段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6]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也不同,因此,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也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如,观看动画片是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明显不适用于大学生。由此可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实现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纵向衔接,还要保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极大差异。再加上学生群体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都会影响到衔接工作的开展。但是,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纵向衔接,可以有效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和教学方式四个维度推动衔接工作的开展。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纵向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