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年制的高职学生行为管理策略
2020-03-04雷玉办韦文业谢玉艳
雷玉办,韦文业,谢玉艳,韦 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广西河池,547000)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逐年提升,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做出了高职扩招百万的决定,职业教育的生源变得更为广泛。[1]五年制高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初中毕业生。[2]五年制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纪律意识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他们的行为比三年制高职生更加复杂,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内学者们对五年制班级管理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如康英健、李春竹等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学风建设进行了研究,许洪松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行为习惯进行了研究等[3-5],但研究者对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的成因及管理对策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生的行为现状及成因,研究合适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管理的策略,为五年制高职生管理提供参考。
一、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现状
(一)学习行为
五年制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等问题,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舒缓压力的能力不足,造成其学习行为与三年制高职生存在较大区别。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计划,少部分学生尽管制订了学习计划,但是不能持之以恒。其次表现为他们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在遇到问题后,很少主动求助学习较好的学生。最后表现为不能把主要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们由于缺乏学习的信心,存在经常迟到、旷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等行为;课后,他们基本上不复习功课,不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学习的紧迫感;他们对考试极为不重视,没有考试的概念,在考场里睡觉,交白卷等现象较为常见。总之,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对学习的总体规划。
(二)欺负行为
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时的年龄分布在14—17岁间,年纪普遍较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欺负等行为时常发生。尽管在三年制高职生中也存在欺负行为,但是主要体现为言语欺负及关系欺负。由于五年制高职生具有不同经历及学习背景(学习差、纪律差,老师眼中的差学生),其欺负行为形式更为多样。他们之间不仅有言语欺负及关系欺负,还有排挤、歧视、取外号、训斥、嘲弄、刁难等欺负行为[6-7],其中比较严重的行为是身体欺负。常见身体欺负主要有推搡、踢打、身体故意逼近、恐吓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与别人沟通,甚至排斥周围的同学。如果欺负不能被及时发现,将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及身体的伤害。可见,欺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纪律行为
五年制高职生在升入职业学校前,多数是纪律较差的学生,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因此,他们较容易违反学校纪律,主要表现为迟到率、旷课率、上课睡觉率等不良指标高于三年制高职生,并且存在屡犯的现象。其次,他们自控能力比三年制高职生弱,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比如,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同时,他们对校纪校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为:一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纪律有较大的抵触心理,认为学校的纪律不合理,过于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他们把大部分的课后时间花在了玩游戏、逛街、聊天等行为上,以弥补他们失去的“自由时间”;二是部分学生对纪律处罚持无所谓的态度,明知故犯,甚至有的学生处于被开除边缘的情况下,也不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纪律的好坏是影响五年制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五年制高职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和纪律行为迫在眉睫。
(四)心理行为
五年制高职生常见的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一是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主见,做事通常不具目的性,不思考对错;二是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本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随心所欲,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是冲突;三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由于他们学习基础较差,一般不被老师重视,也经常被学习好的同学瞧不起,甚至家长也对其冷嘲热讽。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别人交流等。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五年制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五年制高职生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大部分五年制高职生来自于特殊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父母文化有限,没有足够的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孩子错误的行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迫于生计,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往往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孩子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心理等;三是部分父母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健康成长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和家庭及家长无关。他们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管理,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甚至学校老师向家长反馈学生问题时,部分家长也极其不配合,不愿意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二)环境及教师原因
五年制高职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进到学校后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同一环境下生活学习。他们因生活、学习节奏跟不上三年制高职生,而产生了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以及自卑心理。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一是教师忽视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在给五年制高职生上课时,采用三年制高职课的授课方法(偏理论、偏难、实践环节偏少)。五年制高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不适应三年制的授课方式,繁杂的理论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学生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三是部分教师年龄较大,和处于14—17岁的五年制高职生存在一定的代沟。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理解他们的想法,认为老师的想法是过时的,因此不愿意与老师沟通。由于缺少良好的师生互动,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管理队伍的原因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而言,一个辅导员直接管理的学生人数为两百人左右。三年制高职生学习基础及自控能力较好,因此,辅导员制度比较适合三年制高职生的管理。但是五年制学生纪律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弱,辅导员不能同时兼顾到每位学生,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就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辅导员年龄比较大,与学生沟通存在一定代沟;部分五年制高职生认为辅导员不了解、不理解他们,有问题也不愿意和辅导员沟通。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积压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爆发,特别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不能及时发现,将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抑郁症、自杀等。同时,部分辅导员兼职上课,没有太多的时间关心学生,对学生冷漠,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最终失去了学生的信任,这些因素加大了辅导员管理学生的难度。部分辅导员缺乏基本的管理技巧,对学生的几次错误表现产生惯性思维,带着有色眼光对待这部分学生;有部分辅导员过于年轻,没有耐心,经验不足,容易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或者发泄到学生身上,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解决。可见,管理队伍的组成及素质是影响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管理对策
(一)加强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对五年制高职生学生行为管理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三年制高职生,五年制高职生缺少高中阶段良好班级氛围的熏陶,加之学生及部分教师异样的眼光,导致了他们对班级的认同感及融入感并不强。班级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班规。首先,教师要充分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经过民主评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完成班规的制定,以此让每位学生更容易遵守他们制定的规则。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特别是学习氛围。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公开表扬,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表扬可以促进学生信心的积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利用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班主任利用班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例如,团队小活动、快乐分享、诚信演讲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班级的温暖、关爱等,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班级建设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当每位学生都为班级建设出力,自觉遵守班规,为班级争得荣誉而努力时,就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及纪律行为的养成。
(二)实行班主任为主导的管理制度
通常而言,大部分高校采用辅导员为主导的管理制度管理三年制高职生,由于学生基础好,一个辅导员管理两百多人的学生也得心应手。但是,辅导员制度并不适用五年制高职生的管理。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基础差、纪律观念弱,因此,需要辅导员对他们额外关注。然而,一个辅导员管理两百多人,往往很难面面俱到,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对于行为问题较突出的五年制高职生的管理是不利的。班主任为主导的管理制度是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思想引领及价值建设等工作由班主任具体负责,一个班主任管理的学生人数为三十人左右。班主任为主导的管理制度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由于管理人数少,班主任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管理班级,并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避免了有些问题因为得不到及时解决而造成不良后果;二是班主任可以精准关怀问题学生,分析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同时,问题学生也可以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提升及自律习惯的养成;三是班主任拥有更多精力进行班级建设。班主任通过制定班级目标,协助学生确立目标,监督学生及时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和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决策,解决学生问题,确保整个班级良好运行。
(三)目标管理与严纪律相结合
严格的纪律制度是班级行为管理的基本保障。首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纪校规。例如,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中渗透纪律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及班级的纪律。其次,对学生进行违反纪律的成本教育,确保学生了解违反纪律的后果。在明确校纪校规之后,通过严格纪律处罚来维护纪律的权威,对违反纪律的学生,严格按照校纪校规进行处理,让学生树立违反纪律就要受到处罚的观念,形成人人敬畏纪律的氛围,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然而,仅仅通过纪律的处罚对五年制高职生进行管理是不切实际的,他们长期在纪律较松散的环境中成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仅仅通过纪律处罚不仅不会让他们及时适应严格的纪律管理,反而会因为不能适应突然的“严纪律”,产生抵触、反抗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因为不能承受突来的“严纪律”,产生退学的想法。因此,在严格批评学生、处分学生的同时,要了解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困难。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纪律处罚的阴影。班主任更不能因为学生违反了纪律,就戴着有色彩的眼镜去看待他们,而是要主动分析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和学生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与此同时,班主任要善于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找到他们的亮点,在他们表现良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目标管理是指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监控、修正、引导。在学生目标管理中,班主任应额外关注学生目标的达成,采取“避轻就重”的策略。“避轻”是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只要学生不断向目标方向靠近,尽管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也不要过多指责及批评;“就重”是指尽管学生有错,只要学生不断接近目标,没有违反原则的错误,要给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班主任要主动联系其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中介。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的组成情况制定定期家校联系机制:班主任定期联系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将比较棘手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班主任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背景、性格、行为特征等,掌握更全面的学生信息,准确分析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同时,家长可通过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显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比单一的学校教育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年制高职生虽然在学习基础、纪律观念、集体意识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根据五年制高职生特点及成因分析,制定适合五年制高职生行为管理策略,采取加强班级建设、班主任为主导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及严纪律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五年制高职生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有效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